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職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正面臨教師發展意識欠缺、實踐能力缺乏等困境,教學診斷機制的運行將為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突圍創造條件。在教學診斷運行機制的視閾下,經過要素診斷、過程診改、效果診斷的中職教師專業化發展,通過教師專家化、參與全員化和管理精細化、技術信息化和預警常態化等路徑不斷取得突破。
關鍵詞:教學診改;教師;專業化;發展
1.總體目標
設計階梯式教師成長模型,按照“自我評價、崗位認識、職業目標設定、制定行動計劃、實施監控”五大步驟,以教師發展中心為支撐,全面落實教師自我關注、自我診斷、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進,促進教師職業生涯發展。
2.具體目標
(1)以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為抓手,確保教學診改中師資隊伍建設狀態項目中的主要指標達到國家標準,各診斷要素和診斷點改進效果顯著,并不斷發展提升。
(2)通過ISO質量管理體系重建,完善人力資源控制程序,建設科學、準確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和目標管理體系,強化人才的競爭、激勵、約束、退出機制,促進師資隊伍素質能力的持續提升。
(3)通過信息化平臺建設,實現師資隊伍建設信息即時采集,形成有效的監控預警機制。
(4)建立更新知識、提高能力為目標的多元化教師教育培養體系,安排教師到生產一線鍛煉,著重提高教師的知識創新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明師德、樂教學、懂行業、能科研、精技能、通市場,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
3.具體任務
(1)完善教師建設目標鏈
明確學校層面和各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目標,構建教師發展目標鏈。在學校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制定系部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各專業明確本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任務,教師編制個人發展規劃,形成從學校到個人上下貫通的五級目標鏈。
(2)完善教師發展標準鏈
以提升教師專業化能力為目標,著力教師發展,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平臺。梳理教師發展標準,針對學校教師群體,凝練教師發展標準鏈,構建教師標準體系。規劃教師職前——入職——職后成長發展路徑,明確教師在不同成長階段具備不同能力素養,建立由引入、培養、成熟與發展四階段標準鏈,組成階梯式教師發展標準。重點補齊教師數量、能力、經驗和產業背景等方面的短板,制定教師準入標準、合格教師標準、骨干教師標準、專業帶頭人標準、教學名師標準等,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保障。
(3)實施動態監測,強化預警功能
借助信息化平臺,搭建教師發展診斷系統,以教師個人為主體,實時采集教師個人性別、職稱、學歷、是否雙師型、課時、獲獎、教科研等數據,使教師隨時掌握個人的動態數據,通過系統自動生成的數據,形成教師各維度的自測診斷雷達圖及分析報告。教師依據分析報告,對照個人發展規劃,進行自我分析,找到自已的優勢和劣勢,調整個人發展規劃。
學校通過對個人數據的整理,分析統計整體師資隊伍的專數量比例、雙師型比例、教師職稱結構、教師學歷結構、教師平均課時等各類數據信息,發現學校整體師資隊伍存在的方向性問題,經過比對關聯挖掘得出師資力量、教師學術水平、教師科研能力、教師職業規劃、教師業務能力 5 類預警信息。
(4)按照質量改進螺旋開展診改
構建“8字”質量改進螺旋,通過“目標-標準-計劃-實施(-監測-預警-改進-計劃)-診斷-激勵-學習-創新-改進”的不斷循環,形成各自獨立、相互依存、縱橫聯動網絡化全覆蓋的質量改進螺旋診改機制。
以國家、省職業教育政策為引領,以教學診斷與改進為基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加快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按照“穩定隊伍、優化結構、創新機制、提高能力”的思路,以高水平專業帶頭人和雙師型素質的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創新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機制為保障,以營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構建文明和諧校園為基礎,努力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開拓創新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作者簡介:
張海昂(1984—),男,河南商丘人,高級講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建筑工程技術教學研究。
課題項目:
本論文為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中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與實踐”項目(批準號:JZY1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