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強 劉海艷 張磊 胡曉燕 吳常生 金昌 穆永旭

【摘 要】目的:探討子宮動脈栓塞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治療子宮腺肌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2例子宮腺肌癥患者,對采用子宮動脈栓塞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102例患者的治療效果、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情況。結果:102例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96.08%(98/102),102例患者術后痛經完全消失者29例,占比28.43%(29/102),明顯緩解者49例,占比為48.04%(49/102),部分緩解者20例,占比19.61%(20/102),癥狀緩解不明顯4例,占比為3.92%(4/102)。治療后患者的子宮體積較治療前明顯縮小。結論:子宮動脈栓塞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治療子宮腺肌癥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關鍵詞】 子宮動脈栓塞;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子宮腺肌癥
子宮腺肌癥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臨床癥狀表現為痛經和不育,以往多采用子宮全切或次全切術,而以上兩種手術方法對患者的創傷性較大,對其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1];同時藥物治療對子宮腺肌癥也有一定療效,而其不良反應較大,患者停藥后容易出現復發。因此尋找一種療效確切的臨床治療方法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微創介入治療技術在婦科疾病中的廣泛應用,血管性介入治療已逐漸應用于子宮腺肌癥中,其具有保留患者子宮、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同時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也可用于子宮腺肌癥的治療中,本院將子宮動脈栓塞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用于子宮腺肌癥患者的治療中,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2例子宮腺肌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經彩色多普勒和(或)MRI檢查、CA125等指標檢測及專業醫生檢查確診,同時具有子宮動脈栓塞術的適應證,患者的主要癥狀為痛經,并呈進行性加重,月經量大,月經周期延長;排除凝血機制功能異常者、合并功能器官功能障礙者、嚴重過敏者、精神疾病者等。102例患者的年齡為23~53歲,平均年齡為(37.15±4.45)歲;生育情況:已生育者91例,未生育者11例;病程為1~11年,平均病程為(8.10±1.46)年;其中42例患者有貧血癥狀。
1.2 方法
基金項目:包頭市科技計劃項目“子宮動脈栓塞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治療子宮腺肌癥的臨床療效觀察”,編號:2016X1030-3-10;包頭醫學院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子宮動脈栓塞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治療子宮腺肌癥的臨床療效觀察”,編號:BYJJ-YF 201735
所有患者術前均行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血CA125、血HE4、彩色多普勒和(或)MRI檢查以明確診斷。在月經干凈后3~10d時行子宮動脈藥物灌注+栓塞治療。
102例患者均取仰臥位,行常規消毒,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或左側)股動脈,之后分別將5F子宮動脈導管送入雙側髂內動脈行DSA造影,以便于明確子宮動脈的開口、分支、走行等情況,并確定卵巢支及陰道支分布情況;之后將導管送入子宮動脈中,再次行DSA造影,之后實施灌注+栓塞治療。
栓塞前,一般預先肌注100mg鹽酸哌替啶+25mg鹽酸異丙嗪,用以緩解患者栓塞術中疼痛及緊張情緒。之后將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15mg/每支;山東先聲麥得津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50088)用0.9%的氯化鈉溶液稀釋成20mL的溶液,分別以脈沖方式注入患者的雙側子宮動脈,再依次用直徑350~550μm、710~1000μm的明膠海綿顆粒進行分層栓塞,在透視下緩慢推注栓塞劑至子宮動脈中,以防栓塞劑出現反流情況,當子宮動脈主干血流明顯變緩或子宮動脈分支有血管鑄型出現時停止注射,再次復查造影,僅可見子宮動脈主干顯影,表明子宮動脈栓塞成功。在栓塞過程中還應注意保護周圍血管,盡量避免栓塞子宮動脈卵巢支和陰部動脈。最后拔出導管及導管鞘,穿刺點徒手壓迫15~20min,術后加壓包扎,制動臥床休息24h,術后退熱、止痛、止吐、防治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1)分析102例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疼痛緩解情況;2)觀察并記錄102例患者的并發癥及后遺癥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或計量資料分別用頻數(%)或(±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對比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對比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患者的治療效果
102例患者全部行子宮動脈藥物灌注+栓塞,治療成功率為96.08%(98/102),102例患者術后痛經完全消失者29例,占比28.43%(29/102),明顯緩解者49例,占比為48.04%(49/102),部分緩解者20例,占比19.61%(20/102),癥狀緩解不明顯4例,占比為3.92%(4/102)。
2.2 比較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血紅蛋白水平和子宮體積
治療后,102例患者月經量減少;貧血者的血紅蛋白水平也恢復或接近正常(104.56±5.94)g/L。治療前,患者的平均子宮體積為(215.35±78.67)mm3,治療后3個月,平均子宮體積為(147.91±33.78)mm3,治療后患者的子宮體積較治療前明顯縮小,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3 分析患者的并發癥及后遺癥
102例患者均未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及后遺癥。
3 討論
子宮腺肌癥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癥。1995年法國學者Ravina等首次報道了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肌瘤,隨后在2001年,姚莉等報道了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腺肌癥,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之后,該方法向全世界推廣,使廣大患者受益匪淺。而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治療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子宮腺肌癥治療方法。
本文結果表明,102例患者的治療成功率為96.08%,術后痛經完全消失者28.43%,明顯緩解者48.04%,治療后患者的子宮體積較治療前明顯縮小,主要是由于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可通過抑制形成血管的內皮細胞遷移來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斷腫瘤的營養供給,從而達到抑制腫瘤增殖或轉移目的。子宮腺肌病雖是良性病變,但其生長方式與惡性腫瘤相似,呈浸潤性生長,因此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對子宮肌腺病療效顯著[3-5],而本院將子宮動脈栓塞術與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聯合應用于子宮腺肌癥治療中,治療效果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子宮動脈栓塞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灌注治療子宮腺肌癥安全有效,成功率高。
參考文獻
[1] 黃雪芳,鄭碧華,呂紅蕊,等.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癥行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臨床效果[J].當代臨床醫刊,2019,36(03):277-278.
[2] 姚莉,楊洪珍.子宮腺肌癥的介入治療進展[J].安徽醫學,2019,47(06):712-714.
[3] 付立平,張娜,賈勝梅,等.單純子宮動脈栓塞術聯合宮腔鏡清宮術治療瘢痕妊娠的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03):125,128.
[4] 郝忠臣,劉曉會,荊濤.PVA聯合重組人血管內皮抑素介入治療子宮腺肌癥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24):118.
[5] 楊歡,王慧清,賀紅莊.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聯合甲氨蝶呤經子宮動脈治療子宮肌瘤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4,02(0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