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學習中,識字和寫字是重要的內容?!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識字、寫字做出了明確要求。在農村小學教學識字存在不少客觀的困難,對于這些困難,我們小學教師,應積極去面對,更要采取相應的對策,面對時下,電腦不斷普及的現象,我們更要抓好學生的寫字教學,只有識字寫字教學中,教給學生方法,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關鍵詞:農村;識字;識字教學;寫字
識字是學習文化的起點,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提高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中識字的規定是[1]“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可見,識字量是那么大,教學任務是那么的重,而做為低年級的學生,他們記憶能多以形象記憶為主,而我們的漢字詞語相對來說是比較抽象的。
在農村的小學識字教學中,又有諸多客觀存在的困難:
一、農村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課后缺少輔導
由于生活的需要,學生家長很多都到廣東、深圳等地去打工掙錢,把孩子給老人或者其他的親戚幫照看,這樣很多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老人只能管到他們的“溫飽”問題。老人年紀大了,再上老人本身也沒有學習過很多的文化知識,因此小孩子對于他們話多半是聽不進去的,對于孩子們的學習,老人更是力不從心。孩子畢竟不是親戚的,他們又怎么可能花很多的心思在孩子們的學習上呢?
二、學生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識不強,形成“課后盲區”
在農村,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一點也不重視,他們有的認為讀書就是認識幾個字;有的認為人人都讀好書了,哪個回家做農民啊;還有的認為,送孩子到學校上課,那么孩子的學習就是老師的事,與他們沒有直接關系了。這些家長,寧可天天花十幾個小時在麻將桌上,也不愿花時間給自己的孩子輔導家庭作業,甚至有的家長從來都沒問過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這樣就形成了“課后盲區”。
三、學前教育不到位,學生基礎差
在農村,大部分學生沒有上過正規的幼兒園,而農村幼兒園里大多只是招收沒有到入學年齡的小孩,家長想先讓孩子上一年幼兒園,明年就可以說讀過幼兒園,我該上一年級了,沒有正確的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長認為:上幼兒園沒有意思,學不到東西,不上幼兒園還可以節約好幾百。這樣有的家長甚至不讓孩子上幼兒園,到入學年齡后直接入學。再就是農村孩子的年齡普遍偏小,大多是6歲,有的只有5歲多。他們年齡小,又沒有經過學前教育,這樣就給小學教學造成一定的難度。
四、農村教學設備落后,很難給學生進行形象教學
雖然,近二十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辦學條件的經費投入,但與需要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就像我們學校,學生的基本教室都沒有配足,更談不上有多媒體教室和其它功能室了。沒有這些功能室,那么相應的配套設備也沒能配備了,這樣我們就很難給學生進行直觀的識字教學。
當然要一夜之間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完成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投入,改變家長們的思想觀念,改善農村學校的設施,是不太可能的。難道我們就停止農村學校的識字教學了嗎?當然不,這就要求我們農村學校的老師們,改變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法,來彌補這些不足之處。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2]“我以為好的教書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那么,在語文識字教學中,要怎么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可從以下幾點去完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是的,學生不論學什么,只要他們感興趣的,被迫去學習的效果要好很多。因而,我在從事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
五、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3]“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主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這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钡湍昙壍膶W生平均每天要認識幾個甚至十幾個字,因此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開展各種活動,如:開火車識字、比一比誰能干識字,編兒歌識字、猜字謎識字、象形會意識字法、字配畫識字法等。
六、識字與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在課堂上提高的學生的識字效率,指導了學生扎實識字,不等于我們完成教學任務。如果課堂上學過的漢字、詞語不在課外強化認識應用,經過一段時間是很容易遺忘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在運用中鞏固識字。兒童識字,認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斷復現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方法,把識的字放到語言環境中,提高識字和運用字詞的能力,鞏固的效果更好。引導學生在課外、在生活中主動識字。
七、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一)“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學習,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同時運用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識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教學質量。兒歌識字法:讀兒歌是低年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活動。教師可以根據漢字的特點,引導學生編一些適合兒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訣,讓他們反復誦讀,使學生對字形產生直觀形象,有效提高記憶的準確性。
(二)漢字與實物進行聯系。學習象形字,應引導學生對象形字進行猜測,“說說這是什么,按照什么東西的樣子畫下來的呢?”“這些畫不像畫,字不像字的東西與我們現在的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通過把漢字與實物進行聯系,將現代漢字與古代造出的象形字進行對比,挖掘出兩者的聯系與區別,賦予了漢字的生命活力,使這些漢字成了有生命的東西,并且發生了變化,由復雜到簡單,由低級變為高級。這樣,學生學起來感到生動、有趣,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
(三)教學是以動態形式呈現出來,而結果則以靜態形式存在于學生的主觀世界之中,為了孩子們都想學,都會學。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方法與規律。漢字是屬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 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睛、晴、情、清”,“苗、描、瞄、喵”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學生區分偏旁的表意功能。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目”字旁表示與“眼睛”有關的意義;“忄”與心情有關的意義;“日”旁與陽光有關的意思;“艸”與草生植物有關的意思;而“口”字旁與嘴巴有關的意思。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這些形近的漢字了。
(四)充分利用漢語拼音進行識字。低年級的語文課本都是帶有拼音的詞語和課文,那么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在課前預習時,主動識字識文。此外低年級學生可以買一些帶有拼音的課外讀物進行閱讀,這樣學生就能更多的認識課外的新字新詞。
(五)利用工具書進行識字。到了二年級,學生都學了查字典,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時,如果碰到不認識的字,就能通過查字典來幫助自己解決,在閱讀課外讀物時,有不認識的字詞,都可以通過查字典、詞典來解決,這樣就可以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了。
參考文獻
[1] 《蘇教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學段目標與內容
[2] http://wenku.baidu.com/view/981d987931b765ce05081409.html《教育名言警句錄》
[3] 《蘇教版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中教學實施建議。
作者簡介:蘭麗群(1980.09-),女,廣西,壯,本科,教師,柳州市第三十二中學,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