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橘

【摘 要】目的根據不明原因發熱(FUO)疾病的病因診斷情況,分析有效、合適的藥物,并在臨床治療中驗證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間,我院住院部發熱患者182例,基于無菌的原則,采患者靜脈血,同步培養細菌L型、需氧菌、厭氧菌等菌類群,采用直接測試復數菌類群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病理,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根據患者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并給予靜脈注射的方式治療。結果該方法所測得發熱患者最高40.3℃,最低37.3℃,平均溫度(38.4±0.7)℃;藥物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的最長用時為29d,最短5d;統計治愈標準出院分類第一診斷(并發癥列后)患者數量,細菌L型類共165例,復數敗血癥共17例。結論182例由FUO的診斷中,發現患者的血液被病原菌感染后,會出現細菌L型敗血癥或復數菌敗血癥是有關的,需要針對此類病癥進行藥物治療。
【關鍵詞】發熱性疾病;病因;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44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發熱的病發原因是體溫調節的原理,使機體產熱平衡超過散熱的動態平衡,造成機體的體溫中樞調節功能障礙的現象,出現機體體溫超過標準范圍的現象。但致病因子的不同會導致不同類型的發熱性疾病。如感染性發熱疾病、自身免疫型發熱疾病等[1]。所以需對不同的發熱性疾病的病因進行診斷,這也是臨床工作的重點。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間的方式,將我院住院部主訴病因是發熱的18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發熱原因,并進行臨床治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病例情況
回顧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住院部所收治有發熱性疾病的患者182例。本組患者經全身體檢后,發現182例患者均無顯著的感染性病灶。通過血液菌類群相同步培養,判斷發熱性疾病患者的病因及病理,以確保治驗的合理性。本組男性患者132例,女性患者50例;年齡1個月~89歲,平均年齡(31.9±1.1)歲;年齡小于18歲患者共61例,18~89歲的患者共121例,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1.2 發熱情況
本組患者入院體檢時最低溫度37.4℃,最高40.7℃,平均溫度(38.7±1.2)℃;病程4d~90d(該患者3個月內多次出現發熱),平均(26.8±0.5)d;干咳180例(98.90%),咳痰63例(34.62%)、全身乏力153例(84.07%)、呼吸窘迫125例(68.68%);右肺有細濕噦音患者99例(54.40%),左肺有細濕噦音患者80例(43.96%),雙側肺部有細濕噦音患者57例(31.31%)、心慌患者62例(34.07%)。通過CT、X光、PCR檢查發現有87例患者肺部紋理顯著增粗,出現陰影(斑片)且排除肺結核的患者3例。發熱時部分患者使用頭孢類消炎藥136例(74.72%)、喹諾酮類抗菌藥103例(56.59%)、芬必得解熱鎮痛藥131例(71.98%)。
1.2 方法
1.2.1 菌類群相培養及鑒定
