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婧婷
(江蘇省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學,江蘇南京 210041)
受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當前很多中小學生認為語文中的古詩詞學習,只是會背誦、會默寫、了解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對深入感悟古詩詞的歷史背景和古詩詞文化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及了解古詩詞這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明珠”,對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影響,卻認識膚淺,不求甚解。
針對當前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必須嘗試調整的教學策略和課堂教學方法,努力讓學生不但喜愛古詩詞,更要努力感受古詩詞的智慧,體會其中趣味,感悟其中情感。同時,教學方式要不斷創新:盡量采取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更好地吸引小學生的興趣,才能讓古詩詞教學走出“冷遇期”,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喜愛古詩詞,對古詩詞有深刻的理解,并對弘揚中國古詩詞有了較為清晰的使命感。
詩眼指的是古詩詞中最具表現力、能表達作品主旨的詞句。蘇軾指出:“君雖不作丹青手,詩眼亦自工識拔。”閱讀古詩詞時,若能抓住核心詩句即詩眼進行品味,就能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精華,理解詩詞的深刻含義,感受古人的創作智慧。
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詩眼,由淺入深地逐句分析。首先,讓學生理解詩眼的意義,不但說出其表面意思,還能理解詩句中更深一步的含義,對全詩有更全面、更透徹的認識。例如,在《登鸛雀樓》這首古詩中,通過抓住詩眼,學生認識到:“這句詩眼的意思是,如果想要看到更遠處的風景,就要爬得更高一點,再登上一層樓。”接著,引導學生嘗試領悟其中的隱藏之意,讓學生反復誦讀這些詩句。學生終于從中領悟出:“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要想獲得更多的成就,就必須敢于攀高,才能高瞻遠矚,不斷進取;不然,目光就會短淺,故步自封,很難有更大的進步。”這時,再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經歷進行總結、感悟,最后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寫下學習這首古詩的感想,體悟詩人的智慧。
記得在組織學生學習古詩中詩眼的體會討論中,有個學生發表的感想體會是:“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很好,曾自以為是、得意揚揚,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在參加了全校數學競賽活動后,我發現‘一山更比一山高’,很多人的成績都比我好。結合《登鸛雀樓》這首古詩的學習,我覺得以后要站得高、看得遠,更加努力學習,獲得更好的成績。”其他學生也紛紛在討論會上結合自己的經歷和詩句中的深刻寓意,講出自己的學習體會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這樣層層分析、熱火朝天的討論,讓學生對詩眼的內涵有了更多、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抓住詩眼,注重發展學生的“智力開發”。我們體會到,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圍繞詩眼展開分析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探究。首先,分析詩眼的表面意思,然后結合上下文看看其中是否有什么隱藏的寓意,最后結合生活經驗,體會作者的創作感受。這樣才能更好地體會古詩詞之“智”,也使得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智”(學習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想象力是無限的。小學生的想象力豐富,古詩詞具有詞句委婉優美、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意味深長的特點,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利用這點,引導和教育學生圍繞古詩詞的留白處展開想象,把自己的理解、體會、領悟、感受,嘗試用語言將“詩外之意”和作者的“未盡之言”表達出來,在體會和表述中感受學習古詩詞給自己帶來的“樂”與“趣”。
例如,在《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中,教師啟發學生圍繞古詩留白處展開聯想:“若要更好地描寫廬山瀑布,自然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入手描寫,若能寫出情景交融的文章則更好。這首詩歌只是寫了遠看廬山瀑布的場景,卻沒有寫到近觀的狀態,更沒有詳細地寫出作者欣賞瀑布后的感受。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嘗試補充這些內容。”
