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斌
(甘肅省臨洮縣辛店鎮生基希望學校,甘肅定西 730500)
深度學習是由西方教育家提出來的。他們通過研究明確了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的區別。深度學習指的是學生理解了基本的理論知識后,依靠自身的能力對這些知識進行延伸,從而形成了新的知識脈絡,然后再將新的脈絡整合到原有知識系統中,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識系統,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想要落實深度學習策略,首先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選擇的教學內容需要具有討論性,這樣才能進行知識延伸。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深度學習分為四個模塊,分別是自主學習、深度探索、含義理解、創新應用。從教師角度來看,深度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手段,而是學生學習情況的表述,就是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基于課程改革的理念,現今很多學校開始采用合作探究等教學方式,但其教學效果仍舊沒有達到深度學習的要求。因此,怎樣才能讓學生由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邁進,成為眾多教師面臨的問題之一。
實踐出真知,對小學生來講,由于其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有限,對抽象的數學內容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的教學內容。自主實踐操作是現今小學數學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方式之一,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途徑之一。數學實踐教學不僅局限于課堂中,同時也涉及課堂以外的內容。由于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的課后活動,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探究問題的答案,推動深度學習進程。與此同時,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實踐教學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學生能夠在自主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美好,并且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1]。
例如,在講解“圓柱體積計算”時,教師在課前先讓學生自行準備不同大小的圓柱體物體,如茶杯、筆筒等,然后讓學生從以下方面測量:圓柱體直立在桌面上時的占地面積、圓柱體橫放滾動360°的面積、圓柱體內放滿水后水的體積、用這個圓柱體測量出一支筆的體積。帶著這些問題,讓學生動手實踐,通過積極討論與探索,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將需要測量體積的筆放入盛滿水的圓柱體中,溢出來的水的體積就等于筆的體積。通過這一實踐過程,學生動手測量了圓柱體的面積、體積,對課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進一步的鞏固,也將明白這些知識的關聯,從而根據所學內容解決新的數學問題。通過自主實踐操作,能夠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再次復習知識,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認同感。換言之,只有讓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理解、探索、應用,才能推動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將所需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實現深度學習[2]。
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能力以及學習目的設計相應的問題,然后以教學問題為目標,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在問題的選擇上,教師要注意不能脫離教學重點,問題的涵蓋面要廣,能夠引發學生深刻思考。通常情況下,問題與學習情境是互通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教師基于問題為學生創設情境,而情境是圍繞問題出發的。學生在情境中通過問題的引導,能夠實現更加深入的思考,達到更深層次的學習目標[3]。
例如,學習小數點移動對小數大小的影響時,教師首先進行問題設計。問題一:如何證明0.1 是0.01 的10 倍?問題二:同學們已經知道小數點移動一位對小數大小的影響,那么,如果小數點移動兩位或者是三位,又會對小數大小產生何種影響?問題三:小數點移動為何會對小數大小產生影響?然后,為學生創設以小數點移動為主題的學習情境,通過分析小數點的移動方向、位置對小數大小的影響,使學生能夠直觀地觀察到其中的變化。最后,基于問題,帶領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與思考。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教師能夠幫助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在課堂上,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進一步探討問題,學習層次由淺入深,使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從而推動學生深度學習的進程。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進行拓展練習。雖然某些數學習題的答案是固定的,但其解題方法卻有多種,教師要對這種一題多解的題目進行重點教學。數學學習僅僅依靠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課后練習同樣是鞏固與拓展的重要途徑。通過課后習題訓練,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消化課堂中講解的內容,并且在基礎知識上進一步的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其能夠跳出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向著高階思維方向發展。這里從開放式的數學問題入手,對深度學習進行有效分析。開放式問題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具有討論性的問題,解題思路涉及學生所學的基礎性知識,但又要在基礎性知識的前提下拓展,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4]。
例如,講解百分數時,教師為學生設計了相應的拓展習題:“六(2)班一共有48 個人,在班級內統一采購考試用筆的時候,負責人決定購買單價為元的筆。文具店老板說購買50 支及以上享九折優惠。”讓學生計算出相應的購買方案,并且說明哪種方案最具經濟性。
方案一:購買48 支,需要15×48=720 元人民幣。
方案二:購買50 支,需要15×90%×50=675 元人民幣,還多出兩支備用筆。
方案三:購買50 支,然后將多余的兩支九折賣給其他班級,需要15×90%×50-15×90%×2=648 元人民幣。
方案四:購買50 支,然后將多余的兩支原價賣出,需要15×90%×50-15×2=645 元人民幣。
通過分析可知,方案三、四的經濟性較強,方案四比方案三略勝一籌。此類開放性的問題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產生思維碰撞,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最優解。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挖掘知識的潛在聯系,為學生提供一些開放性問題,推動其思維模式的構建,從而推進深度學習進程。
數學學習可以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最本質、最基礎的學習,仍是在課堂上。小學數學教學,可以讓學生從小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同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大有不同。有的學生對學習感興趣,學習起來積極性很高。有的學生對學習沒有一絲興趣,學習起來沒有絲毫積極性、上進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數學教育更傾向讓學生從小學就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身上下功夫,找出學生數學成績不好的根本原因。
接受教育者是學生個人,數學成績的好壞,也是直接體現在學生身上。所以,學生對數學興趣的高低,影響其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想要讓學生在固定時間里提高數學學習難度,需要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很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這一鮮明的特點,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逐步增加小學數學學習難度。新的教學方式,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課堂的注意力和上課效率,可以讓學生專注于某一道習題。數學習題,即使是非常簡單的一道,也可由這一道題引申出很多道題,由一個知識點串聯起其他知識點。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如此不斷延伸,學生在做一道題的時候,可以通過引申學到更多的知識點。
一個知識點的運用,對于學生來說很簡單;當一堆知識點同時出現在一道數學題中時,知識點之間相互隱藏,需要學生用心去推導才可以得出正確答案,這就增加了小學數學的難度。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性非常高的時候,面對這種環環相扣的題型,可以靜下心來,慢慢思考。思考的過程,就是發散思維的過程,也是逐步解題的過程。對于難度大的數學題,學生也可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達到加大小學數學題難度的目的。相反,如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面對難度稍微大一點的小學數學題,就會輕言放棄,沒有勇于挑戰難題的決心。這樣一來,無論題目的難度多大,對于積極性不高的學生而言,都是在做無用之功。因此,想要加大小學數學題的難度,讓小學生深度學習數學,就需要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旨在突出數學這門學科的本質,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深度學習需要教師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實際需求,將教學拓展擺在首要位置,推動學生進行自主性思考與探索,引領學生向著更深層次的維度邁進,這才是深度學習的根本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