本組患者投藥前,需進行無菌消毒操作,并于患者肘靜脈部位進行靜脈采血,采血時注入缺壁細菌類、需氧菌類、厭氧菌類等菌類群相,將其與培養瓶進行同步。同步后需及時進行混合,置于35℃的的保溫箱中,培養瓶靜置8h。靜置8~16h中,培養瓶若出現生長后,轉入復數菌類群相情況,可予以藥敏試驗[2]。待16h后,分析抑菌環的菌類直徑大小,同時將培養的菌體進行分離,分離菌體至單個菌體。分離完畢后匯總報告內容,包括細菌的品名等。
1.2.2 藥物選擇及投藥方式
結合藥敏數據及復數菌類的情況進行藥物選擇,選擇后采用單品種藥品,采用靜脈注射的足劑量的方式給藥。若敏感測試結果為耐藥性,需采用中藥進行治療調整,調整頻率為5d/次,待重新同步后重新進行藥敏試驗,同時復選敏感藥物。
1.2.3 疾病診斷
結合患者藥敏試驗的結果以及血液培養培養的方式,確定出適合不同發熱患者的治療方案,同時將該方案社指出疾病的診斷名稱。具體可分為以下命名設置:①復數菌敗血癥:通過血液培養的方式分離出兩種(或以上)的細菌,并以此培養出L型細菌。②細菌L型敗血癥:通過同步培養的方法,發現培養瓶中有且只有細菌L型生長,并根據藥敏測試結果確定治療方案,予治愈診斷。
1.3 治愈指標
治愈指標判斷中,結合藥敏數據和血培養的情況,同時予以治療(選用敏感藥物)。治療中不添加其他解熱性藥物或退燒藥物,使患者體征(體溫)逐漸恢復正常指標。同時干咳、頭痛、全身乏力等癥狀明顯改善,待經過24h血培養的方法,確定培養瓶中再無細菌生長,則判定患者治愈[3-4]。
2 結果
2.1 血液菌類群相同步培養結果
通過培養瓶對患者血液菌類群予以同步,詳見表1(排除患者的排便情況和排泄情況)。
2.2 出院診斷統計結果
通過分析182例發熱性患者的主訴,使用菌類培養和藥敏測試分析,從而選出適合發熱性疾病患者的敏感藥物,并參與治療。發現本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的最短時間為5d(未算入3天治療時間,該患者的出院時間為第8d)、最長時間為27d(1例患者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基礎病,需繼續治療,該患者的出院時間為第110d),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所需時間約為11d。出院診斷中,菌種為細菌L型敗血癥共出現3種癥狀:發現患支氣管肺炎96例,占52.75%;I度扁桃體腫大伴隨干咳30例,占16.48%;泌尿性感染、陳舊性類風濕關節炎伴隨支氣管炎31例,占17.03%。菌種為復數菌敗血癥共出現2種癥狀:發現慢性支氣管炎伴隨肺炎15例,占8.24%;發現類風濕關節炎伴隨支氣管炎10例,占5.50%。
3 討論
3.1 感染、發熱引發的病癥
感染和發熱都會直接引發發熱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此類情況的作用主體都是人體的下丘腦部位,通過下丘腦或直接作用于人體干細胞,致使釋放內源性致熱源。通過器官組織將致熱源信號傳遞至控制人體體溫的中樞部位,使產熱、散熱信號異常,導致人體出現發熱癥狀。另外,外源性致熱源也會導致發熱癥狀,產生該致熱源的病原體較多,比如致病微生物、尿酸結晶、固醇類物質等[5]。再者,內源性致熱源也會直接導致出現感染情況,造成該癥狀的主要因素有腫瘤壞死因子。除了致熱源因素,還有部分內源性感染因素也會引發發熱病癥,發病機理是由于功能正常的菌體出現異常移位情況或菌體結構失衡,出現此類疾病。當患者出現不可避免的應激反應時,比如出現大面積創傷、腸道梗阻、失血性休克時,機體內部需要確保患者心腦血管的供氧正常,會使血管袢功能出現異常。導致腸道組織受損,出現腸道粘膜壞死情況。由于腸道失去保護層,可能會讓腸道黏膜內的細菌出現位移。通過位移的細菌進入血液,造成血液感染現象。血液感染初期的疾病體征表現為菌血癥,但會隨著亞臨床狀態的影響,造成患者臟器衰竭、敗血癥等癥狀。
3.2 發熱待查與病因診斷
