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劉樹山

【摘要】目的:探究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近期在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術治療的86例老年患者根據麻醉方法分為對照組(實施傳統腰硬聯合麻醉)與觀察組(實施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結果:對比2組患者的運動阻滯時間以及感覺阻滯時間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起效時間明顯更短,同時其維持時間明顯更長,以上指標經統計學分析結果提示具備顯著差異(P<0.05)。結論:將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應用在老年下肢骨科手術中的麻醉效果理想,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超聲引導;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老年下肢骨科手術;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148-02
對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而言,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基礎疾病[1],麻醉危險性較高,極易影響手術耐受性,因此尋求一種安全且有效的麻醉方式十分必要。目前臨床應用在下肢骨科手術中的麻醉方式有多種,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超聲技術得到了一定發展,在超聲引導下實施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既能彌補傳統神經阻滯麻醉的缺陷,又可保證準確定位及提高麻醉效果。本文為了深入探究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選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間在我院接受下肢骨科手術治療的86例老年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樣本從于本院接受下肢骨科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中選取,共86例,研究時間介于2018年3月到2019年6月之間,按照隨機化原則分成兩組,各43例。對照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23例、20例;年齡主要分布于63歲-78歲之間,平均(68.9±6.1)歲。觀察組性別:男患、女患依次是24例、19例;年齡主要分布于64歲-79歲之間,平均(69.3±6.9)歲。本研究申報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將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后可知,其組間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下一步分析研究。
納入標準:(1)患者病情確診,≧60歲;(2)符合手術、麻醉適應證;(3)患者對研究知情,自愿簽訂同意書;(4)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伴有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者;(2)伴有精神疾病、惡性腫瘤者;(3)凝血功能障礙者;(4)伴有其他骨折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室后均常規開放靜脈通路,并對其脈搏、血壓、心電圖等指標進行監測,吸氧4L/min,給予0.2~0.7ug(kg·h)右美托咪定靜脈泵入。
對照組:使用1%羅哌卡因12~15ml對患者進行傳統的腰硬聯合麻醉,選取L3-4間隙為腰硬外穿刺點。
觀察組則在超聲引導下實施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1)腰叢神經阻滯:協助患者保持側臥位,經矢狀位掃描L3~4,取得橫突和腰大肌間隙圖像,穿刺點選擇雙側髂前上棘最高處連線背正中點朝下約1.5cm與阻滯側水平旁4cm左右的部位,將電極安裝在患者小腿上,利用神經刺激儀定位,將頻率調節為2Hz,刺激電流為1mA,確保探頭與皮膚垂直,而針尖緊貼探頭進針,通過B超引導進針到腰肌間隙接近腰叢部位,穿刺成功即股四頭肌存在典型收縮表現,此時需調節電流到0.4mA,若其依舊收縮,回抽無血,則給予0.375%羅哌卡因30mL靜脈注射。(2)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調節探頭的頻率為4~8MHz,橫切掃描股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連接中點部位,穿刺點為股骨大轉子與髂后上棘連接中點下約3cm部位,通過B超的引導,進針到腰肌間隙接近坐骨神經的部位,如果出現足背伸、足跖屈等情況則表明穿刺成功,降低電流到0.4mA,若上述反應依舊存在且回抽無血,可采用0.375%羅哌卡因20mL靜脈注射。
1.3?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感覺阻滯和運動阻滯的起效時間以及維持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將本次試驗所產生的數據均通過SPSS19.0軟件進行分析比較,的將需進行分析比較的數據以(x±s)的形式呈現,并進行t檢驗,當分析對比后其結果P值低于0.05時則說明兩組數據間的差異具備統計學價值。
2?結果
對比2組患者的運動阻滯時間以及感覺阻滯時間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起效時間明顯更短,同時其維持時間明顯更長,以上指標經統計學分析結果
提示具備顯著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機能明顯降低,因而老年下肢骨折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日常活動功能。手術是治療骨折的常用手段之一,有研究指出[2],在老年下肢骨科手術中運用科學合理的麻醉方案有利于保障其生命安全、提高手術效果及促進術后恢復。傳統的腰硬聯合麻醉方式雖然能取得一定的鎮痛效果,但該麻醉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若阻滯范圍較大,會對患者的全身造成干擾,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波動,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除此之外,采用傳統的麻醉方式極有可能出現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尿潴留以及腰痛等不良反應,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切口的愈合時間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麻醉方式,這種麻醉方式能通過局部使用麻醉藥物,使麻醉效果局限在單側,進而有效減少對患者生理狀態的影響,使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狀態得到維持,最終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而該種麻醉方式在超聲引導下可更為精準的調節穿刺針的深度與方向,能避免誤傷血管與神經,還可實時觀察與調整神經周圍局麻藥物擴散情況,使藥物充分浸潤神經,從而有效提高麻醉效果[3]。
綜上所述,將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麻醉應用在老年下肢骨科手術中的麻醉效果理想,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左東,周民. 超聲引導下腰叢聯合骶旁坐骨神經阻滯在高齡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中的應用[J]. 創傷外科雜志,2017,19(7):503-507.
[2]?張昊,焦建寶,于青,等. 超聲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在老年膝關節鏡手術中的效果[J]. 安徽醫藥,2018,22(2):316-319.
[3]?鐘劍平,何紹旋,ZHONGJian-ping,等. B超引導下腰叢-坐骨神經阻滯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應激反應及術后鎮痛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7,16(12):1234-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