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蘭
摘 要:自2019年1月首次入侵我國云南地區以來,草地貪夜蛾已迅速擴散蔓延至全國20余省市、超1000個縣區。菏澤市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山東省的“南大門”,做好草地貪夜蛾的調查、防治工作極為重要。筆者結合個人工作實踐和近期調查研究情況,闡述了草地貪夜蛾的危害與辨識特征,總結了相應的調查、防治技術與策略。
關鍵詞:草地貪夜蛾;調查;防治;菏澤市
根據農業農村部最新調查統計,草地貪夜蛾已在我國云南、廣東等省區實現越冬繁殖,將對我國農業生產構成長期威脅。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帶,屬黃河沖擊平原,是全國重要的玉米、小麥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山東省的“南大門”。因此,菏澤市做好草地貪夜蛾調查、防治工作,對保障本地玉米、小麥生產安全,以及助力全省蟲情預警和防控,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草地貪夜蛾的危害與辨識特征
草地貪夜蛾又名秋黏蟲,是一種起源于美洲大陸、主要為害玉米等農作物的雜食性農業重大害蟲,其幼蟲主要以玉米種苗葉片、根莖為食,低齡幼蟲多夜間活動,于葉片背面取食,為害后出現半透明薄膜樣“窗孔”,低齡幼蟲可吐絲、借助風力擴散至附近植株。隨著幼蟲進一步發育,危害后果將愈加嚴重,此時葉片會出現不規則長形孔洞,部分葉片脫落或整片被啃食殆盡。此外,高齡幼蟲還可鉆入玉米穗中,蛀食花蕾和生長點,造成玉米生長點死亡,影響玉米正常發育,視蟲情嚴重程度,畝均減產兩成以上,嚴重時會出現絕收。
草地貪夜蛾幼蟲通常分6個齡期,體色、體長等特征隨生長周期變化,低齡幼蟲體色多為綠色或淺黃色,體長6至9毫米,老熟幼蟲體色多為棕色、黑色,體長30至50毫米。草地貪夜蛾幼蟲最為明顯的特征是其腹部末節有呈正方形排列的四個黑色斑點,頭部有較為明顯的倒“Y”型斑紋。成蟲后四處轉移為害,成蟲翅展 30至40毫米,前翅多為灰色或深棕色,有黑斑和淺色暗紋,翅痣呈明顯的灰色尾狀突起,后翅多為灰白色,翅脈棕色并透明。
二、草地貪夜蛾調查和監測方法
菏澤市雖還未出現大規模草地貪夜蛾蟲害,但市內東明、鄄城等地都已多次發現幼蟲,且近期省內部分市縣以及臨近省區也有出現,防控形勢十分嚴峻復雜。在此情況下,應不斷優化各項監測措施,完善預警預報機制,切實做到“早謀劃、早監測、早準備、早防治”。
(一)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嚴格信息報送機制。市、縣農業部門應及時組織鄉鎮基層植保人員開展草地貪夜蛾監測專題培訓,通過電視、微信等手段廣泛宣傳草地貪夜蛾識別與防控技術,印發相關宣傳資料,在重點時段,組織技術力量進村入戶、包片入點,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到蟲情監測中來。各級政府應嚴格蟲情信息報送制度,基層農質監員、植保工作人員發現疑似蟲情應及時向縣級農業、植保部門報告,相關部門也應及時發布蟲情預報,指導農民群眾提前做好防控準備工作。
此外,還應與臨近縣市開展區域聯合監測,通過“全國草地貪夜蛾發生防控信息平臺”“山東省農作物病蟲害數字化監測預警系統”等建立信息實時共享機制,及時獲取、全面掌握周邊地區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有效指導本地防控工作開展。
(二)全面加強田間調查,加密布設監測站點。農業、植保部門應進一步加大專業監測力度,采取田間調查與定點技術監測結合的方式,準確掌握草地貪夜蛾發生態勢。一是全面加強田間調查,組織植保技術人員定點、定時深入田間開展系統觀測,重點掌握成蟲、幼蟲密度以及被害株率等監測指標,從而科學研判草地貪夜蛾遷飛和消長情況。二是加密布設監測設備,借助技術手段密切監測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可根據草地貪夜蛾遷飛規律,加密布設高空誘蟲燈、地面測報燈、草地痰液性誘器等監測設備,及時啟動智能化預警站,為蟲情預警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三)突出調查監測重點,科學準確測報蟲情。草地貪夜蛾調查和監測應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合理確定重點防控區域和關鍵防控時期。一是按照草地貪夜蛾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對重點區域實施動態排查,分區域落實監測防控任務,以玉米產區為監測重點,兼顧小麥等寄主植物。二是在不同時段明確監測防控重點,在4月至5月,重點做好遷入蟲源監測,全面普查小麥和春玉米受蟲害影響情況,在6月至9月,重點做好夏玉米蟲情監測,落實好春玉米蟲害防治,在10月至11月,重點做好小麥苗期蟲情監測,必要時及時采取防控措施。
