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燕燕
摘要:隨著各種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逐漸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對各大高校而言,人工智能更是以猛烈的發展,掀起了一波教育改革,成為了教學課程的新內容,在理念和實踐上豐富并改變著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方式。筆者采用文獻分析法,從人工智能教育內涵分析、發展現狀、以及對高校的改革等方面進行分析,希望能為設計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教學改革;高等教育
“人工智能”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56年的DARTMOUTH學會上,從那之后,人工智能的發展便在逐步前進著。而隨著互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教育、生活、工作等社會各個領域,并且成為了新一代技術革命的標志。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相結合,將促成新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渠道等方面實現創新和發展,最終帶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內涵分析
當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逐漸發展時,開始出現“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教育”等新概念。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智能教師助理、智能教育環境、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等等。因此筆者認為,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高校教育領域的影響必定是深刻且全面的,人工智能將大幅度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的效率,創新教育生態,培養適應人機結合思維方式的創新人才。同時通過分析大量國內外權威期刊的文獻,筆者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比較顯著的正面影響。人工智能一定會對人類的教學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二、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現狀
(一)人工智能發展現狀
人工智能自1956年誕生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起步發展期、反思發展、應用發展、低迷發展、穩步發展和蓬勃發展六個時期60多年的發展。然而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開始出現一些“炒作”,一些錯誤認識被有意無意的擴散,最終會給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準確把握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
(二)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從2009—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各層次的招生數據來看,我國本科、研究生及網絡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之前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要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而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導致大家都在家進行網絡教學,從一定意義上促進了網絡教育層次的發展,其他層次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在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而發展,因此未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領域還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發展現狀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深入,“人工智能+教育”也被更多人關注。從CNKI中發表的關于“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文獻來看,可以發現,國外1984年已經發表4篇相關文獻,而中國在1984-2002年期間均只發表1到2篇文獻。從這兩年發表年度趨勢圖可以發現,國內外自2015年開始對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開始呈猛烈上升趨勢,且中國文獻發表數量開始多于外國文獻發表數量,足以說明人們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重視程度正在上升。
三、人工智能對高等教育的變革
(一)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變革
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與我國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因此高等學校的管理者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去提高學校自身的管理效率,同時也要注意讓學習者去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變革,提高學習效率。
1.教育理念方面: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可以將人工智能運用于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同時可利用人工智能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多維度學習空間,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管理模式方面:
學生的日常管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學籍管理等多個方面,都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負責人員的辦事效率,例如人工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就可以運用于高校的日常簽到,既能降低人員開支,也能減去繁瑣的手續。另外,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還可以對高校管理方法進行智能決策,可以提高學校圖書館、實驗室等資源的利用率。
(二)人才培養方案的變革
與傳統人才培養方案不同的是,人工智能的應用,為學習者提供了終身學習的機會,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要掌握龐大的知識體系,包括堅實的計算機技術和程序基礎、數學基礎、人工智能的專業知識等等。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全方面發展人才,因此高校必須根據時代需求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根據培養方案變革教學方式,增加學習內容的多樣化,讓學生個性化發展,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時代需求。
(三)教學環境的變革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智能引擎,建立支持多樣化學習需要的智能服務能力和感知能力,打造聯通一體的智能教育環境,可以促進高校師生的發展。教育環境的智能化體現在能夠自動感知師生的需求,并且為其自動提供服務,比如,智能圖書館、智能書寫系統、校園安全探測與預警等。
四、結語
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后,教育研究者開始不再滿足于利用問卷等靜態方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以及日常生活情況進行測量了,而是開始利用各種不同類型的計算設備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的元認知、心理情況、身體健康等多角度進行綜合評價。評價形式也不再只限于平常的考試,評價開始多樣化,且可以持續性地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追蹤,使評價更加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馮翔,王亞飛,吳永和.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新發展[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12):5-12.
[2]高婷婷,郭炯.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9,29(01):11-17.
[3]樂健佳,方艷.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J].計算機與網絡,2020,46(01):37.
[4]袁廣林.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變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8):11-17.
[5]趙斌,黃天元.人工智能時代的高等教育與變革[J].復旦教育論壇,2019,17(04):18-25.
[6]李宏堡,袁明遠,王海英.“人工智能+教育”的驅動力與新指南——UNESCO《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報告的解析與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9,37(0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