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磊 朱惠仙 王劍波 鈕登 宋園園


【摘 要】目的 探討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我社區的150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管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患者給予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進行干預,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干預。利用6 min步行試驗評價患者運動耐力情況,利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成人版)(GQOLI-74)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利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價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結果 干預后兩組患者6 min步行試驗行走距離均高于干預前,觀察組患者行走距離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自我管理水平均高于干預前,觀察組患者GQOLI-74評分、自我管理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運動耐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關鍵詞】:家庭醫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運動耐力;生活質量;自我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amily doctors collaborative intervention model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9, 150 patients with COPD in our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75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management mode interventio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a mode of intervention by a family doctor. Both groups underwent a 6-month intervention. The 6-minute walking tes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exercise endur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GQOLI-74)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e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 of COPD patient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elf-management level.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6-minute walking test of the two groups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GQOLI-74 score and self-management level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GQOLI-74 score and self-management level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family doctors collaborative intervention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xercise endurance of patients with COP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enhance their self-management.
Key words: family doct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ercise endurance; quality of life; self-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R45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憑借著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已經成為目前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2]。COPD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以氣流受阻為特征的一類疾病,由于常可進展為肺心病或呼吸衰竭,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COPD是可防可治的,加強患者管理并協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對于改善病情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家庭醫生制度在國外已經發展的很成熟,在國內尚處于起步階段,2018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的指導意見》,意見中對家庭醫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期望,其目的在于是家庭醫生為簽約患者提供全面、連續、有效、個性的醫療保障和照顧服務,同時也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改善轄區內居民鍵康的重要舉措[3-4]。基于此,本研究前瞻性應用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對COPD患者進行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先匯報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我社區的150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患者年齡范圍48~82歲,平均年齡65.38±9.29歲。入選標準:(1)COPD診斷滿足201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頒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5]中關于COPD診斷標準;(2)年齡≥18歲;(3)具有獨立完成研究相關問卷調查的能力;(4)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非穩定期COPD患者;(2)溝通障礙者;(3)合并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4)合并有其他嚴重系統性疾病者。
1.2 分組
根據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中,男性44例,女性31例,平均年齡67.05±10.17歲,病程11~27個月,平均病程23.82個月。觀察組中,男性4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64.33±9.98歲,病程12~29個月,平均病程24.19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構成、病程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管理模式進行干預,具體包括:COPD健康知識教育,用藥相關知識及用藥指導,其他有可能使COPD加重的習慣、注意事項等知識,營養學知識及運動知識等。
觀察組患者采用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進行干預,具體包括:建立社區COPD患者人員管理檔案,根據患者人數按比例配備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根據所負責的患者病情、病程、用藥情況、生活習慣、運動情況制定個體化干預措施。家庭醫生采用集體健康教育與個性化健康指導相結合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指導和督促。家庭醫生通過電話隨訪(1次/周)、微信隨訪(3次/周)、上門隨訪(2次/月)等方式,掌握患者病情進展、運動和生活狀態等。家庭醫生與上級醫院形成聯動機制,針對急性發作期患者,家庭醫生采取積極干預措施仍不能有效控制病情者,及時聯系上級醫院,進行轉診。家庭醫生除通過傳統口頭、宣傳冊形式進行健康宣教外,還利用微信隨訪期間,對患者進行補充宣教。
兩組患者干預時間均為6個月。
1.4 評價指標
1.4.1 運動耐力情況。利用6min步行試驗評價患者運動耐力情況,具體為:試驗前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檢查的必要性,囑患者穿著適合運動的鞋及衣服,充分休息后,在社區衛生站行走6min,6min計時結束后,統計患者步行總距離,以m(米)為單位,用以反映患者運動耐力情況[6]。距離越長,說明患者運動耐力越好。
1.4.2 生活質量。所有患者干預前后填寫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成人版)[generalqualityoflifeinventory(74,adult),GQOLI-74],該問卷包括物質生活、軀體機能、心理狀態和社會支持共4個維度,74個條目,問卷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問卷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7]。
1.4.3 自我管理水平。利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價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該量表包含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和信息管理共計4個維度,42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分越高,代表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8]。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20.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量資料組內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耐力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COPD是臨床常見病,也是社區常見慢性病,盡管目前尚無完全治愈COPD的方法,但如能做到正規管理,則可使疾病處于穩定期,有利于避免疾病的反復甚至加重。如何加強COPD患者的管理,已經成為目前社區醫生和家庭醫生研究的熱點。家庭醫生是社區醫生及上級醫院的有效延伸,為患者提供全面、連續、有效、個性的醫療保障和照顧服務,是改善轄區內居民鍵康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將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用在COPD管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6min步行距離高于對照組。這說明觀察組患者經過干預后,其運動耐力得到顯著提高。同時,本研究也觀察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干預前,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反應了,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有利于改善COPD患者生活質量。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對于提高COPD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也有益處,干預前,兩組患者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經過干預后,兩組患者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COPD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賈秀芬[9]、余淑明[10]的研究報道相一致。
綜上所述,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可有效提高COPD患者運動耐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增強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家庭醫生協同干預模式增加了醫生的工作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還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Wedzicha J A, Banerji D, Chapman K R, et al. Indacaterol–glycopyrronium versus salmeterol–fluticasone for COPD[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374(23): 2222-2234.
López‐Campos J L, Tan W, Soriano J B. Global burden of COPD[J]. Respirology, 2016, 21(1): 14-23.
朱敏, 唐嵐, 童曉維, 等. 關于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實踐與思考 [J].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21(33): 4047-4052.
吳浩, 劉新穎, 張世紅, 等. “互聯網+ 社區衛生健康管理服務” 標準化建設指南 (二期)[J]. 中國全科醫學, 2018 (16):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一)[J]. 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 2013, 36(5):484-491.
馮素霞. 六分鐘步行試驗的研究和現實意義[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 15(1): 124-125.
錢曉嵐. 延續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吉林醫學, 2015 (2015 年 13): 2855-2856.
卿利敏, 諶永毅, 湯新輝, 等. 社區老年 COPD 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現狀調查分析[J]. 護理管理雜志, 2017, 17(3): 183-185.
賈秀芬, 王君俏, 楊雅. “專家-社區護士-COPD 家庭” 疾病管理網絡的構建[J]. 中國護理管理, 2015, 15(12): 1418-1422.
余淑明.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對 COPD 康復質量影響[J]. 現代醫院, 2016, 16(2): 3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