三、草地貪夜蛾防治技術與策略
在加強調查監測的基礎上,農業、植保部門應及早謀劃安排防治工作,提升應急防治能力和水平,通過優化完善防控預案、打造立體防治體系等措施,對出現的草地貪夜蛾蟲情做到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守好山東的“南大門”。
(一)完善防控應急措施,加大人財物保障力度。一是不斷優化完善防控應急措施,針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蟲情大面積暴發,制定應急防治行動方案,提高動員組織能力,確保第一時間調集防治隊伍、籌措到位防治物資。二是加大資金投入和物資儲備,統籌規范使用上級財政下撥的專項資金,并合理安排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支持電動式噴霧器、農藥等藥劑和器械采購以及社會化防控服務采購。三是提升本地科研攻關能力,結合菏澤市本地氣候、土壤、農作物特點,不斷完善害蟲災變規律、監測防治、藥防技防等技術措施的本地應用,與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協同研究,以科技手段有效降低危害損失。
(二)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建設立體防治體系。專業化統防統治是新時代農業發展和植保防災減災的現實需要,市、縣農業和植保部門應及時整合人力、物力、財力,充分利用專業化防治組織開展統防統治,組建培育應急防治隊伍,配備新型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施藥器械和安全防護用品,形成以專業化服務組織為主、應急防治隊伍為輔的統防統治工作格局。
在強化統防統治的基礎上,應注重動員和發揮群眾力量、引領帶動廣大農民開展群防群治,及時組織專家到防控重點區域和技術薄弱的基層鄉鎮開展技術指導,編發防治技術手冊,不斷提高鄉鎮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合作社防治技術和防治能力。
(三)合理運用高效低毒化學藥劑精準施治。化學藥劑滅殺和防治是應對草地貪夜蛾害情爆發最為有效、最易操作的方法,可以及時控制害蟲擴散危害。應抓住幼蟲低齡期,對分散發生區實施重點挑治和點殺點治,對于草地貪夜蛾密度高和集中連片發生區域,選用茚蟲威、四氯蟲酰胺、甲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制劑進行集中滅殺。同時,為防止草地貪夜蛾產生抗藥性,應注意農藥輪換使用、限次使用,提高防控效果,通過顆粒撒施和拌種解決玉米成株期用藥難等問題,在低齡幼蟲期施藥噴霧時對心葉要重點噴施,提高防控效果,對于麥田高齡幼蟲鉆土危害的習性,還可探索夜間誘餌誘殺技術。
(四)運用物理、生物防治手段探索綠色防治。在開展化學藥劑防治的同時,應重視綜合防治技術在防治中的運用,實現草地貪夜蛾防控和農藥減量增效雙贏。一是可根據草地貪夜蛾飛行線路、活動規律,探索使用理化誘控方式,及時捕殺成蟲。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采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壓低發生基數,減輕危害損失。二是可結合生物生態防治措施,探索使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NPV等生物制劑,利用夜蛾黑小峰、螟黃赤眼蜂等天敵,進行早期預防,減輕發生程度,并減少化學農藥使用。
參考文獻
[1] 閆金梅.草地貪夜蛾識別和防控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0(06):41.
[2] 王本輝,杜倩倩,柴小佳.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技術相關問題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20,40(05):100-101.
[3] 吳孔明.中國草地貪夜蛾的防控策略[J].植物保護,2020,4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