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不會掃地,不會做飯,不會整理書包,五年級了還不會系鞋帶……這是部分學生掌握勞動技能的情況。
“會不會勞動不重要,好好學習才是正事”“打掃衛生是不體面的事”……這是一些家長、學生的勞動觀。
而在個別學校、個別老師那里,勞動或成為懲罰犯錯學生的手段,或成為繁重課業之余放松的“娛樂活動”……這是一些學校的勞動實踐現實。
這些現象讓人憂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寫過一篇關于勞動教育的文章,其勞動教育思想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廣義的普遍性的勞動教育,二是個性全面發展的勞動教育。至今看來仍極具前瞻性。勞動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還應該形成道德經驗、鍛煉精神力量,直至形成個人的勞動興趣和職業愛好。
新時代背景下,從“五育并舉”走向“五育融合”,既是教育的基本趨勢,也符合教育發展規律。融合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創新性教育實踐方式。《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從“五育不全”到“五育并舉”,再到“五育融合”,回歸和回答了新時代我們究竟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以及怎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根本問題。
如何讓勞動教育和其他“四育”攜手同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關系,鄭州市金水區未來小學進行了初步探索。
本著勞動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興趣出發,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其學習熱情的理念,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大膽整合、開發,將勞動教育課程化,將課程與生活融為一體,形成了“夢之π”特色課程體系。
金水區未來小學臨河而建,熊兒河河畔植被多樣,勞動教育資源豐富,基于此,學校對勞動技術教育進行了整體設計與實施,充分開發和利用地方自然條件、民族文化傳統等方面的課程資源,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特色。例如,“夢之π”課程體系中的“夢之旅”課程中有一門四季課程“走近熊兒河”,學生在不同的季節,分年級開展不同的課程:一年級的學生在觀察河邊植被變化的過程中認識熊兒河;二年級的學生在觀測熊兒河水質的過程中,探究水資源保護的新方法;三年級在河畔調查并撿拾垃圾的活動中,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和保護水源的重要性;四年級在走訪、調查熊兒河流域大大小小幾十座橋的過程中,了解鄭州的歷史文化。此外,在“夢之旅”課程中,還衍生出了若干個子課程——
四季課程之河畔野菜園。春天一到,熊兒河畔的綠植園地就慷慨地奉獻出各種野菜。花壇邊,柳樹旁,處處有野菜的蹤影,如薺菜、馬齒莧等。于是,圍繞“野菜研究”這一項目,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在河畔花園里,孩子們手持小鏟子,臂挎小籃子,辨識、挖采野菜;回到家,孩子們將野菜洗凈,學著燒制各種美味佳肴。
四季課程之田園小課堂。根據季節和學校條件,讓孩子們選擇1~2種常見的蔬菜種植,并對花卉進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播種前,孩子們跟著教師松土、犁地,個個有模有樣;補種時,分組互相監督,個個小心翼翼;田間雜草,一根根拔除;成熟果實,一個個采摘。所有的活動都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勞作和創造。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時時有歡笑,天天有收獲。孩子們常說:“小菜園是我們的另一間教室。”小菜園把書本知識帶到了田間地頭,讓所學知識立體化、生活化。收獲后,孩子們又與教師、家長共同策劃蔬菜拍賣活動,“小小拍賣師”應運而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經歷,讓孩子們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懂得了耕耘和收獲,明白了愛和珍惜。
四季課程之美工小達人。孩子們的生活環境中有各種各樣的樹木。秋天一到,樹葉變色,以往這些樹葉只能作為垃圾處理掉,可實際上它們是葉貼畫的好材料。于是,在美術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采集樹葉,先分組集思廣益、構思草圖,再合作制作書簽。書簽制作過程中,在科學教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大膽發揮想像,積極動手動腦,利用紙張、易拉罐、薄木片等各種材料,采用粘貼、刻壓、編織、剪紙等制作方式,設計出形態各異的書簽。一枚枚與眾不同的書簽,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創造的快樂。
勞動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勞動教育的最好資源。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接觸到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這些小吃,蘊藏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讓孩子們居家做菜便是學校基于此開發的傳統活動項目。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孩子們掌握了做菜做飯的技能。他們在家利用閑暇時光學習擇菜、洗菜,學習切、拌、燒、炒、煮、煎、蒸等制作方法,學習使用炊具。吃著自己親手烹飪的各種“美味佳肴”,享受著勞動帶來的無比快樂。疫情中的生活,賦予勞動教育新的理念,生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目標,把激發學生學習烹飪、學做家務活蘊含其中。
結合各種傳統節日,學校適時開展勞動教育。端午節,各班開展“粽葉飄香”活動,讓孩子們了解端午節包粽子等相關習俗,親自動手包粽子;三八婦女節開展“我為父母做件事”;勞動節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國慶節開展“我為祖國獻枝花”;中秋節開展“月餅我來做”……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了解民風民俗,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師們在日常教學或管理中開展有效的勞動實踐活動,促進孩子們全面發展。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授《人有兩個寶》之后,會組織孩子們進行大掃除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勞動熱情,引導他們想辦法提高大掃除效率,發揮他們的勞動主觀能動性。同時,許多學科知識、內容是相通或相類似的,需要進行重組及整合。例如,道德與法治課上,講到《和春風一起玩》一課,教師就勢組織一次風車制作比賽,孩子們從家中帶來現有的材料,根據提示,自己探究方法,思考制作過程,設計方案,實施操作。經過這一過程,孩子們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疫情期間,科學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家中廢棄的紙盒學習制作數學學具,在紙盒的設計、材料的選擇、工具的使用、紙盒的美化裝飾等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低年級開展制作筆筒的活動,培養孩子們的勞動意識和節約品質。
學生是社會的主人,未來終將走向社會,所以,提前適應社會、步入社會、體驗社會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基于這點,學校組織了“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小小志愿者活動。教師鼓勵并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學校組織學生到濟源市王莊小學進行“小小志愿者手拉手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與貧困山區的小伙伴同吃同勞動,開墾種植園,豐富了勞動體驗,也引發了深入思考:自己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
2019年9月,鄭州市承辦了民族運動會,我們的小小志愿者也走上街頭,協助維持城市衛生、出行秩序等。雖然天氣炎熱,志愿活動也很辛苦,但是孩子們在活動中,了解到民族運動會的淵源,知道了很多民族知識,懂得了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習俗。孩子們不僅學習到相關知識技能,提升了實踐能力,而且懂得將來要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的人。
勞動教育不僅要激發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興趣,讓學生學會動手動腦,學會勞動、熱愛勞動,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親近自然,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未來,學校將在核心素養觀的指導下,努力讓勞動教育有依托、有保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解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