之后,教師讓學生組成“廬山瀑布旅游團”,想象這個旅游團來到廬山,接近瀑布(備好一張很美的廬山瀑布掛圖),組織學生仔細觀察掛圖上廬山瀑布的特點,然后展開聯想,用游戲“接龍”的形式,逐一表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有個學生率先說出:“還沒靠近瀑布,我就聽見耳中傳來轟鳴聲,那是瀑布的水流聲” ;下一個學生接龍補充:“還沒有來得及靠近,我渾身都被瀑布的水淋濕了,看來廬山瀑布只能遠觀啊”;下面接龍的學生補充:“瀑布上空白茫茫一片,如云、如霧、如紗”,后面又有學生接上說出:“瀑布水在陽光下呈現出各種顏色,赤、橙、黃、綠、青、藍、紫,美不勝收。”……接下來,還有的學生說出觀景后的內心活動:“和大自然相比,人類是多么渺小。廬山瀑布如此壯觀,真的讓人覺得仿佛真的是銀河從天上落下。”……接龍游戲在笑聲中快樂地進行著,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仿佛真的來到廬山,站在瀑布旁,興趣盎然。大家都爭先恐后地積極發言,一人一句進行接龍、補充,對古詩詞的學習有了更大、更熱烈的情趣。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體會到:針對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對游戲很感興趣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盡量采用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是最受歡迎的。組織學生在游戲中學古詩,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讓學生在游戲中圍繞古詩詞的留白處展開想象,各抒己見。課堂上,學生表現出的樂此不疲的熱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并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讓教師既吃驚又欣喜。
古詩詞的學習常常給人帶來美的感受(韻律美、文字美、意境美),又常常給人帶來情之切切的感覺,體悟詩歌之“情”,這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之一。在教學中,我們利用小學生喜愛自我表現的特點,滿足學生躍躍欲試的實踐需求,把古詩中描寫的故事和人物以情景再現的形式,讓學生演繹。他們群情激動,人人爭先恐后地動起來:編劇本、分角色、做道具、找服裝、畫布景……分好角色,大家都來討論,演繹對古詩詞的理解、詩詞中的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這時教師及時指導學生深刻理解詩詞的寓意是很重要的,適時提醒學生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學生此刻的學習態度是認真、情緒是飽滿的,對教師的要求和教育易于接受。學生在理解古詩的寓意后,有角色的學生都能很準確地用心、用情,在舞臺上淋漓盡致地表演著,臺下觀看的學生也是身臨其境地盡情與臺上的角色互動,憑著對古詩的理解、對課文的熟識,與臺上角色共喜怒、同悲歡,或開懷大笑,或拍點贊手,或善意提醒……每個人都能將切身感受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來[1]。
例如,在教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的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理解整首詞所展現的都是作者所見到的景物,并沒有直接描寫情感的詞句,但若將自己置身作品,體會作者所想,那么就能感受到隱藏在其中的情感。在給學生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中,讓學生了解這是辛棄疾閑居江西時創作的作品。我們嘗試著把此首詞變成可表演的劇本,鼓勵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作者,通過“獨角戲”的形式將整首詞演繹出來。有的學生便在表演中加入自己對辛棄疾內心世界的分析:“我原本想要建功立業,報效國家,誰知道卻被罷免,只能閑居在這里。月夜難眠,不如出去走走。”有的學生認為當時的作者是這樣的心情:“你看,明月高懸,清風陣陣,蟬鳴聲聲,倒是讓我煩躁的內心世界感到一絲安寧。你看這麥田,又是一個豐收年,也罷,只要老百姓生活幸福,我被罷免又有何妨?走過這個路口,你看,那是誰的住處……”有的學生竟然把辛棄疾憂國憂民的民族英雄氣概展示得催人淚下……通過對這首詞的演繹,學生不但更好地理解了這首詞,也對辛棄疾憂國憂民的英雄事跡更加了解和崇敬。通過這樣的活動,整個班級涌現出主動學習和傳抄如辛棄疾、岳飛、陸游等愛國詩人的優秀詩詞。大家還自發地在班級墻報上傳頌這些民族英雄的生平和可歌可泣的事跡,“愛英雄、學英雄”的正能量得到發揚。
角色扮演活動能讓學生對話作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情感。情感是抽象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將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化,更容易接受,易于引起共鳴,感受更深刻[2]。
結合當前中央電視臺和多家地方電視臺舉辦的各種詩詞大會、古詩詞比賽、古詩詞學習交流等活動,教師組織學生觀看、討論、學習。還在班級里舉辦小規模的古詩詞比賽,激發和鼓勵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與愛好。目前,筆者所在班愛古詩詞、誦古詩詞、學古詩詞已蔚然成風。
古詩詞集結“智、趣、情、理、美”等多種元素。學習古詩詞,有助于讓學生從小了解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了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文學家、詩人和他們對國家、社會、人民的貢獻,了解中國的歷史故事,了解古詩詞對人的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讓學生在發展文化傳承中提升素質。近年來,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嘗試滲透“智”“趣”“情”等元素,既很受學生歡迎,也是走出古詩詞教學“冷遇期”的最好舉措。
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詞教學,要努力避免死記硬背這樣無趣、枯燥的教學方法,也要改變照本宣科、一成不變的老方法。古詩詞尤其是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尊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與時俱進地采取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進入古詩詞的意境,提升學習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提高文化審美能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