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娟
摘 要:“營改增”工作從2012年9月1日開始試點,到2016年5月1日在全國推開,是我國一次重大的稅制改革。這項改革的實施,對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改善優化我國的稅制結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營改增”全面實施,對企業會計核算改進及稅負變化是多方面的。本文力求通過對“營改增”背景要求的闡釋,從加強和改進會計核算的角度,分析“營改增”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并對“營改增”背景下,改進會計核算工作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營業稅;增值稅;會計核算
“營改增”是我國一次重大的稅制改革。這項改革的實施,對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完善和優化我國的稅制結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營改增”全面實施,對企業的會計核算及稅負變化是多方面的。作為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有必要加強和改進會計核算工作,為企業規范會計運行、合理承擔稅負、有效控制風險,作出努力和貢獻。
一、“營改增”的背景要求
“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簡稱“營改增”, 是我國一次重大的稅制改革。“營改增”主要涉及稅率:在現行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基礎上,新增11%和6%兩檔低稅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適用11%稅率,租賃有形動產等適用17%稅率,其它部分現代服務業適用6%稅率。另外是增值稅計稅方法,依照“銷項稅-進項稅”,可抵扣。
這一改革在企業收入核算、票務管理、現金流、成本核算、利潤考核和納稅方式等方面,對企業會計核算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于課稅對象的改變和增值稅率的多樣性,導致發票的開具管理、收入的確定、納稅申報流程、經營合同的簽訂等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工作側重點都要隨之改變,融合到業務中去,以充分適應國家稅制改革。
二、從會計核算角度理解“營改增”
首先發票從傳統的合計金額轉變為現在的價稅分離。增值稅作為價外稅,在開具增值稅發票時票面金額分成無稅金額和稅額的兩項合計,這樣使收入和成本的確認較營業稅時有較大改變,無稅金額確認為收入或成本,同時稅額進入相關企業間稅收流通環節,成為企業繳納增值稅的依據,由此牽涉到經營合同的簽訂。財務人員要積極參與到業務一線,做到事前提醒、事后監督,對合同的簽訂起到一個幫助指導的作用。以網絡傳輸企業為例,為對方提供一條信號傳輸線路,收取相應的租金。作為一項有形動產租憑業務,營業稅情況下稅率5%,增值稅情況下13%,相應增加8個點稅負。
營業稅被增值稅所替代,從征收的角度看是提高了稅收的征管效率,同時也是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之間相互制衡,相互監督,是稅制改革的最高境界。作為增值稅票的接受方希望拿到的進項稅點越高越好,而作為增值稅票的開具方則希望自己的銷項稅點越低越好。當然這是在嚴格按照相關稅法規定的范圍內,相互制衡,相互促進,做到合法合規,效益共享。還是以經營合同的簽訂為例,要嚴格遵循相關稅法要求,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使企業效益最大化。比如不動產租賃,2016年4月30日之前取得的不動產出租簽訂合同,可以按簡易征收交5%的銷項,也可以按一般計稅方法交9%的銷項。這時企業會計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選擇何種方式交稅。在選擇的過程中,會計核算工作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會計可以通過企業財務賬面是否有待抵扣留底稅、留底稅的金額大小、資金成本與稅率的差額是否恰當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判,在稅法的范圍內自行選擇相對適宜的財務核算方法。
會計核算工作中,應當加強合同的登記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時掌握合同的執行情況,根據執行進度,結合合同條款審核,辦理結算相關業務,對于未按合同履約的財務有權拒付。在關注執行的同時還要對已執行完成的合同做分析評估,總結經驗為下一步的經營活動和合作提供依據。同時也提升了財務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和專業素養,為進一步服務經營管理打下更加扎實的基礎。
三、對“營改增”背景下改進會計核算的思考
(一)健全企業會計核算制度
從改革開放年代開始,我國企業核算制度基本上是基于營業稅而制訂的。“營改增”后,會計核算制度必須著眼于增值稅進行適應性調整,由此而涉及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的重新架構和完善。企業會計核算工作要主動適應新要求,健全有效的企業會計核算制度,以利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
(二)加強企業財務業務培訓
營業稅與增值稅形成機理不同,計算方法也不同,“營改增”雖然經過較長時間的試點,但對于大部分企業財務人員來說,還是個新生事物,難免會出現核算不到位的情況。需要加強對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稅收事業發展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兼職教師隊伍” ,稅務主管部門也要加強對轄區企業進行指導,與企業財務共同探討做好“營改增”要求下的會計核算工作。企業財務人要提高涉稅工作的處理能力,如主營業務收入中含稅金額的轉換處理,增值稅會計科目、企業免稅退稅減稅的會計處理方法、增值稅業務列示、增值稅進項稅轉出等,適應并統籌做好“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
(三)創新企業財務運行機制
“對優惠稅和減免稅行業、企業,要建立起精準化的大數據管理,要設立門檻和標準”。財務部門不能游離于企業經營工作之外,不能只將眼光局限于財務活動,應該積極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讓財務管理貫穿經營活動始終,從企業戰略的制定、企業潛在的風險列表、風險的分析評估及應對策略都應有財務參加。要創新企業財務運行模式,讓財務工作人員除了扮演好助手及參謀的角色之外,還應當即時把國家的稅收政策傳達給企業的高層及普通員工,承擔起稅收宣講員的義務,打通業務和財務的壁壘。同時企業負責人也要授于財務經理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使財務有更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來關注經營活動,關注企業正常運行和健康成長。企業財務部門要協助企業調整經營策略,關注不能進行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的一些經營項目,如無專用發票開具資格供應商選擇、企業職工福利用品采購等,進行合理的評估和科學的分析,在合理做好稅務籌劃的基礎上,積極獻計獻策。
(四)規范企業財務核算工作
取得真實合理可靠的會計原始憑證,是會計核算工作的基礎。“營改增”背景下,普通發票、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使用,有著極大區別,產生的稅負也不同。企業財務部門要嚴格執行“營改增”背景下的會計核算制度,規范財務核算行為,熟悉“營改增”下納稅工作的重點,加強稅收籌劃,做到既應稅盡稅,又提高稅務管理能力。為企業合理降低稅負,保障財務工作更好地服務于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榮俊,吳七逸.讓一線業務尖子走上三尺講臺[N].中國稅務報,2019年11月18日第2版.
[2]陳炳才.從關注增長速度轉向更多關注高質量發展[J].財經,2019(27),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