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祥文 但玉梅
摘 要: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是馬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誕生是意識形態理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源頭。目前國內學界關于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馬克思意識形態的發展歷程、特征、價值等重要問題上不斷有新的論斷。本文整理近十年來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歷程、特征、當代價值等問題進行整理、綜述。
關鍵詞:馬克思意識形態;發展歷程;特征;價值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是意識形態理論史上的偉大變革,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認識和解決意識形態問題的科學指南。對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成為了馬克思理論工作的重要內容,在意識形態問題不斷凸顯的今天,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彰顯出進一步發掘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歷程
目前,學術界關于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發展的歷史分期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一種為“三個階段說”,堅持這種觀點的學者盧曉勇、張秀琴和鄭惠仙等人,而朱彥振、石云霞和顧世春等學者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歷程細分為“四個階段”甚至“五個階段”。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三階段說”。
(一)“三階段”說。盧曉勇認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一個萌芽、形成與不斷完善的長期過程,這主要體現在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中。[1]西北師范大學的趙惠強、王富民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將哲學從天國拉回人間,標志著新的意識形態逐步開始形成。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為了推翻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以建立新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是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2]。
張秀琴從認識論、方法論和邏輯結構三個不同層次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844年之前,第二階段為1845年至1866年,以及1867年以后的第三階段。即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萌芽、形成和成發展成熟時期。[3]伯明翰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喬治.拉瑞恩亦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哲學階段、歷史唯物主義建構階段和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進行批判的階段。[4]
(二)“四階段說”、“五階段說”。朱彥振認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歷史發展應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青年時期(從早期著作到1844年)。在這一時期,馬克思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等重要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創立準備了思想前提。第二階段為意識形態理論創建階段(從1845年到1856年)。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意識形態理論。第三階段為意識形態理論的深化階段(從1857年到1870年)。第四階段為意識形態理論得到完整論述的階段(從1871年到1895年)。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對意識形態問題提出了新見解。[5]顧世春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化分為四個階段:1844年之前為第一階段是為孕育期,1844年至1856年為第二階段是為形成期,1857年至1870年為第三階段是成熟期,而1871年以后為第四階段是為完善期。[6]
石云霞則認為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這三個不同的層面去認識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歷史發展階段。她將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孕育、探索、形成和成熟,科學化和系統化,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五個歷史時期。[7]
無論是“三個階段說”、“四個階段說”亦或是“五個階段說”,學術界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認識的共同點在于,將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發展與其著作聯系起來,以著作作為劃分標志。并將馬克思青年時期(即1845以前)的意識形態思想囊括進理論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不同點在于,不同的學者在具體的階段劃分時間和標準上尚存有分歧。
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特征
關于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特征,王玉香認為“虛假的意識”是馬克思對以往意識形態認識與理解的批判用語,是對顛倒的思想世界與現實世界關系所進行形象而準確的描述,馬克思在揭示意識形態所表現的虛假性的同時,也揭示了意識形態存在的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特征、掩飾性與目的性的結合的特征、獨立性與承繼性的交融特征。[8]彭紅麗認為意識形態是沒有絕對獨立的歷史;意識形態具有意向性;意識形態總扭曲現實關系。[9]
學界對馬恩意識形態特征把握的爭議較小,只有個別特征的差異,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例如,老一輩學者俞吾金教授就認為馬恩的意識形態特征包括實踐性、總體性、階級性、掩蔽性和相對獨立性五個特點。但是不管是哪一位學者在羅列馬恩對意識形態特征的把握都離不開階級性、實踐性和相對獨立性這三個最為基本特征。
三、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雖然誕生于19世紀,距今已有100多年,但在當代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隨著無產階級斗爭的發展,無產階級政黨執政地位的取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逐漸產生,毋庸置疑,作為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在意識形態理論領域中具有極為的重要價值。換言之,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思想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的基礎、它是批判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理論最有力的武器同時它也是新時代中國意識形態政策制定的方法論指導。
楊河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一文中,指出“對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成為了馬克思理論工作的重要內容,其研究成果構成了唯物史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西方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文學的研究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話題。”[10]鮑金認為學界對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對意識形態的批判。但是,從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經典論述中,我們可以拓展出意識形態作為一種中介它實現的是對人類社會的普遍性建構,它體現出意識形態作為中介對社會共同利益的表達、對自由精神的孕育以及對人類解放的作用。[11]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建構性意義要求我們體會意識形態的中介內涵,揭示意識形態所經歷的歷史辯證法,做好當今時代的意識形態工作。
參考文獻
[1] 盧曉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產生背景及形成歷程[J].人民論壇,2014(17).
[2] 趙惠強.王富民.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歷史形態[J].求實,2014(06):31-34.
[3] 張秀琴.馬克思意識形態論發展的三個階段[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05):70-78.
[4] 王晶.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當代解讀[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6):51-55.
[5] 朱彥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研究述評[J].學海,2009(04):10-14.
[6] 顧世春. 馬克思意識形態觀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
[7] 石云霞.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的歷史發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25-29.
[8] 王玉香.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意識形態特征研究[J].理論學刊,2015(01):4-12.
[9] 李紅.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淺析[J].改革與開放,2011(02):34.
[10] 楊河.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41-56.
[11] 鮑金.作為中介的意識形態——論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建構意義[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8(04):40-47.
作者簡介:鄭祥文(1995—),男,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南充,碩士,專業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但玉梅(1997—),女,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歷史學院,四川瀘州,本科,專業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