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人才是戰略資源。對于當前各城市間的競爭而言,抓住了人才,也就等于抓住了競爭力。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指出“破除人才流動障礙”、“實行更積極、更開放, 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在貫徹落實《意見》的過程中,地方政府開始紛紛出臺著力引才聚才的人才政策。
今年受疫情影響,各地為了穩定經濟,在疫情平穩后持續發布拉動人才的政策,吸引人才和勞動力。許多城市出臺的人才政策在人才引進對象、人才引進條件、政策文本主題、政策文本內容等方面各有所長。
《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了解到,截至7月,國內已有超過百城發布了各種人才政策。這些城市既包括了直轄市、一線城市,而二三線城市更是非常積極。據悉,吸引人才的政策中,放寬落戶、給予補貼、購房優惠等可謂是“標配”。因此,對比不同城市的人才政策,可以更好地實現各區域在人才政策方面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各類型的人才政策。
吸引人才,不少城市首先會從放寬落戶限制入手,讓人才可以更有底氣地流入到自己的城市。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
近日,天津、重慶、青島、杭州、蘇州、南昌等十多個大中城市出臺新的政策,進一步放開落戶限制,有些城市已接近“零門檻”落戶。以天津為例,其2020年居住證積分落戶不設總量限制,每一期將根據最低積分落戶分值線確定擬落戶名單。
廣西南寧則在原有戶口遷移政策的基礎上,全面放開城鎮落戶條件,設立集體戶為有意在本市城鎮落戶的無就業單位人員、無自主產權住房者提供落戶便利。而遼寧大連放開年輕子女投靠大連市戶籍父母落戶限制等。取消了新市區綜合積分落戶政策;取消投靠落戶政策中“參加社會保險年限”條款,以有合法穩定住所為落戶基本條件等。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東北考察時表示,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面臨就業困難。各級黨委和政府十分關心,將其作為重大民生工作任務,積極創造條件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圖/ 鞠鵬
另外,不少城市在逐步放開對包括大學生人群的落戶限制。江蘇蘇州本科學歷人員可直接落戶,大專學歷在蘇州連續繳納社保6個月以上,可辦理落戶。山東青島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青島市以外(含境外)高校畢業學年在校大學生均可落戶。遼寧大連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落戶限制,對博士、碩士研究生、普通高校(含高職院校)畢業生實行先落戶后就業政策。
而放寬落戶限制,有的城市則從放寬年齡限制入手,這些情況也主要針對大學生人才。江蘇南京直接落戶政策調整本科學歷人才年齡限制,從此前的40歲放寬至45歲。留學回國人員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且40周歲以下大專學歷人員,在南京就業參保半年可以落戶。重慶則對學生落戶取消了重慶本市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時間限制。
此外,各城市也進一步放寬了對各類人才的落戶限制。遼寧沈陽更全面取消人才落戶限制,包括技工學校、職業院校及以上在校生和畢業生(往屆)在內的7類在沈人員都可以落戶。
專家認為,放松落戶政策,僅僅是吸引人口流動的一個基本因素,最重要的還是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社會保障。
除了門檻不斷降低,各地還拿出“真金白銀”吸引人才,特別是對高層次人才給予優厚的獎勵。例如,《蘇州市高端人才獎勵計劃實施細則》直接參照個人薪酬按比例給予重獎。獎勵計劃在原有優秀貢獻獎勵基礎上,針對先導產業、前沿科技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高端人才和自貿片區急需人才,其中年薪高于40萬者,按個人薪酬給予每年最高40萬元的獎勵。
這些“真金白銀”不只針對高端人才,不少城市對于引入的大學生人才也有補貼。以江蘇無錫為例,其《來錫高校畢業生租房補貼、生活補貼、創業支持應聘實踐補貼和交通文旅服務實施細則》提出補貼標準和期限為本科(技師)每年1萬元、碩士每年1.5萬元、博士每年2萬元,累計支持2年。

專家建議,基于城市戰略定位,在人才引進和選拔、開發和培育、激勵和保障等環節合理分配政策注意力,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人才品牌工程。
江西南昌則是落戶有獎勵、就業有補貼。凡大學畢業生(含駐昌院校在校生)和技能人才首次將戶口遷移至南昌(含集體戶口),每人發放1000元落戶獎勵;凡大學畢業生和技能人才落戶南昌且在駐昌企業或錄用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符合相關條件,按學歷層次和技能等級分別給予一次性生活補貼5萬元、3萬元、2萬元、1萬元。
當然,也有城市的人才補貼規定給所在城市發展方向類型的人才。例如,《廈門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人才計劃暫行辦法》指出,2020年軟件企業技術類人才生活補貼資金最高每人每年補貼3萬元。
同時,記者還了解到,有的城市會以個稅補貼的形式吸引高端人才。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和中山正是如此。《惠州市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財政補貼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在惠州市行政區域范圍內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惠州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中山也是如此,在中山市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中山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給予財政補貼。
