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霖
摘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發展進程中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包含了馬克思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基本思想。在這一問題上,人們往往受到唯心主義或舊唯物主義的影響,對立或割裂人與環境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提綱》中,馬克思對二者的關系進行了辯證的論述,不僅批判了“環境決定論”的錯誤思想,也對樹立科學的實踐觀、推動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人與環境;實踐;生態文明
一、關于“環境決定論”的舊唯物主義學說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三條論述主要批判的是——“環境決定論”,這是指十八世紀法國的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舊唯物主義者,以及后來的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比如說歐文等人的觀點。他們提出,環境對人的思維和行動占據決定的主導地位,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會有什么樣的人,這里的環境主要指政治形式、法律制度、教育、輿論等上層建筑。如果環境變了,人就會發生變化,只要環境不變,那么人必然也和原來是一樣的。
十八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就把人看作是環境的產物。愛爾維修強調,環境決定著人的思想觀念和性格,不同的社會環境塑造不同人的性格,因此要想改變人們的觀念,就先要改變所處的環境。他的觀點把人完全看作是被動接受的,他忽視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因此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泥潭當中。哲學家霍爾巴赫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一張白紙,并沒有好壞、善惡之分,但是因為外部環境的不同,每個人所接受的教育,所聽到的言語,所被灌輸的觀念不同,造成了有的人正直善良,勤勞勇敢,而有的人卻為非作歹,無惡不作。由此可見,舊唯物主義者總是簡單的將環境因素視為決定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因素,這些“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都片面地強調環境對人的決定作用和支配作用,因而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唯心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的死循環中。這個艱巨的歷史命題,最終還是要交到馬克思的手上。
二、革命的實踐是人與環境相統一的現實基礎
馬克思克服了舊唯物主義機械、形而上學的缺陷,辯證統一地看待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環境制約著人,人也影響著環境,“革命的實踐”則是二者統一起來的基礎。
實踐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實現人與環境辯證統一的現實基礎。實踐不是人在頭腦中想象出來的,它不是一種簡單的人的思想活動,它是受著客觀物質條件的控制與約束。人是主體,環境是客體,實踐是聯系二者間的中介。人類通過實踐不斷改變著環境,使客觀的世界烙上了人的實踐活動的印記。作為客體的環境也會反作用于人的實踐活動,制約著人的活動和發展。由此,馬克思得出:實踐是環境和人改變的共同基礎。
除此之外,實踐也是一種雙向互動關系。環境由人改變,條件由人創造,客觀規律也可以被人加以認識和利用。一方面,人可以通過實踐改造客觀環境,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在實踐的過程中,人類也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逐步提升自我,實現馬克思所說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
綜上所述,如果概括馬克思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論述: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在塑造著人。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正確的闡釋了實踐的真正含義,指明了實踐在改造環境和改造人的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也為最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條件。
三、人與環境的關系對當代生態文明的啟示
馬克思以唯物主義為基石,闡明了人與環境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對這一關系的正確論述為推動當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類進步與環境發展協調統一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意義。
(一)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合乎自然規律
在該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合乎規律的改造自然與社會,更加透徹、深刻的理解自然規律。在早期的人類社會,由于低下的社會生產力和匱乏的物質資源,人們只能接受自然的支配與控制。隨著生產力快速發展,工業革命的蓬勃興起,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徹底顛倒了過來。當人類不斷向自然界索取的時候,卻突然發現自己正掉入無限的深淵。現實存在的生存危機逼迫著人們開始探索一條如何才能使人與自然回歸和諧的現實道路。人與自然的統一是我們的追求,現如今人類想要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必須要立足于歷史與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全面的掌握了解自然規律,按照規則行事,絕不做危及到生態環境健康的事。所以,只有人類在把控規律的基礎上,才可以全面理智的做出決定,進而在現實生活里避免背離規律,從而最終真正實現“人類同自然的和解”。
(二)樹立正確科學的發展觀
馬克思關于人和環境關系的科學論斷,有助于我們變革傳統的發展觀,樹立新的發展觀。將環境對人的客觀性、制約性與人對環境的主體性、積極性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環境就沒有人,沒有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沒有人也沒有環境的改變,也就不可能實現發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一些如“人類中心論”、“科技萬能論”的觀點在本質上都是絕對錯誤的,要堅決抵制。傳統的發展觀僅僅以提高生產力、追求經濟效益為最終目標,破壞了人與環境關系的同時,也讓人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因此,新時代的我們應該樹立更加科學、系統的發展觀,拒絕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平衡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速度與自然再造能力之間的關系。
(三)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
馬克思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可以有助于我們改變傳統的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觀念,轉變為尋求一條將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現實路徑。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人們選擇性地忽視生態問題,將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視為交易的成本,來換取眼前經濟上的短期收益,這種做法雖然是錯誤的,但卻十分常見。沒有限制的開采資源,破壞生態,就會將子孫后代置于一種資源不足的可怕境地,我們提倡的可持續發展也會顯得格外空洞無物。我們不應該僅僅在意眼前的短期利益,卻看不到未來的發展。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基礎,當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程度越好,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程度就越高。因此,我們必須繼承并發揚馬克思主義人與環境辯證統一的思想,在為人類謀求更多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要看到長遠利益,珍惜資源,維持人與環境的協調統一和共同平衡,從而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統一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斯大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