發熱待查現象的發生原因是常見病會所致發熱現象,而罕見病對此類癥狀的影響較少。所以,發熱待查現象與常見疾病有關。通過診斷發熱的病因,發現腫瘤、血管疾病或其他常見病的出現幾率在43%左右,而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出現幾率在50%左右,不明原因的病理的出現幾率在7%左右。在本研究中,菌種為細菌L型敗血癥的臨床表現均為感染性疾病,而其他疾病所致的發生幾率較低,但仍會出現某些典型感染癥狀、比如支氣管炎、泌尿性感染等現象。所以采用本研究的診斷、治療方法確立相應的治療方式,有利于減小患者的痛苦,縮短住院之間,提高治愈效果。通過診斷病因,并給予必要的藥敏測試,給予針對性的藥物,能將體溫恢復額時間控制在27d以內。同時,給予地塞米松等激素類藥物參與治療,能促使患者的體溫恢復正常,并使其他病癥逐漸得到緩解。所以在臨床研究中,結合病因分析藥敏測試結果,判斷兩者的吻合程度,為治療提供了方便。
3.3 敗血癥與抗生素
根據敗血癥的名稱決定相應的菌種名稱,使菌種的“種”與診斷相對應,比如厭氧菌、表葡菌、腸球菌等菌種。抑或是由于特殊性的“應激反應”給予的名稱,比如復數菌、老年人、燒傷等。這些菌種經過培養,都能直接關聯與實際感染情況(包括特殊情況)。當對敗血癥病菌用以抗生素時,會隨著時間的不同,產生相應的變化。同時,當抗生素使用前,敗血癥主體核心是革蘭陽性球菌;使用后菌種就會隨著耐藥性的變化產生一定變化,通常菌種以革蘭陰性桿菌為主體。所以在臨床中,需要根據藥敏測試及其結果,選用合理的抗生素進行治療,減少盲目用藥的幾率[6]。在本研究中,就有部分患者由于使用抗生素,致使培養出的菌種多為細菌L型。研究中有部分患者曾經持續服用激素類藥物,比如地塞米松激素,且服用時間在24個月以上。通過采用敏感性藥物并在持續治療中減少激素類藥物的用量,直至停止用藥,也能實現治愈的效果。
3.4 發熱待查與Sepsis、SIRS
膿毒癥(Sepsis)是一種由病毒感染而產生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表現為敗血癥。通過采用上述的方式進行血培養,發現培養結果為陰性,故可表示為全身性炎癥反應臨床綜合征(SIRS),可由體溫(T<36.0℃或T>38.5℃)、心率(HR>91次/min)、呼吸情況(R>19次/min)以及外周血白細胞數(WBC<12.3×109L-1或WBC>4.4×109L-1)檢測。通經檢測患者的身體指標,發現患者的體溫和外周血白細胞數存在細菌L型類(LS)。此類病毒可采用敏感藥物予以治療,降低機體發生感染的現象。另外,發現SIRS是可由誘導損傷發生的,導致膿毒癥現象。總之,為了進一步確認發熱待查情況,需分析不同患者感染發熱性疾病的原因。通過檢測患者的耐藥性情況,予敏感藥物治療,可判斷患者具有膿毒癥或SIRS。但需要注意,不能僅通過檢測上述的指標分析患者所患有的疾病,需根據患者的臨床體征給予患者實際用藥標準。
代診斷疾病的名稱,仍不能提供臨床實際用藥的客觀數據。
總的來講,造成發熱性疾病的發生病因較多,需根據血液于病原菌的感染情況,進行藥敏測試,根據細菌、藥物的本質確立出確立出發熱性疾病的造成原因,并針對性的給出治療方案,這對于發熱性疾病的治療和診斷是有利的。
參考文獻
梁增偉,謝栩碩,黃曉菡,etal.224例不明原因發熱患者病因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14(12):814-817.
高愷言,鄒耀紅,袁風紅,etal.429例不明原因發熱患者的病因組成及診斷[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7,42(10):1233-1237.
成君俐,陳瑞芬.發熱疾病患者臨床應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的診斷價值[J].中醫臨床研究,2016,8(12):53-54.
成君俐,陳瑞芬.發熱疾病患者臨床應用血細胞形態學檢測的診斷價值[J].中醫臨床研究,2016,8(12):53-54.
羅燕梅.32例伴有發熱的呼吸系統疾病診斷分析[J].醫學信息,2016,29(24):222-223.
翟玲芳.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發熱疾病診斷中的價值[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9):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