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暉

【摘 要】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自我適應社會能力的場所,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素養的場所。而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學生知識獲得的多與少、能力的高與低。人才創新、觀念創新、教育創新、手段創新是當代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地理學科需要教師能夠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實現教育觀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課堂效果可大有改觀。為此,我們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了許多積極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從地理課堂教學方式作為突破口,通過采取微專題方式,提高二輪復習課堂效果。
【關鍵詞】 地理課堂 ?微專題 ?教學效果
高三總復習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復習已學知識,強化知識間的聯系,構建知識體系。其中,一輪復習以夯實基礎為目標,二輪復習以構建知識網絡、提升應用能力為目標。在傳統的二輪復習中,多以大專題和講練結合為主,這種長時間的機械重復,容易導致學生疲勞,學習效率低下。在當下特別重視能力立意導向、充分體現選拔人才的高考中,必須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升復習效率。我認為在二輪復習中,采用“微專題”的形式輔助教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一、微專題的作用
所謂微專題,是指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以某個切口小、針對性強的知識為中心,整合相關知識原理、規律,對知識進行內化和遷移的微型復習專題,是地理高考復習的一種新方式。
1. 深挖知識,提升教師理論水平
在微專題“小尺度、小切口、新角度、深分析”這一設計要求下,微專題的確定,教師自己必須先研讀考綱,深挖教材,梳理考點、重組知識、調整形式。復習內容強調知識的完整性,既注重知識、技能訓練,又關注學生課堂及課后復習訓練。教師通過優化整合復習內容,了解高考最新動態,提升創新能力,教師自身能力提高了,從而能更好地服務學生。
2. 提升學生認知,提高復習效率
一輪復習時間緊、容量大、知識點較散、任務重,以其相反,微專題知識點小,內容集中、容量相對較小,時間長度較短,且知識覆蓋面廣。機動、靈活的教學內容選擇,可避免簡單重復,彌補高考復習漏洞,提高復習效率,增強后期復習質量,從而增強學生的信心。例如,在進行氣候內容的復習時,復習氣候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氣候對自然環境中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的影響,和從區位角度分析對人文要素的人口、聚落、農業、工業等的影響。避免了氣候大專題下的大量內容重復,同時又能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提升對知識的理解。
3. 迎合高考特點,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微專題復習的目的是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生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微專題的主題是多樣的,如知識點專題、題型專題或練習作業中的易錯題等。比如,綜合題中多原因分析、說明類設問。筆者通過設計主題為“原因分析、說明類綜合題解題方法”的微專題。師生共同分析、探討近年的幾個典型的題目:2018年全國文綜(新課標卷I)37題、2019年全國文綜(新課標卷I)36題等。得出原因分析類試題解題三步驟:第一,找原因(利用影響因素找原因;利用區位條件找原因;從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找原因);第二,明確動作要求;第三,組織答案。通過對幾個例題的分析,學生對于原因分析這類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于綜合題的答題會有一定益處。
二、如何確定微專題
在《考試大綱》指導下,結合歷年高考地理高頻考點,整合相關同類知識。可以在傳統二輪大專題的框架下,量化考點,細分微專題。結合學生復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例如:知識掌握上的問題、易錯題類型,高頻考點等各類問題。以突出重難點為核心,來確定微專題內容,注重各種細小問題,促進高效復習。例如,在大氣這一大專題下可以細化為許多微專題,如下所示:
也可以抓學習中的缺漏,補充復習微專題。從平時教學來看,學生在圖表類題目上,得分較低。圖表是地理的信息語言,圖表材料包含著解題所需的豐富信息,對圖表的解讀是解答這類問題的關鍵所在。為了提高學生解決此問題的能力,可設置以方法指導為主的微專題,促進學習方法的掌握。比如,在常見的地理圖表范圍里,設置“常見結構統計圖”、“區域圖、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表格”等微專題,來拓展學生的解題思維空間。
三、微專題運用示例——地形中坡向對氣候的影響
由于不同坡向對氣候要素中氣溫、降水、光照的影響存在差異,可以將坡向劃分為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陽坡日照時間長,氣溫高,陰坡氣溫則相對更低。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在山脈迎風坡水汽受地形抬升,水汽易遇冷凝結形成降水。背風坡因空氣下沉,氣溫升高,降水少,成為雨影區。
例題:下圖為世界某區域,圖中A處的豪雨林(溫帶雨林)平均年降水量高達5080毫米,在1981年的時候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K城海拔1048米。很早以前居住在K城附近的印第安人就發現這里的冬季常出現一種神奇的氣流,能使厚達10厘米左右的積雪在一天之內融化。因此稱之為“吃雪者”。
1. “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 )
A. 暖流流經增溫 B. 反氣旋氣流下沉增溫
C. 暖鋒過境增溫 D. 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
解析:根據K城西側河流的形態可判斷,K城西側有山脈,即K城位于山的東側,結合經緯、海陸位置可知位于西風的背風坡,盛行西風越過山脈氣流下沉增溫。
本題考查世界區域地理,既要求明確區域,學生掌握氣壓帶風帶的分布,也要求學生在山地這一小尺度中靈活地解讀地形對氣候、植被景觀的影響。通過本題的深度討論分析,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地形與氣候之間的內在關系,重建知識,提升解題能力。
四、運用微專題復習時應注意的問題
1. 注意發揮學生在復習中的主體性
首先在微專題的選取設置上,我們必須要在學生的基礎上展開,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立微專題教學來解決問題。其次,教師不可實行“滿堂灌”,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過程中來,拓展思維,提高認識。如在“工業的區位選擇”一課中,在課前就提出了復習的要求與建議:讓學生自己整理區位條件的相關內容,考題中常出現的題型,都有哪些問法。在課上以小組的形式展開交流討論自己整理的內容,然后教師點評,效果良好。
2. 注意知識的系統性
微專題特點是小尺度、小切口,容易忽視整體性。因此在設計微專題時,要加強考情、學情分析,注重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沿著主線將零散的知識串起來。只有熟悉知識間的相互內在聯系,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防止復習的“碎片化”。
微專題復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我們提高復習的有效性。它對教師具有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必須不斷進行深入教學研究、關注學生發展,同時讓課堂充滿新的氣息,有助于實現高效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