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北師大三附中”)的課程改革,至今已進行到4.0版本。
2007年學校開始課改,直面學校教育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等問題。2013年,學校系統思考校本課程的結構和育人導向問題,強化課程建設的系統性。2016年,學校開展以中高考改革為導引的綜合改革,聚焦學生的需求進行課改。2019年,在學校60周年校慶之際,通過深入分析學校的優劣勢,以辦學理念為引領,進一步打造讓課堂提效增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金課”。
英語課是北師大三附中的“金課”之一。學校是海淀區第一批高中英語學科基地校,學校英語教師連續多年擔任海淀區新任教師培訓班課堂實踐任務,并承擔市級公開課、區級研究課,參與“海淀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研究(初中英語)”研制工作。
北師大三附中如何打造“金課”?記者就此采訪了學校校長白計明。
記者:課程理念是“金課”的先導。北師大三附中秉持怎樣的課程理念?
白計明:課程是落實育人目標的關鍵因素,“金課”是能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課。
辦一所好學校而不僅僅辦一所名校,是我校的辦學追求。現代意義上的“名校”已經被異化,大眾普遍認為“好學校”就是“名校”,想上“名校”的需求被放大。名校需要優質生源、政策利好等外力,學校不能只盯著“名校”找位置,而應該“向內看”,關注學生,成就學生,而不是靠學生成就學校,這才是學校存在的意義。
人的天性、稟賦、興趣愛好各不相同,每個生命都獨一無二,如果在教育中排斥差異性,用一把尺子評價所有學生,這樣的教育是災難。北師大三附中在60年的發展中逐步確立“培養全面發展、和而不同的人”的育人目標,所有的課程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置。
我們設計了“三級—五類—三層”的課程結構。“三級”分別是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發展類課程;“五類”即“人文與社會”“數學與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實踐與創新”;“三層”則指面向全體、面向分層、面向個體。通過多樣的課程選擇,讓學生全面發展、和而不同。
每門課程建設的立足點是關注人的健康發展,而不是關注成績、分數;課程教學的內容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不是“考試不考便不教”。要通過課程把學生引入真實的生活,從中不斷收獲學習的意義。從“學科教學”轉向“課程育人”,從“知識獲得”轉向“素養提升”,是我校每一位教師都必須秉持的理念。以英語課來說,就是要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
記者:打造“金課”,制度是保障。為打造英語“金課”,學校提供了哪些保障?
白計明:第一,重視管理。自被認定為海淀區高中英語學科基地校以來,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教學校長為主管、教學副主任為指導的學科基地管理團隊,進一步建設學科基地,發揮其作用。
第二,保障經費。學校積極投入專項經費,大力支持英語學科建設和教研組隊伍建設。
第三,專家支持。學校組建由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北京教育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組成的研修團隊,建立了英語課程建設工作專家團,專家進校指導成為一項制度,大大提高了學校課程建設的質量。
第四,課題反哺。學校完善英語學科教研制度和機制。英語學科以課題為載體形成教師研究共同體,開展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委托項目“語言大數據挖掘與文化價值發現”、海淀區“十二五”課題“初中英語主題閱讀的設計與實施”、海淀區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課題“基于批改網的中學英語寫作教學實踐研究”等課題,并將課題研究的成果應用于課程建設。
第五,評價督導。學校課程與改革中心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學生問卷、學生座談、學生日常表現等,評價學生發展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育人目標是否達成,從而幫助學校更好地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進。
記者:課堂教學是“金課”的主陣地。北師大三附中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
白計明:最新的學習理論表明,學習是學習者對信息進行自我建構和解構的活動,沒有學習者自己的參與,學習就不會發生。而現在的一些課堂上,教師把“說”當教,學生被動聽講,師生思想往往不在一個“頻道”,學習成了一個偽命題。
學生向學科學習而不是向教師學習,教師只是“催化劑”,其作用是引導學生與知識進行互動。教師不能直接“兜售”知識,而是要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與動力。因此,我校的課堂教學圍繞著“教本質、發生學”的核心開展。英語組的教師們把這一目標落實在課堂,根據學情,聚焦深度學習開展教學。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過去三年,依托北師大深度學習專家團隊,學校參與深度學習項目研究,改進教與學的方式。課堂上讓學生基于真實的任務和情境解決問題,形成學生個人解決(小組集體解決/師生共同解決/教師示范)——學生遷移應用的流程,即首先由學生自己解決,解決后進行遷移應用;學生不能解決時,由小組集體解決,再進行遷移應用……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讓渡權利和時間給學生,發揮學生主動性;學生成為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主體。學生處于開放的、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有利于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在此次疫情中得到凸顯,居家學習階段,因為我們的學生已經鍛煉出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幾乎不受影響。
記者:打造“金課”,關鍵在教師。學校如何打造高質量教師團隊?
白計明:我們的課堂主張以學生為主體,這與傳統的教學理念、方式有較大差異,教師不太容易接受與改變。針對這一問題,學校請北師大等高校的教授進校指導,督促改變;請先行改革的教師進行示范引領,黨員、干部帶頭上示范課;每周開展骨干教師公開課、青年教師推門課,了解教師們的課改進度;年輕教師觀念新、改變快,我們就先抓青年教師,然后對不愿改、不會改的教師個別“突破”。
英語組每月進行一次學科專業學習交流與研討;學校每周固定開展教研,英語組與北師大教育學部、北師大外文學院、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共同開展研究,先后開展了“基于深度學習的教學探索”、思維訓練、課堂提問等數個教研項目,讓教師們通過教研迅速提升。
我們以評價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評價中重點關注教師對學情的分析和把握、學生主體地位、學生興趣激發、學科思維培養、教學方式變革等維度,倒逼教師轉變、提升。
在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上,我校還有一些常規做法:創建學習型組織,在學習交流中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鼓勵教師參加在職研究生學歷進修;要求區、校級骨干教師及學科帶頭人上公開課、開講座,指導課例研究,發揮教育教學引領作用;搭建青年教師進修和展示的平臺;完善骨干教師的評選、增補、培養方案等。
通過這些方式,英語組教師們的教學能力、學科素養、科研能力都得到提升。目前學校共有18名英語教師,其中區級學科帶頭人3名,區級骨干3名,區進修學校兼職教研員5名。
通過課程建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不斷提升,學校也先后獲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先進單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市級樣本校”“海淀區高中課程改革先進校”等一系列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