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匯亮
疫情防控期間,按照“停課不停學”的基本要求,全國中小學校共同發起了一場規模盛大的在線教育實踐,廣大中小學教師把主陣地從教室中移到了屏幕前,成為了“主播”。在經歷了初期的不適應后,現在全國中小學在線教育都已能夠順利開展,保障了疫情期間學生的學習成長。當然,突發疫情引發的在線教育實踐,很多學校和教師還是缺乏準備的,在手忙腳亂地把在線教育開展起來并慢慢適應之后,不能簡單滿足于教師在線開齊了課程,必須全方位提升在線教育的有效性。下面我從六個方面談談中小學如何提升在線教育的有效性。
一、在線教育要確保學生全面發展
在中小學校因疫情大規模開展在線教育之前,我們對在線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補習機構的在線學科教學階段。“在線學科教學”就是把傳統的應試數育搬到了線上,以應試和提升學科成績為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僅僅關注知識點習得和試題訓練,根本不考慮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了避免這種現象,廣東省教育廳在相關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要開展“在線教育”,而不是“在線教學”,確保學生全面發展。在政策文件的引領下,廣東中小學校在制定在線教育方案時,基本都把確保學生全面發展作為首要原則,除了“因網制宜”創新性地開展在線教學之外,還通過線上開學儀式、云端升旗儀式、在線才藝展示、居家勞動成果分享等方式開展線上德育、藝術、體育、勞動教育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開展在線教育必須明確以下兩點:在線教育不能簡單等同于在線教學,而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生動教育實踐;在線教育不是簡單地把課堂從教室搬到網上,而是在學校整體謀劃、系統設計基礎上的教學改革。
二、在線教育要建市教與學的基本規則
在線教育開展以來,學生們理直氣壯地拿起了手機、電腦開始在線學習。可是,很多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網絡學習習慣,面對網絡、游戲的誘惑,在線學習的效果自然大受影響。在這個時候,學校不能簡單把約束管理學生的“艱巨”任務交給家長,要從學校層面建立起教師在線教育、學生在線學習的基本規則,為保障學習效果奠定制度基礎。學校要參照常規教學管理制度,根據在線教育特征制定在線教育管理制度體系。為教師開展在線教學、主持或參與在線教研、組織在線測試或評價提供基本操作手冊;為學生參與在線學習、在線測試、在線研討提供基本規則;為學校教學管理團隊開展在線巡課、在線指導提供基本準則。同時,學校也要引導教師建立起在線課堂的基本規則,明確提出在線教學期間,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行為是不允許的,并且通過不斷地評價反饋強化基本規則,建立高效在線課堂。學校最好采用統一的在線教育平臺,制定從打卡簽到至課后作業提交、批改的清晰在線教學和學習流程,為提升教學效果奠定制度基礎。
三,在線教育要預防情感缺,大
在線教育與常規教育教學最大的不同是情感容易缺位。當師生都面對屏幕,沒有眼神交流和情感互通時,教師和學生都會面臨不適應的情況,通俗來說就是“沒有感覺了”,進而影響教與學的效果。常規學校教育提供了一個人與人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情感環境,這是在線教育所不具備的優勢。這一點也是在線教育不能完全取代常規學校教育的重要原因。學校開展在線教育要注意引導教師彌補情感缺失,開展有溫度的在線教育。教師開展在線教育不能總是居于幕后,“只聞其聲,不見其面”,要適時露露面,傳遞一下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視頻連線等方式,創設遠程師生面對面的機會;在課間休息時,師生也可以通過視頻方式分享一下自己的居家生活趣事,比如寵物、美食等;在網絡教學空間上建立云相冊,隨時分享師生的學習、生活瞬間,拉近空間距離,建立情感鏈接,等等。
四、在線教育要加強互動交流
由于沒有“現場感”,在線教育很容易變成“新聞播報”型的教學模式,老師就像播音員一樣念課件,學生只能豎起耳朵聽,整個教學過程沒有互動交流,沒有生機活力,很難保證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根據在線教育的特征加強互動交流,保證教育教學的活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時組織學生開麥交流和視頻互動,強化在線教育的現場感;另外,可以設計一些適合遠程互動的教學小游戲,比如說學習任務小紙條在線傳遞、詞語接龍、猜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謎語、在線搶答等活動,加強教學互動,提升在線教育活力。
五、在線教育要進行教學創新
在線教育不是簡單地把課堂教學從教室搬到線上,而是基于在線教育特征的教學創新實踐。面對疫情引發的在線教育實踐,很多教師都會經歷過這樣一個適應過程:剛開始面對在線教育這個新事物,有點不知所措甚至手忙腳亂;慢慢適應以后,心里會想不過如此,其實就是換了一個地方上課而已;熟練應付在線教學之后,開始考慮“弄點花樣”,嘗試創新,提升在線教育效果。與這個過程類似,教師的教學行為一般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根據自己對在線教學的理解,搜集網絡教育資源,試圖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在線輔導。這個階段,很多老師還不想“出鏡”,或者不適應對著屏幕上課。第二階段,發現網絡教育資源不好找、不好用,而自己叉找到了“出鏡”感覺,開始適應對著屏幕上課的時候,開始簡單平移常態教學,把常態上課從教室搬到網上,不考慮學習環境、學習因素的變化。第三階段,當慢慢發現簡單平移教學效果不好,而自己已經能夠從容應對在線教育技術的時候,教師開始嘗試進行適應在線的教學創新。學校要引導教師盡快從第一、二個教學階段中走出來,進入第三個階段,逐步建立基于信息技術支撐的線上翻轉課堂模式,從教師準備在線教學資源(自己的微課、教育素材、網絡資源等)、設定學習任務(項目)、引導學生在線自主學習(自主學或小組學)、網絡教學互動深化、課后鞏固拓展等幾個階段設計在線教育課堂,不斷推進在線教育創新。
六、存線教育要及時反饋提升
在線教育沒有常規教學環境的便捷反饋條件,容易出現“反饋失靈”的情況。在常態教學環境中,老師的一個眼神、一次近距離的接觸、一個有暗示意義的手勢等都能快速反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覺修正自己的學習行為,而在網絡學習環境中,這種便捷的反饋途徑沒有了,如何高效反饋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學習就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否則在線教育就像在黑箱中進行,教師不知道教得如何,學生不知道學得怎樣,教學效果很難保證。首先,教師要通過在線教學互動、在線作業批改、在線小測等多種形式準確把握學情。其次,教師每天、每周可通過班級優化大師等在線工具反饋學生在線學習狀態、在線作業質量。如果有分組教學,也可每周評選優秀學習小組。對學習優秀的個人、小組要通過學習平臺、網絡空間表揚、激勵;對學習狀態不好的個人要進行提醒,必要時要與家長溝通,對學習狀態不好的小組,要利用周末時間召開一次班主任參與的在線小組學習反思總結會,拿出小組學習整改計劃。再次,學校也要通過問卷星等網絡工具組織在線月考,整體把握學校在線教育情況,并根據測試數據,不斷調試、改進學校在線教育策略。
(作者系東莞市曹陽明名校長工作室指導專家,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