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男 羅蓉
摘要:隨著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升高,電商扶貧模式發展迅速,電商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取得良好成效,越來越多農村貧困戶通過電子商務實現了脫貧致富。鑒于此,本文以貴州省大方縣實施的農村電商扶貧模式為例,介紹了大方縣電商扶貧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剖析大方縣扶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為推動農村電商可持續化發展提出相應措施。
關鍵詞:貴州,電商扶貧,精準扶貧
1、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截止2020年2月底,全國僅剩52個貧困縣,并且累積減貧人口達到9300多萬人,我國扶貧關鍵字也早已從“區域性”轉變為“精準化”扶貧。在精準扶貧視閾下,電商扶貧通過將電子商務和鄉村產業密切結合,創造了新的脫貧發展模式,在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近年來,貴州省把電商扶貧作后發趕超的戰略選擇,先后印發了《貴州省貧困村電子商務扶貧實施方案》、《貴州省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等文件,并在全省范圍內形成齊心協力抓電商、促扶貧的良好氛圍,電子商務在促進貴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卓越成效。
2、大方縣電商扶貧實踐探索
2.1 大方縣“三個三”電商扶貧發展現狀
大方縣早在2019年4月由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脫貧摘帽,在脫貧發展中大方縣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通過持續推進鄉村電商發展步伐,打造農村脫貧的創新典范。
1)“三個化”構建人才培訓體系。通過聘任遵義思達電商學院、淘寶講師等電商領域專家及培訓機構,結合大方縣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展開電商創業及其相關知識培訓,使得人才培育常態化;采用“合作社+企業”的創新培訓方式,培養優秀電商創業人,推動鄉村電商創業人群普遍化;依托電商人才打造應用平臺多樣化,目前大方縣由天貓商城、黔郵鄉情等多個平臺發展到個人微店、村集體公眾號等移動平臺和威門大健康商城等自建平臺。
2)“三注重”構建管理服務體系。注重示范引領,如貴州黔香源食品有限公司通過入駐天貓、京東等知名平臺,促進大方特色產品的推廣,使當地電商企業做大做強;注重產品推介,利用“線上+線下”雙層營銷,打響當地農特產品牌效應,使“小農戶”能夠走進“大市場”;注重縣內電商服務網點建設,做好農村“網貨下行”工作,為農村電商服務群眾打通“最后一公里”。
3)“三創新”構建產品營銷體系。創新扶貧發展模式,構建“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電商”的新模式,為企業及合作社提供從生產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創新銷售方式,以特色農產品為載體,打造貧困戶、合作社和企業相融合的完整電商產業鏈;創新就業形式,通過“電商+產業”的發展方式,使企業能夠為貧困戶創造多樣化的就業崗位,合作社能夠聘用更多的貧困戶進行種養殖。
2.2 大方縣電商扶貧的主要成效
1)提高農產品定價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提高
大方縣由于地處偏遠、產業發展滯后、市場信息阻塞等原因,農戶大多不了解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只能通過中介人倒賣入市,容易產生“倒掛”問題,損害農民相關利益。當通過互聯網等信息媒體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后,農戶直接面對銷售市場,降低信息不對稱,具備了定價議價能力,提升農戶經濟收入水平,從而推動的當地電商扶貧的良好發展。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6月大方縣已累計實現上行銷售300萬元,帶動群眾增收80萬元。
2)拓寬產業銷路,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隨著電商扶貧在大方縣脫貧攻堅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農產品銷售瓶頸,解決了銷售平臺問題,擴大了當地農產品對外銷售市場。一方面貧困戶借助電商平臺拓寬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如大方縣箐口村通過在淘寶注冊“沁口”品牌,有效提高當地農產品銷量;另一方面隨著鄉村電商不斷發展,當地的教育、交通、旅游等第三產業也會隨之發展,使沒直接參與到電商產業的貧困戶也能分享電商發展成果,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3)激發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線下銷售農產品會受到地域和交易場所等方面的局限,未能充分打開產品銷售市場,造成優質產品大量滯銷、顧客覺得物非所值等問題,不僅損害農戶利益而且還打擊了其工作的主動性。大方縣通過實施電商扶貧后,產品信息透明化,農戶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提高其對電商扶貧的積極性。目前大方縣創造電商年銷售額1800余萬元,直接或間接帶動1300余名貧困人口穩定就業。此外大方政府和企業所提供的電商培訓,能夠增加農戶學習技能的機會,從而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實現從“輸血式”到“造血式”的可持續化扶貧發展。
3、影響大方縣電商扶貧發展的因素分析
3.1 部分地方政府對于電商扶貧的重視不足
大方縣政府雖然制定了相關的電商扶貧政策,但是電子商務作為新興事物,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對電商扶貧的充分認識,并且在決戰脫貧攻堅的工作壓力下,電商扶貧作為在短期內無法看見顯著成效的脫貧措施,使得相關部門并沒有真正重視,電商扶貧工作僅流于形式,許多農戶對電子商務農村服務站的印象只有可以上網買東西的概念。這不僅與上級政策的真正目的不相符,而且還浪費了有效資源,成為全面鞏固脫貧攻堅的絆腳石。
3.2 農村基礎設施薄弱,阻礙電商發展
近年來大方縣加大“鄉鄉通公路”的修建力度,但現階段基礎設施仍有待加強,主要體現在:一是由于農村道路設施差,縣鄉鎮電商經營相距較遠,快遞收寄點等第三物流服務站分布散亂,物流質量限制農產品的銷售和購買;二是目前貴州省各地區農產品銷售僅限于小規模和近距離范圍內的匯集、運輸和流轉,倉儲物流基礎設施仍較為貧乏 ;三是大方縣作為喀斯特地貌山區的典型范例,存在無線網信號接收弱、網絡維修成本較高等現象,網絡基礎的制約導致當地電商無法得到良好發展。
3.3 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滯后
