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傳統文化教育旨在培養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和人文素養,使青少年成長為人格完整、心靈潤澤、剛健質樸、美善相諧的一代新人。體現新時代特征,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打造學生生命底色,一直是青島三十九中人不斷探索的課題。學校近幾年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積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實踐研究。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學校陸續開發、實施、完善了知識學習類、思想教育類、展示實踐類、項目研學類四大類別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
在學習內容方面,學校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在重編《青島三十九中傳統文化教材》的高、初中學生讀本時,側重選取那些具有生命力、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句子和文段,供學生學習誦讀,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校在基礎年級開設傳統文化課,每個年級按照“青島三十九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綱要”實施課程,如初中以學習《弟子規》和《論語》中簡單的語句為主,高一以學習《論語》《孟子》為主,高二以學習《大學》《中庸》為主。每天早自習開始時,學生齊誦文化經典句段;每周一課時,由語文教師主講;學校微信公眾號每周一期“39經典在讀”,面向全體師生推送經典句加釋義和當今價值的闡釋,以及配套的書法作品。
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其中。一是“穿越時空”的訪談教學,學生“訪談”歷史文化名人,讓孔子、孟子、老子等圣師先賢與現代人“對話”,用先賢名言解答現代人的疑問和困惑;二是情境再現的教學,師生們把《論語》中的對話片段編排成“論語情景劇”,一場場短小有趣的情景劇演下來,《論語》的經典句子學生張口就來;三是編創表演教學,學生自編自演《入則孝,出則悌》等小話劇,從正反兩方面形象地展示與長輩、兄弟姐妹相處的不同表現,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敬重長輩、善待兄弟姐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傳統經典的學習不再感到陌生,并且加深了對經典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根植于學生的頭腦中,只靠背誦是不夠的,青島三十九中決定從抓文明禮儀規范做起。學校指導學生研究岳麓書院等5個著名書院的學規,師生共同制定了《青島三十九中文明禮儀規范》和《一日常規三字經》,新制定的規范和常規既體現傳承又富有時代特征,簡潔上口,如“文明禮儀”中的“言必誠懇謙遜,莫論他人短長”,“一日常規”中的“基礎課,勤發問,領精髓,多動腦;實踐課,要動手,養習慣,最重要”。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加深了學生對核心價值觀中“法治”“文明”“和諧”的理解,學生的文明禮儀、遵規守紀變得更加自覺。
學校間周開展一次傳統文化主題班會,用傳統文化進行德育,把傳統文化引入班級管理和學生的學習生活。通過班會,培養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民族情感,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讓學生具備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崇德重義的優良風范、兼容天下的寬厚胸懷。有的班級開設傳統文化學生講壇,讓學生登臺講“仁義禮智信”;有的班級開展“周末自省”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定期梳理、自我反省的習慣;有的班級讓學生輪流上臺講漢字,體會漢字的魅力,如“本”“末”造字的精巧,“武”字高超的辯證思維。
組織形式多樣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如元宵節的“猜燈謎”活動,中秋節的“詩詞朗誦比賽”“飛花令”等系列活動,把學習的語文知識用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高一年級以“詩詞飛花令”大賽,來檢測各班學生“每天誦讀一首詩詞”的成果。比賽第一輪為單字飛花令淘汰賽,抽簽定出的單字分別為“雁”“雨”“紅”“樓”“年”,班級兩兩對決,進行了五場比拼;第二輪為雙字飛花令排位賽,抽出的雙字分別為“楊柳”和“人生”。經過激烈的比賽,評委老師鼓勵同學們爭做“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中華好少年,學生群情激昂,“每天誦讀一首詩詞”得到更大的普及。
學校開設的剪紙課程,把中外剪紙藝術、中國民間傳說故事融合到課程中。我國的民間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是剪紙的主要題材,如“染色剪紙臉譜的裝飾美”一課,通過對“三國”“西游”“水滸”“楊家將”等故事中的人物軼事和性格特點的分析,結合對中國傳統色彩的象征意義的講解,加深了學生對中國傳統“隨類賦色”的用色理解,然后應用到學生自己的作品創作中。一門剪紙課程,把美術欣賞、語文閱讀和民間藝術等融為一體,學生要讀故事、選人物,設計形象、裁剪、拼貼、配色,還要做好空間處理。通過一枚小小的剪紙,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審美能力。學校的剪紙課程,作為學校的名牌課程走出學校、走出國門,與友好學校進行課程交流。
我們嘗試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進行傳統經典著作的整本書閱讀。讓學生重讀《論語》,建立“整本書”的概念,完整、系統地掌握古代先賢的思想。
首先,教師把《論語》的全部內容分為十大專題類,如孔子“論仁”“論治學”等,每個學習小組基于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研究專題,再細讀相關語錄。其次,設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任務,以《論語》中的人物來導入閱讀,如“你最欣賞孔子的哪一位弟子?結合《論語》的相關語錄以及你所搜集的資料,說說你欣賞他的原因”。最后,創設基于真實情境的項目,把《論語》學習與個人體驗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實現傳統文化學習的當今價值。
學生圍繞所選專題,系統閱讀相關語錄,小組對該專題深入研討,教師引導學生將思考和認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讓經典與學生的生活發生聯系,學生從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這種系統閱讀的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思想產生的影響非常大,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開展研究的能力。
把傳統文化教育與研學結合起來,帶著課題去研學。學校的“齊都漫步,闕里從游”研學,歷時5天,一個年級12個班級全部參加。為力避走馬觀花式的研學,學校制訂了完整科學的研學方案,編制了研學手冊。手冊中明確了“了解和探究齊魯文化、儒家思想、禮制營國思想、蒲文化、陶瓷琉璃藝術傳承等”的研學目標及研學課程安排、課程知識鏈接和研學任務。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全部活動圍繞“研”字展開,最后要有研學報告和結果評價。
出發前,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立研究課題,自由組合課題研究小組,并先行搜集、查閱相關資料,寫出開題報告;學校組織專家團隊,以答辯的形式對學生的開題報告進行審核。課題通過審核后,研究小組再根據分工進入研究階段。研學過程中,除完成課題小組的研究任務,還要根據研學課程,完成15個公共研學題目,如“嘗試說說姜太公與管仲有哪些共同點”“在三孔中,你找到哪些體現封建禮制的建筑”。經過研學前準備、過程中的研究考察、歸來后的分析總結提煉,學生對齊魯歷史、儒學文化及孔孟思想的探究,從書本到實踐,再回到書本,疑問增多了,積累豐富了,研究能力提升了。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學生的精神血脈中,傳承和理解傳統文化是基礎,但僅此是不夠的,只有把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用于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打通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把學生作為傳統文化學習的主體,搭建古今文化聯系的橋梁,才能把傳統文化的精髓根植學生思想中,傳統文化教育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