中山市稅務局國際稅收管理科呂奕霖舉例道,以符合相關申請條件的香港地區永久居民張先生為例,他2019年度屬于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居民個人,并且只在中山任職。他在2019年度的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為100萬元,繳納個人所得稅為26.8萬元。按照15%計算的應納稅額為15萬元。因此他可以申請的財政補貼為26.8-15=11.8萬元。
而作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省份,湖北此前面臨大批返鄉滯留人員。因此,湖北一些城市當仁不讓地出臺了多項資金補貼政策。湖北荊門早在3月出臺了促進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系列措施:對就業的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按每人1000元至3000元標準給予一次性補貼;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每個月發500元生活補助,首次創業的最高補貼10萬元;農民工、大學生等創業的,最高可申請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扶持。此外,對在荊門工作的碩博人才,碩士和博士分別給2萬元、8萬元一次性安家費補貼。

2020 年各城人才政策一覽
湖北隨州也著力解決企業用工和返鄉人員就業“雙難”問題。對于留在隨州就業的回鄉人員按技能等級給予“務工補貼”,其中高級工以上(含高級工)回鄉人員實現首次就業,簽訂勞動合同且穩定就業達6個月以上并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的,一次性給予每人每月500元就業補貼;高級工以下(不含高級工)一次性給予每人每月200元就業補貼。就業補貼最長不超過6個月,補貼期限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安居才能樂業,不少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都給出了購房補貼等政策。5月21日,鄭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發放及非鄭戶籍人才購房實施辦法出爐。通知明確,鄭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標準為:博士每人10萬元,碩士每人5萬元,本科畢業生每人2萬元。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鄭州共受理市內五區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1881件,累計補貼金額9997萬元,非鄭州戶籍人才購房2297件。”鄭州房管局房地產市場和產權交易管理中心相關責人說。
廣州南沙也升級了人才政策實施細則,圍繞南沙重點產業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高端制造、航運物流、金融商務等主導產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支持,對基礎型、技能型人才支持力度加大,進一步降低了政策門檻,擴大人才支持覆蓋面,優化了兌現程序,多元化創新了人才評價機制,其中包括境外優秀博士可補貼200萬元安家。
6月10日,浙江衢州人才政策發布,給予博士研究生60平方米購房補貼(100萬元左右)、給予碩士研究生最高30平方米購房補貼(50萬元左右)、給予本科生最高15平方米購房補貼(25萬元左右),教師、醫生崗位的,按照相同層次人才補助標準的120%執行……
廣東省房地產協會專家委員龍斌在接受《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使用購房補貼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到人才。但是否促進房地產,還是要看當地對人才的吸引力。
“而且,這個補貼的力度其實也要看補貼的范圍,一些地域是本科生引入就會給予購房補貼,那補貼的范圍就很大,影響的范圍也大。而一些地域只是對某一些高端人才進行購房補貼,其實補貼范圍是很有限的。雖然看到補貼的力度可能很大,但由于所規定的高端人才不多,其實可能就補貼那么幾個人。”龍斌說。
除了購房有補貼,有一些城市租房也對人才有補貼。這對于房價較高的地域來講,吸引力更大。例如深圳,其《關于促進人才優先發展的若干措施》規定,可申領新引進人才租房和生活補貼(需落戶深圳),即本科15000元/人、碩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人才住房建設和使用辦法(試行)》則規定,符合條件的基礎性人才可申請一套不超過90平方米、最長2年50%租金補貼的自住住房。
而浙江杭州更是對本科及以上所有應屆大學生在發放本科1萬元、碩士3萬元、博士5萬元一次性生活補助的基礎上,再給予每年1萬元租房補貼,最多可享受6年。
各大城市伸出的“橄欖枝”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年輕人最終將用腳投票。其中,從人口流動趨勢的逐步改變可以看出這一點。如今,超大城市出現人口流出現象,人口更多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中西部一些省會城市也開始吸引大量人口,新一線城市更受人才的青睞。
數據顯示,2019年人口增加量最快的城市分別為杭州、深圳、廣州、寧波、佛山、成都、長沙、重慶、鄭州和西安。其中,杭州2019年常住人口達到103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5.4萬人;重慶常住人口3124.3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53萬人。