目前貴州省偏遠地區的農產品仍以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沒有統一的種植流程和產品標準,農產品標準化體系還不完善。各大電商平臺為確保銷售產品的質量,各自規定農產品銷售標準,這也對偏遠地區的農村品銷售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此外大方縣的獼猴桃、櫻桃、李子、辣椒等農產品在網上有一定銷量,但多數生態農產品只是簡單的加工和包裝,產品特色不突出、附加值不高,品牌效應不強,在市場競爭中無法占據有利位置。
3.4 金融支持不足,電商企業融資困難
金融支持是農村電商扶貧發展的基本條件,當地政府雖然給予了一定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但仍難以滿足電子商務前期所需投入的資金要求。并且大方縣內除了四大銀行外,商業銀行網點極少,金融機構缺乏扶貧資助的主動性,電商企業融資渠道單一。同時農產品的生產到銷售本身就存在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在電商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極有可能出現資金問題,這對農村電商扶貧的發展將會造成很大程度影響。
3.5 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農村電商人才隊伍還有待加強
基于貴州省是勞動力輸出大省,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嚴重,如何壯大電商人才隊伍是當前發展農村電商扶貧中較為棘手的問題。即便現在農村網絡不斷普及,但大部分留在當地的村民平均文化水平較低,知識接受能力較弱,對于學習電子商務有抵觸情緒,技術培訓難度很大。此外,由于農村經濟落后、文化氛圍不足,大多電商人才和高校畢業生傾向選擇去城市發展,因此如何引入外來高端人才和培養本土電商人才,是最終成敗農村電商發展和農村電商精準扶貧的關鍵。
4、大方縣電商扶貧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4.1 建立政府、市場與貧困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
農村電商扶貧工作要以市場發揮關鍵性作用為前提,同時也需要政府加以重視,整合優勢資源,對貧困戶進行精準扶貧。包括: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對縣鄉鎮銷售好、業績大的網點重點培養,成為農產品銷售示范網點,并鼓勵其與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形成“一店帶一戶”、“一店帶多戶”的電商精準扶貧模式;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電商扶貧的共性問題,政府部門與電商企業合作形成合力,根據當地電商扶貧發展的弱點進行統一籌劃;對于差異性問題,政府部門組織專家隊伍實地調研,針對問題分類實施,讓扶貧資源落實到村、戶、人。
4.2 夯實農村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是進行電商扶貧的前提,需要不斷優化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地區網絡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針對農戶的貧困程度,推遲或降低網絡接入費用,逐漸擴大無線網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度科學的規劃路線,逐步建立電商服務中心、網貨配送物流基地、冷鏈物流基地等產業體系。并且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也可以讓貧困農戶以不同形式參與相關項目工作,使他們成為全職或者是兼職工作人員,促進當地就業發展,提高農戶經濟收入。
4.3 完善農產品質量,繼續加強品牌效應
為使農產品獲得充分的市場關注,需要加大財政投入,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的生產基地,對生產者進行標準化生產的技術培訓等,使農村地區的農產品生產模式逐漸集約化、規模化和標準化。同時,強化“一戶一碼”和“三品一標”的認證監督,制定全面的上線產品準入標準,對濫用相關標識等行為嚴懲不貸。最后,充分發揮貴州生態優勢,注重農業市場化需求,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特色,改進農產品包裝設計,擴大品牌知名度,培育品牌延伸產業鏈,鞏固農村脫貧攻堅成效。
4.4 大力推進農村電商金融扶持
針對大方縣農村電商扶貧發展情況,應探索多元化的融資途徑,解決貧困地區電商發展中資金短缺的困境。政府需加大對于農村中小電商企業的扶持力度、放寬企業貸款條件、支持企業自主發展。同時還需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模式,推動農村電商扶貧的金融平臺建設,引導金融機構開拓網上借貸服務,激發對農村電商扶貧項目的扶持活躍性,滿足農產品企業生產、發展的融資需求,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4.5 展開多層次培訓,強化農村電商人才隊伍
大方縣需要進一步加強多層次的電商培訓力度,一方面,通過集體教育、入村指導、對口幫扶等形式傳授農業生產技能和網絡營銷知識,培養本土農業和電商復合型技術人才。另一方,還需加強人才引進政策,通過引進高技能電商經營管理人才,借助他們的市場前瞻性和商業敏銳性對貧困地區農產品結構進行改革,為農村精準扶貧提供生產和加工建議,以適應市場和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
參考文獻:
[1] 黎星池.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商扶貧發展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中國商論,2019(07):193-195.
[2] 顏強,王國麗,陳加友.農產品電商精準扶貧的路徑與對策——以貴州貧困農村為例[J].農村經濟,2018(02):45-51.
[3] 楊思羽,劉思佳.淺析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J].科技風,2020(09):111+118.
[4] 唐超,羅明忠.貧困地區電商扶貧模式的特點及制度約束——來自安徽碭山縣的例證[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19(04):96-104.
[5] 金玉清,邸光才,馬曉霞,銀春花.基于“互聯網+農業”的武威市精準扶貧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18(06):108-112+120.
作者簡介:
趙雅男,貴州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農村發展;
羅蓉,貴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農村區域與發展和易地扶貧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