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



【摘 要】目的:分析在住院分娩新生兒護理過程中采用不同護理干預模式對于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狀況所造成的影響。方法: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醫院分娩的新生兒中隨機選取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進行研究,其中,對照組新生兒分娩后采用常規方式進行護理,研究組新生兒分娩后采用優質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對于兩組新生兒及產婦的相關護理效果進行分析與比較。結果:經過護理后,研究組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新生兒在出生后30min、1h以及2h時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新生兒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產婦初乳分泌時間與乳房充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臨床護理階段,有效做好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工作的優化護理干預,對于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的提升具有積極價值。
【關鍵詞】 新生兒;護理方法;早接觸早吸吮;臨床效果
相關研究表明,通過早接觸早吸吮的開展與落實,有利于對產婦泌乳能力進行有效刺激,從而實現子宮的合理收縮,對于產婦子宮出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1]。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分析,研究人員表示,在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工作中,常規新生兒護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為了合理提升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的成功率,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相關護理模式的探索與優化[2]。本次研究分析了住院分娩新生兒護理過程中采用不同護理干預模式對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狀況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醫院分娩的新生兒中隨機選取15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進行研究,其中,對照組中男45例,女30例;研究組男50例,女25例;兩組一般資料可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新生兒分娩后采用常規方式進行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做好新生兒臍帶的結扎,有效擦干新生兒血跡并進行體質量稱量,處理完畢后,使用輻射臺對新生兒進行預熱,當新生兒體溫到達36℃后使用包布與小被子進行包裹,并抱到產婦身邊與其進行皮膚接觸,接觸持續時間應不短于30min,在此過程中,引導新生兒對產婦乳房進行吸吮,吸吮持續時間為5min,接觸完畢后,將新生兒抱至輻射臺并囑咐產婦進行休息。在產后30min、1h以及2h時對新生兒體溫進行測量。
1.2.2 研究組 新生兒分娩后采用優質護理方式進行護理,主要內容包括:在產婦入院時,護理人員應有效做好喂養知識的引導,以便幫助產婦實現喂養能力的提升與優化。在新生兒出生前使用輻射臺對新生兒使用的包布與小被子進行預熱,當新生兒出生后,快速對其進行臍帶結扎并使用預熱好的包布與小被子對新生兒進行包裹并將其放置于產婦胸前進行有效的皮膚接觸,在此過程中,引導新生兒下頜與產婦乳房進行緊貼并慢慢移動,以便有效實現對于新生兒覓食反應的刺激。當新生兒張口時,將產婦乳頭與大部分乳暈塞入新生兒口中引導其進行吸吮。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根據產婦乳房情況進行適度護理,對于乳頭平坦或凹陷的產婦,護理人員應有效引導產婦進行乳頭伸展護理,以便確保新生兒吸吮。
1.3 觀察標準
本研究中,將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新生兒體溫、并發癥以及產婦泌乳情況作為主要觀察指標,其中,新生兒體溫主要選取新生兒在出生后30min、1h以及2h時的數據,并發癥主要包括新生兒出現呼吸道感染、腹瀉、黃疸以及濕疹等情況,產婦泌乳情況主要包括初乳分泌時間與乳房充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 22.0統計軟件計算數據,其中,計量資料(±s)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對比
研究組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1。
2.2 新生兒體溫對比
研究組新生兒體溫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2。
2.3 新生兒并發癥率對比
研究組新生兒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3。
2.4 產婦泌乳情況對比
研究組初乳分泌時間、乳房充盈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4。
3 討論
在新生兒成長過程中,母體初乳對于其體質的優化與相關營養元素的合理補充具有積極價值[3]。因此,研究人員指出,在住院分娩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新生兒與產婦的早接觸早吸吮工作,從而在有效增進母嬰感情的同時保障新生兒可以有效實現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初乳的獲取,從而實現新生兒體質的有效增強[4]。現階段,在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工作中,我國傳統的護理模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積極推動護理模式的優化,對于提升我國新生兒體質具有積極作用[5]。
本次研究表明,經過護理后,研究組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新生兒在出生后30min、1h以及2h時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新生兒的并發癥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產婦初乳分泌時間與乳房充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以上均說明,有效推動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護理工作的優化,對于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的提升具有積極價值,有利于新生兒體質的保障,同時,對于產婦而言,通過優質護理干預的應用,產婦泌乳效果得到了合理的增強與優化。
綜上,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有效做好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工作的優化護理干預,對于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的提升具有積極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蘭,盧彩萍,盧曉云,等.品管圈活動在提高剖宮產術后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9,04(30):196-198.
[2] 吳波.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對初產婦母乳喂養依從性、泌乳量及新生兒膽紅素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9,20(06):50-51,58.
[3] 陳秀英.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配合乳房穴位按摩護理對母乳喂養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8,31(14):182-183.
[4] 吳白玲.開展品管圈活動對正常順產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影響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8):76,80.
[5] 仲秀麗.品管圈活動對提高正常順產新生兒早接觸早吸吮成功率的作用[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02(0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