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水林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126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根據住院號分為對照組及研究組,其中對照組63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63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術后康復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VAS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少,術后8周ADL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結論: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加快術后康復進程,提高護理質量,對促進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康復效果;并發癥
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復雜、最大的關節,骨性退行性病變、外傷、風濕等均可能引發膝關節病變,從而引發疼痛、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人工膝關節置換術(TKA)是膝關節疾病治療的有效手段,盡管可有效恢復膝關節功能,但手術的創傷性刺激常會引發明顯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加之術后常會出現各種并發癥,均不利于術后功能恢復[1]。因此對TKA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促進術后康復尤為必要。本研究以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6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收治的126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7例,女59例;年齡48~79歲,平均(61.32±3.45)歲;骨性關節炎52例,嚴重膝內翻畸形37例,類風濕性關節炎37例。根據住院號奇偶數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每組63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檢查、口頭向患者講解手術相關知識、術后監測病情變化、指導患者行功能鍛煉等。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具體為:1)成立康復護理小組:由1名護士長及3名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組成,小組內建立起互利機制,明確各項護理要求、方法、對象及人員的崗位職責,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關節功能、疼痛程度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護理計劃。2)心理疏導: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其原因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同時囑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幫助其釋放不良情緒,保持患者情緒穩定,提高其康復積極性。3)康復鍛煉:術后待患者麻醉清醒時第一時間向患者講解可能出現腫脹、疼痛等不適感,同時進行踝泵運動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練習。每日進行下肢屈曲、外展及踝關節、足趾的屈伸運動,促進患肢血液循環,康復時間及速度應循序漸進,以患者耐受為宜。術后第1~2d行擴大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側骨四頭肌的壓腿、屈膝等訓練,全面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給予術后鎮痛。術后第3~7d可行中強度踝泵運動,同時行中強度的支腿抬高、被動屈膝、壓腿等訓練,對于耐受性及恢復較好者可協助其下地站立及輔助行走。術后第2~4周囑患者進行下蹲、上下樓梯等訓練,訓練期間幫助患者按摩下肢肌肉,改善局部微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4)營養支持:術后囑患者高蛋白、高能量飲食,多食用牛奶、骨頭湯等高鈣類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促進骨折愈合。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并采用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評價兩組患者術后1周時的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評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輕微[2]。采用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評價兩組患者術后8周時的日常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采用Harris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采用100分制,優:90分以上;良:70~90分;可:60~69分;差:60分以下[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s)分別行卡方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膝關節功能優良率
研究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2.2 術后康復效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VAS評分與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更少,術后8周ADL評分較對照組更高,兩組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 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3.討論
TKA可有效解除膝關節疼痛及損傷,糾正關節畸形,恢復其生理解剖結構及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膝關節疾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有效的護理干預是保證TKA手術及康復效果的重要條件,通過功能鍛煉來有效預防術后并發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促進功能恢復[5]。早期康復護理是通過專業的骨科康復護理,最大限度消除影響患者術后康復的不利因素,提高患者對康復鍛煉的認知度,幫助患者建立康復的信念及行動,控制情緒,積極參與到術后康復中,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VAS評分、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少,術后8周ADL評分及護理滿意度評分較對照組更高(P<0.05)。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減少術后并發癥,加快術后康復進程,提高護理質量,對促進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曉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15):2712-2714.
[2] 郝玲霞,楊蘭芳,付青青.快速康復護理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鍛煉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20):80-82.
[3] 張雪美,陳麗素,曾秋芬,等.探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實施康復護理的臨床護理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04):586-587.
[4] 張慧麗,石敏.對實施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09):72-73.
[5] 王蘭云.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價值[J].醫藥前沿,2017,07(29):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