而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年輕人選擇就業城市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城市發展。貝殼研究院《2020畢業季租房洞察報告》顯示,66.7%的畢業生在選擇畢業城市時首先考慮“城市發展”,其次才是優質的工作機會,占比也達58.9%。除了這兩個因素,城市環境是否宜居、離老家遠近等選項也是畢業生關注的焦點。
那么,城市發布的人才政策是否也會成為年輕人選擇該城市就業的因素?“對于像理工科或者技術型的專業來講,同學們還是會關注各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剛從華南師范大學畢業一年的蔡慕言說,他的同學中有人因為杭州的發展潛力以及人才引進政策而過去就業的。而且,還有同學會討論海南等地的人才引進,對比哪里的補貼力度大。

放松落戶政策,僅僅是吸引人口流動的一個基本因素,最重要的還是靠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社會保障。
而偏向文科專業的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應屆畢業生何文文則表示,她們很少考慮人才引進的政策,更多是考慮考入編制的難易程度,本專業在該城市的發展空間,以及離家的遠近。“感覺學校里也很少去宣傳不同城市的人才政策如何,如果不是自己特別去留意都很難得知。個人感覺關于人才政策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
蔡慕言也有類似的感受,他表示不管是學校還是所在的公司也很少會提到人才政策的措施。“我工作所在的區域是對大學生有人才資金補貼的,但是這個補貼要通過公司去申請才可以,個人申請不可以。而這個補貼后來我并沒有得到,因為知道有補貼的政策時已經過了申請的時間。因此,雖然很多人才政策的初衷很好,但是到了落實層面,其實并不是那么容易實行。除了我以外,我的其他同學也有遇到過類似情況,無法真正獲得人才政策的紅利。”
綜上所述的人才政策特征,可見政策多集中于放寬戶籍限制、補助資金和保障住房等方面。《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從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后陳新明獲悉,同質化的政策措施會不同程度地弱化各地政策效力,影響政策效果預期,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環境、區位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不具有明顯優勢的城市,周邊類似的政策供給會進一步降低其政策環境吸引力。而諸如三、四線城市如果只是盲目地政策追隨,可能會進一步喪失“搶人大戰”的競爭力,加劇地區間人才數量失衡。
而且,政策加碼難以形成持續性吸引力,用人主體缺位影響人才有效配置。陳新明認為,隨著“搶人大戰”發展,政策競爭愈發激烈,各地人才政策持續加碼,資金補助金額不斷提高且補助對象范圍拓寬,購房打折或低息貸款、創業稅收減免等層出不窮。雖然各地政府搬出“真金白銀”且誠意十足,不過物質化刺激難以形成一個地區持續性的吸引力。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大,如果資源集中于短暫性、一次性政策,會影響公共環境、城市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建設投入,這將是對引人聚才工作的本末倒置。
“此外,當前人才政策中非市場力量占主導,落戶、補貼、住房等因素影響力過強而企業、社會等力量的參與度不足,一方面會影響城市人才需求類型的精準性,另一方面會減弱人才引入后的崗位匹配、使用發展的有效性。應突出市場經濟主體的人才工作話語權,只有政府、企業、社會的多元協同才能更有效的配置人才這一‘第一資源。”陳新明表示。
因此,各城的人才政策有哪些可以改善的空間?陳新明認為,破解人才政策同質化問題,各地需根據發展定位、城市資源和產業特點,多渠道、多層次引才,平衡好各類人才的關系。

安居才能樂業,不少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都給出了購房補貼等政策。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找準城市人才引進的比較優勢。基于城市戰略定位,在人才引進和選拔、開發和培育、激勵和保障等環節合理分配政策注意力,挖掘諸如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產業布局、公共資源等城市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打造諸如“孔雀計劃”、“蓉漂計劃”等具有城市特色的人才品牌工程,實現錯位引才、精準引才。
二是以產業為導向,發揮人才集聚效應。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及用人單位需求,判斷引進人才的類別,通過有針對性地扶持和發展產業吸引人才。在城市新舊能動轉換中,確保引進的人才與資本、自然資源等非勞動力要素以及其他的勞動力要素之間的契合,把營造產業鏈、生態鏈作為人才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有機目標。
三是豐富人才引進方式 , 優化引進人才結構。拓展人才引進的渠道 , 建立諸如“筑巢引鳳”、“項目+人才”等長效引才機制,鼓勵內部推薦、人才自薦等創新引才機制,探索“關系不轉、戶口不遷、來去自由”等柔性引才機制。在制定和實施人才引進政策的過程中完善分層分類引才的理念,不僅要重視高端人才、海外人才、研發人才 , 也應關注中端人才、本土人才、技術人才。
四是平衡人才增量和存量的政策效力 , 強化人才引進紅利。引入新進人才和盤活已有人才同等重要,要確保各類人才的政策公平度 , 避免政策雙軌制和福利待遇“一刀切”。應以外部引才為契機,在動態中不斷改善各類人才的生活與工作條件,提升各類人才的獲得感。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