竇志娟
摘要: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發展的日漸成熟,其對社會各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新媒體就是相時于書信、電話、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等傳統媒體而言的,主要包括被稱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和第五媒體的移動網絡,以及依托于互聯網、移動通信、數字技術等新電子技術而興起的媒介形式。群眾文化則是人民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內容,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的社會歷史現象,是人民群眾在閑暇時間,按美的規律,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新媒體具有的個性化、交互性、多媒體融合、傳播快速、覆蓋面廣、影響大等特點為群眾文化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新媒體;群眾文化;活動;開展
中圖分類號:G206;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212-01
一、前言
當今世界科技信息飛速發展,以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日益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工作的重要載體,在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生產、交流、學習等方式,這也對群眾文化工作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如何更好地發揮好新媒體的積極作用,完善群眾文化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對于提高群眾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群眾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把握時代主旋律,變革群眾文化發展理念
新媒體讓大眾暴露在多元化的文化的浪潮中,價值判斷、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因此群眾文化的創新發展必須牢牢把握時代主旋律,始終體現這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內核,包括人類共有的優秀品質和永恒價值,以及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但是技術革命讓人的觀念日新月異,傳統的群眾文化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人民群眾對享受美好生活和提升精神文化的渴望。因此,變革群眾文化發展理念,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刻不容緩。要善用新媒體技術,打破不同領域之間的壁障,讓文化新元素在群眾文化創新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在把握主旋律的同時結合人民群眾對當下文化審美的追求,把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融入其中,更新觀念,打破現有的僵化思想;要通過賦予群眾歌詠、曲藝、戲劇等傳統藝術形式以新穎的表現形式或現代意義的內涵韻味,使其煥發藝術生命力。
三、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群眾文化內涵品位
人民群眾具有無法估量的創造激情與潛能,新媒體技術平臺為這些激情和潛能的發揮創造了有利條件。更為豐富多彩、生動靈活的內容在新媒體的作用下得到廣泛傳播,而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的源頭就根植于此。
面對信息碎片化,要善于從海量信息中挖掘創新點、捕捉閃光點、找準關鍵點;要善于對這些亮點和閃光點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它們的內在價值和時代意義,促進群眾文化創新向深度發展;要善加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和討論,促進群眾文化創新向廣度發展;要善于總結經驗,提煉升華,打造群眾文化活動新品牌,通過品牌建設來提升群眾文化的內涵品位。
四、創新發展體制,提高群眾文化科技附加值
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逐步建立一種適應社會發展且符合群眾文化事業自我發展規律的新型運行機制,是創新發展群眾文化的關鍵所在。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發展體制創新就是要強化各種群眾文化活動場館的設施管理、調整組織與機構設置,利用新媒體技術,整合資源、創建數字化陣地、搭建網絡平臺;要構建群眾文化生產服務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群眾文化產品,增加文化產品的科技附加值;要將現代信息技術導入現有的群眾文化創作方式、活動組織形式以及作品傳播方式中,充分發揮QQ、微博、微信、博客、貼吧等新媒體形式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監督反饋機制,使每個人都有權利通過合法程序對各種媒體進行監督,減少不良文化對群眾文化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
五、提高媒介素養,加強群眾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在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的發展不再僅僅依靠群文工作者,人民群眾在群眾文化創新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這種轉化對他們使用各種媒介的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眾文化的創新離不開創新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具備媒介素養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因此,要不斷加強群眾文化工作人才的培訓,著力開展媒介素養綜合教育,加強專業群文工作者應用各種媒介的能力;要使媒介素養成為考核群文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之一,并內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要大力宣傳媒介素養的重要性,提高普通大眾的媒介素養意識。
六、結語
總之,我們必須要在立足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廣泛依靠群眾的智慧,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時代內涵,不斷創新其形式載體。只有如此,群眾文化才能更具生命力,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穎斐.新媒體環境下的群眾文化活動宣傳[J].劇影月報,2018(05).
[2]王寧.論新媒體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與組織[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