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金陵”誦講課程,是我校的特色課程。“金陵”,既指明地址也嵌合學校校名;“詩意”,散發濃郁的文化氣息,隱示母語的優美,傳遞出這門課程是一門詩的課程、文化的課程、塑造精神的課程。
著眼于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本課程以部編1-6年級語文課文、經典文學作品、義務教育小學階段75首古詩詞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朗誦、講述、解讀與表演能力。2017年,學校成立“詩園朗誦工作室”,我與十幾位青年教師組成導師團隊,指導學生利用朗誦技巧來表達文學作品。2019年,學校以“詩意金陵”誦講為特色文化規劃了課程特色。
打造學生美妙聲音。朗讀是語文課程的教學要素,《課程標準》對各學段都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要求。
如何讓學生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如何讓學生有情感地朗讀杜絕矯揉造作?“詩意金陵”誦講課程依托“詩園朗誦工作室”骨干教師,對師生進行了培訓。我們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領讀,推出課文朗讀聲音作品等進行示范,幫助學生通過聲音更好地表達對作品的理解。
引導學生多樣態實踐。推行校園話劇,詠唱經典古詩,注重價值引領,深化立德樹人,精選分層作品。
話劇表演是語文學習的綜合運用,體現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解讀,是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學校誦講社團的學生每年參加市區兒童廣播劇比賽,已兩次獲獎。
學校詠唱古詩跨學科小課程,精選義務教育小學階段75首古詩詞內容,語文教師深度挖掘詩詞背后的內涵,音樂教師創編歌曲旋律與身體律動動作,讓經典從流傳走向流行。
學校選編了《經典誦讀》讀本,并決定在未來兩年從謳歌革命先輩、表達愛國情懷、反映美好生活等方面精選師生優秀誦講作品100篇,建立誦講作品資料庫。
豐富課程表現形式。“詩意金陵”誦講課程的建設,從學生學習需要出發,多樣化、多元化、線上線下交互進行。
誦講課程按照“朗誦藝術體驗—經典詩文與朗誦技巧教學—朗誦作品推廣”的邏輯加以設計實現欄目化、課程化和常態化。“詩意金陵”誦講課程,遴選師生聲音作品,通過“聲聲·慢”“龍湖娃讀課文”“龍湖娃唱古詩”等欄目進行作品展播,并借助“詩園朗誦工作室”微信公眾號對師生進行審美熏染和朗誦再培訓,逐步輻射全區學校,打造“云”教學,形成品牌效應。
“聲聲·慢”朗誦欄目,由“詩園朗誦工作室”的骨干教師獻聲,每月一期,精選朗誦作品,讓學生感受優美聲音帶來的審美愉悅。感受聲音,感受朗誦,是學習朗誦和實踐朗誦的情感基礎和必要前提。
“龍湖娃讀課文”是由全校師生參與的普惠式朗讀欄目,兩天推送一期,每期由一位教師范讀、兩位學生領讀的形式開展。朗讀內容選自部編1-6年級語文課文。“龍湖娃讀課文”欄目的最終落腳點是打造“人人可以實踐、人人得以展示”的全校學生實踐平臺。
“龍湖娃唱古詩”是一檔傳播、傳承中華經典詩詞文化的語文與音樂跨學科實踐欄目,每周推送一期,內容選自義務教育小學階段75首古詩詞。該欄目由語文教師深度挖掘詩詞創作內涵,音樂教師創編歌曲旋律與身體律動,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音樂融合。
形成團隊力量。帶精品團隊,學校建立了金字塔式的四級培訓體系,自上而下,形成了“特邀專家、朱詩園、骨干教師、種子教師”的逐層培訓機制。
首先是培訓語文教師。精選每個年級的典型課文,我將朗誦錄制好后,發給語文備課組長,讓語文教師找到范讀樣本,從而提高朗讀指導水平。其次是對全體教師進行誦讀訓練。我先進行名家名篇朗誦訓練,引導與改變教師的講話習慣和朗讀風格。通過培訓,老師們逐步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上課與朗讀朗誦更加自然,收到了較好的預期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