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來,韓國“N號房”事件、鮑毓明性侵養女、上海某書店10歲男孩“猥褻”5歲女童、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作品中出現“情欲描寫”等新聞頻發,社會上“加強青少年性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
越來越多社會機構、學校、家長開始重視青少年的性教育,眾多性教育熱衷者整裝上陣,“性教育培訓”接連開辦。與此同時,不少專家和家長表達了自己的顧慮:在性教育者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性教育指導的情況下,性教育的“度”怎么把握?依據何在?
推動性教育發展的前提是,嚴格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性教育的內容要符合教育對象性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在筆者看來,面向不同受眾和范圍開展的性教育在“度”上存在差異。如果性教育的內容不能滿足對象身心發展的需要,則性教育欠度;如果性教育的內容超過對象身心發展的認知需要,甚至將錯誤的性態度、性信息傳遞給他們,則是性教育過度。目前,我國青少年從正規途徑獲取的性教育普遍欠度;而從非正規途徑(同伴、家庭和社區對性的錯誤態度和知識,色情網站、社交媒體上良莠難辨的性信息等)獲取的“性教育”是過度的。
目前,開展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引起人們的重視,政府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為性教育的開展保駕護航。但公眾面對性教育的落實問題卻表現出較為“曖昧”的態度——嘴上說要做,但就是不做。究其原因,很多人偏頗地將“性”和“性行為”畫上等號,對性教育的落實存在誤解——有人認為性知識不需要教,人自然而然就會了;還有人認為學生接受性教育會引發未成年人性行為泛濫等問題。
人們對性教育的錯誤觀點提醒我們,性教育不應只是教育部門面向學生開展,面向社會大眾的性教育同樣重要。當前,部分社會組織、教育和科普機構、媒體部門等已開始對“性”與“性教育”進行科學嚴謹的科普宣傳,傳播關于性教育的正確常識,引導公眾科學地認識性教育、處理性問題。
筆者曾收到過一位家長的咨詢,他的孩子有了自慰行為,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感到自責卻難以自拔。這名家長知道后想制止孩子這一“錯誤”行為,卻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實際上,這名家長和孩子都深受錯誤性觀念的影響。過去“自慰”被稱為“手淫”,這一稱呼帶有嚴重的偏頗和歧視態度——“萬惡淫為首”,自慰被視為“淫蕩”“下流”“骯臟”的行為,人們普遍認為一個有自慰行為的人不是什么好人,這讓很多有自慰行為的人深陷自我懷疑與厭惡的負面情緒中。家長要想幫助孩子,首先應轉變自身對“性”的錯誤思想,再告訴孩子自慰是正常的行為,不要任其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即可,減輕孩子的思想負擔;之后,可采取諸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和衛生習慣、培養興趣愛好以轉移他對自慰行為的關注等措施。
從科學的角度看,“性”是一種以健康的性生理技能為基礎、在健全的性心理發展引導下、做出的符合一定社會文化及規范的活動。這個活動包括生理機能的正常性反應、復雜的性心理活動(如性幻想、性夢等)和實質性的性行為(個人性行為和人與人之間的性行為)。那么,與性知識對應的性教育科普,也應涵蓋上述各個方面的教育科普。但由于社會公眾數量龐大、成分多樣而復雜,面向他們進行性教育科普時,既要考慮國家新聞出版署制定的關于“淫穢色情”的界定,還應規范面向不同群體、根據“公序良俗”進行分級宣傳的“度”,才能讓面向大眾的性教育從一直以來的“欠度”走向科學的“適度”。例如很多直白的性知識科普,尤其是關于性的直觀掛圖和詳細講解,只適合給成年人和到了一定年齡段的孩子講解,過小的孩子不但不能理解這些內容,還可能對此產生誤解。
因此,面向大眾的性教育科普宣傳,需要把握的“度”就是方法嚴謹科學、內容分級且無傷“公序良序”,既要有適合不同發展階段人群的共性,又要考慮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更不能讓偽科學誤導青少年。
我國的教育日漸與國際接軌,但在性教育方面,我國對青少年兒童性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研究,以及各學段(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不同性教育內容的規定,幾乎是空白的。即使在“國際”學校,性教育也大多欠缺。
關于幼兒是否需要接受性教育的討論一直存在。孩子那么小,有必要對其進行性教育嗎?怎么把握幼兒性教育的尺度?很多人有此顧慮,忽略了現在很多幼兒從3歲就開始對“性”好奇:我從哪里來?我是怎么進入媽媽身體里的?男孩為何站著撒尿?為什么爸爸要與媽媽睡覺,卻讓我自己睡?小時候媽媽可以喂我喝奶,為什么現在不能?我可不可以像妹妹那樣穿著艾莎公主裙去上幼兒園?我可不可以和班上的小麗結婚?妹妹的身體長什么樣?身負“傳道受業解惑”之職的幼兒園有責任為幼兒解惑??墒聦嵤牵蠋熀蛨@長要么直接忽視孩子的性好奇,要么以錯誤的觀念、粗暴的方式向幼兒灌輸過度的性知識??茖W、適時、適宜的性教育普遍欠缺。
此外,小學生的性表現、中學生的性行為、大學生的性實踐同樣要么欠度,要么過度。這些現象歸根結底是由于“無度可適”。
2012年,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曾參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關資料,組織全國從事青少年兒童性教育的專家,制定《中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遺憾的是,這份綱要沒能落實。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我國性教育專業沒有收錄進《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各大師范院校大多沒有開設專門的性教育專業,培養專業性教育人才——1998年,首都師范大學首開性教育輔修專業;至今,我國也只有成都大學師范學院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尚存性教育方向的輔修專業。
今天,關于學校開展性教育的熱烈討論似乎又進入了“誰來把握性教育的度”“度在何方”的“死胡同”。借鑒國際、國內經驗,結合近年來我國性教育發展實際,制定符合中國特色、遵循各學段孩子的性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學校性教育相關指導綱要,迫在眉睫。
我國大多數父母自身沒接受過專門的性教育,一部分人對“性”的認識深受同伴、家庭、學校、社會的錯誤性觀念影響,對“性”和“性教育”的偏見根深蒂固,很容易在孩子成長中傳遞給他們錯誤的性觀念,讓孩子過早對“性”和“性教育”產生陰影;另一部分較為年輕的父母意識到自己深受“過度”性教育的誤導,更希望能傳遞給孩子科學的性知識,但苦于自身知識和能力不足,無法履行好孩子第一任性教育老師的職責。家庭性教育的度,比社會和學校性教育更難把握。
家長對家庭性教育的誤解更深,很多家長認為0-3歲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需要性教育,更沒必要把握尺度。實際上,孩子在媽媽肚子里時,就已經開始探索身體——吮吸手指、玩弄生殖器、出現性生理反應;0-1歲是口欲期,孩子通過嘴唇認識世界、通過吮吸媽媽的乳汁感受滿足;2-3歲進入肛欲期,孩子通過控制排便體驗快感,積累身心滿足的經驗。如果年輕父母不懂得孩子性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剝奪孩子口欲的滿足,錯失訓練孩子排便和控便的良機,便會造成家庭性教育的“欠度”。
任何階段的性教育,都應站在科學的角度、根據青少年兒童性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階段性規律適度進行,這才是推動性教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