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瑞芬
【摘要】本文以《春節到——惠州市舞獅習俗》教學為例,透過惠州春節舞獅習俗,對小學線描畫教學中如何滲透本土傳統文化的方法進行探究。通過在線描畫教學中滲透本土傳統文化,拓寬美術教學內容,豐富線描畫創作素材,使學生在繼承和發揚本土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樹立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提高學習本土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提升對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審美力和創造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
【關鍵詞】本土傳統文化;舞獅文化;童線描畫;教學方法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惠州底蘊深厚的本土民族文化,為兒童線描畫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創作素材。在小學線描畫教學中,將本土傳統文化滲透到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既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與線描畫之間的關聯,掌握傳統文化與線描畫的相關知識,又可以在線描畫學習中更好地傳承本土文化優秀的藝術精髓,豐厚線描畫藝術創作素材。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本土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工作實實在在地融合在一起?如何將優秀的本土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線描畫美術課堂教學中呢?本文以線描畫這一美術造型語言為載體,對小學線描畫教學中如何滲透本土傳統文化的方法進行探究。
一、本土“獅”文化資源在小學線描畫課堂教學中的開發價值與意義
舞獅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民間習俗活動。舞獅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南方的以廣東醒獅最為有名。惠州傳承了廣東的傳統舞獅文化,有南獅和蓋仔獅。南獅制造考究,眼能轉動,牙齒能隱能露,頭上有角,額高而窄,面頰飽滿,口闊鼻塌,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吉祥、喜慶色彩,又稱為醒獅。蓋仔獅,也稱為扁鼻獅,因其頭部狀似鍋蓋而得名,其造型古樸,具有口闊、目大、鼻短等特征,眉宇間寫有“王”字,一直以來被尊稱為獅王。
舞獅文化內涵豐富,它融舞蹈、音樂、美術、武術于一體,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于一身,體現著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精神氣節,體現著團結、勇敢、進取的民族形象極具文化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傳承價值。本文以本土的“南獅”和“蓋仔獅”為依托,讓學生了解本土舞獅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讓學生在感受舞獅文化的過程中進一步傳承并發揚舞獅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融入到小學線描畫課程教學中是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和研究意義。
二、在小學線描畫教學中滲透本土傳統文化的方法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在小學線描畫教學中滲透本土傳統文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善于發現:深入挖掘本土傳統文化資源
第一,走進生活去尋根。在《春節到——惠州舞獅習俗》教學中,讓學生跳出課本走進生活,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地查看、調查、走訪、拍攝等,從生活中了解惠州舞獅的傳說和起源,懂得了舞獅在生活中的意義,從而對舞獅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也明白了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
第二,走進藝人去學習。在《春節到——惠州舞獅習俗》學習活動中,我們讓學生拜訪當地的民間藝人,走進民間藝人工作坊,學生通過聆聽藝人們講述關于舞獅文化的有趣傳說和歷史變遷,了解傳統舞獅的制作方法和過程,領悟舞獅深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社會作用,在近距離的觸摸、觀察、比較,感知中,激發起學習和創作的欲望。
第三,走進節日去體驗。我們嘗試以惠州春節舞獅習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將舞獅文化融入到線描畫創作中,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不僅使學生對本土傳統文化從無視到認識,從認識到了解,從了解到喜愛,從喜愛到繼承,達成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傳承目的,而且還使學生創作的線描畫作品充滿了本土文化氣息,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底蘊,彰顯了線描畫的文化內涵。
第四,走進網絡去拓展。例如:讓學生走進網絡去了解民間古老的舞獅民俗文化,利用網絡搜集各地的舞獅素材,通過網絡上的視頻、圖像、文字,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舞獅民俗活動,對中國傳統舞獅文化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2.善于攝取:搜集甄別篩選本土文化資源
第一,注重本土文化的搜集與積累。在學習《春節到——惠州舞獅習俗》一課,讓學生利用節假日或課余時間通過考察、采訪、拍照、記錄等實踐探究活動,深入了解本土春節舞獅習俗,并對舞獅的文字、實物、圖像、影像等資料進行搜集、匯總、分析、歸類和整理,學生在對舞獅收集整理、梳理分析、感性交流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直接的體驗和感受,并為線描畫課堂帶來鮮活、詳實、適用的教學資源,豐富了線描畫創作素材。
第二,注重本土文化資源內容選擇。惠州本土傳統春節有舞獅、舞龍、貼春聯、貼門神等民間習俗,在這些習俗活動中,我們可以選擇其中的舞獅傳統民俗文化來豐富和完善線描畫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線描畫的形式來表達對春節舞獅文化的熱愛,從而使學生在美術“本土化”的學習過程中,豐富創作途徑和學習內容。
3,善于融合:就地取材融入本土文化資源
第一,注重本土文化資源的融入與引導。在《春節到》一課,我們將惠州傳統的春節舞獅習俗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將本土的舞獅文化資源融入到線描畫教學中,讓學生在了解本土的舞獅歷史、感受舞獅藝術特點、感悟舞獅文化內涵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美術與生活、美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交流。
第二,注重本土文化元素的提取與切入。惠州本土的蓋仔獅上具有“太極”“八卦”“暗八仙”等傳統道教文化元素,我們可以將這些道教文化元素提取出來,并在其中切入線描畫中的點、線、面元素,使之成為一種新的可視符號,這樣既形成了有本土文化氣息的線描畫作品,又顯露出符合兒童特征的審美趣味。
4.善于創新:為本土傳統文化注入新活力
第一,材料上的創新。例如,蓋仔獅做工復雜,工具材料要求高,不適合學生課堂實際操作,因而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嘗試在牛皮紙、簸箕等材料上進行大膽表現。這些新穎的材料讓學生既感到好奇又充滿了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創作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二,內容上的創新。在蓋仔獅創作中,在蓋仔獅裝飾圖案內容的呈現上,讓學生在原有的傳統圖案上融入線描畫中的點、線、面元素,如將虛線、弧線、螺旋線等各種線條通過粗細、長短、疏密的組合排列,將民族傳統文化元素與線描畫元素融匯創新,使學生創造出極具傳統文化特色又呈現出現代兒童特有審美趣味的蓋仔獅形象。
第三,形式上的創新。例如,南獅造型生動,形態各異,線條樸實、夸張,色彩以紅、青、黑、白為主,以色塊的形式出現。在授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南獅身上的民間色彩在線描畫中所起到的作用,讓學生在確定一個色彩基調后,用各種顏色的彩筆在立體的獅子頭模型上進行彩色線條創作,使南獅造型立體感更強,更具有表現力。
在線描畫教學中滲透本土傳統文化,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種挑戰,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共同的進步。讓本土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線描畫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只要不斷摸索、學習,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讓本土傳統文化滲透到線描畫美術教學實踐中,推進小學美術教育的深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桃子 .談鄉土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雜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