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凈老師展現了一節泛讀課,教學內容是基于教材單元整體的拓展,是對單元主題意義的補充和完善。這節課有如下幾個鮮明特點——
這節課很好地體現了學科的育人價值。《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明確指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節課采用的是“閱讀圈”的教學方式,教師基于學生之間的信息差,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討論,并根據“閱讀圈”的獨特設置,在過程中更換小組,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同伴,從同伴那里進行學習,豐富自己的認知,在充分調動學習策略的基礎上,實現了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的同步發展;同時,通過主題意義的挖掘,實現了文化意識的提升。學生在這節課上,對師生關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理解了一位好的教師在學生生命中的意義,而這樣的認知,也會對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處理師生關系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節課教師充分賦能給學生。從教學設計可以看出,教師在這節課上發揮的作用更多的是協調、組織,而學生帶著各自的任務,在不同小組活動中進行語言學習、意義探究,并將自己的認知與全體同學進行分享。在這節課上,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相互學習的資源。學生的產出也令人驚喜:孩子們不光對文本的語言進行細致的梳理,同時在交流中逐步深化了對師生關系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節課是成功的。而這節課的成功也提示我們,學生的潛力是驚人的,教師要相信學生,并大膽賦能給學生。好的教育是能夠點燃學生心靈的教育,好的課堂則應該是能夠激活學生頭腦的課堂。
這節課首先是教材內與教材外的鏈接。教材外的語篇是對教材語篇內容的補充,語篇之間的有效鏈接,豐富和完善了主題意義。教材文本從師生兩端描述教師對學生的意義,而選取的文本在此基礎上,利用完備的事例進一步說明了好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其次是學生與文本的鏈接。學生將自己的成長背景帶入文本的閱讀分析中,使文本的分析不再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學生的認知豐富了文本意義,文本意義的挖掘又拓展了學生的認知。再次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鏈接。學生之間由于知識儲備、認知基礎不同,天然存在信息差,彼此之間的鏈接能夠促成知識和認知的流動,建構起新的知識體系和主題意義。最后是師生之間的鏈接。教師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對材料的選取,對課堂的引導,還體現在將自己的認知與學生的認知進行鏈接,促成新的生成。
本節課教師一直在用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從一開始學生進入小組活動,教師即開始觀察學生表現,對學生行為進行評價;全班展示環節,教師亦對學生的活動表現進行評價;另外,小組活動及全班展示過程中,同伴之間的評價同樣大量存在。整節課學生完全體現了自己作為評價主體的作用,卻意識不到課堂中存在評價,實現了無痕評價。同時,整節課教師一直在引導學生進行活動,并在活動中進行評價,將活動變成了評價的主要方式。
縱觀整節課,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教師的主導地位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處于積極的狀態,在任務的驅動下去熟悉文本語言,挖掘語篇意義,完善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發展了自己的認知。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主動建構,最終實現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妨多賦能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為自己的學習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