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紹朋, 劉 輯, 徐永服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林業局, 貴州 畢節 551700)
隨著林業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畢節市七星關區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培育和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森林覆蓋率達95%,木材蓄積量逐年增長。國有林場為維護七星關區生態安全、提升環境質量和人民生態福祉、促進綠色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當地生態修復的中堅力量和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堡壘。由于國有林場林木集中、物種豐富,火災風險較大,因此,做好森林防火是國有林場管理的重要工作。以畢節市七星關區拱攏坪國有林場(以下簡稱“林場”)為例,分析其開展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提升國有林場森林防火工作能力,進一步鞏固畢節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發揮國有林場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作用[1]提供參考。
林場始建于1962年5月,林權面積3 550.46 hm2,由拱攏坪林區、烏箐林區、茅坪林區組成,轄拱攏坪、三岔路、朱昌、茅坪4個管護站。建場最初是為了滿足貴州西北鐵路、煤礦建設所需枕木、坑木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營造林任務,為林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生態資源。2009年1月,林場轉為生態公益型林場,納入縣級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管理,現為七星關區林業局下屬副科級事業單位,在職職工51人,退休人員122人。內設辦公室、資源管理站、森林防火辦公室、營林站、烏箐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拱攏坪景區管理所辦公室、拱攏坪管護站、三岔路管護站、朱昌管護站、茅坪管護站10個機構。
林場跨七星關區和金海湖新區,七星關區域內分布在楊家灣鎮、撒拉溪鎮、放珠鎮、野角鄉等鄉鎮;金海湖區域內分布在岔河鎮、朱昌鎮(圖1)。林區范圍廣、較為分散、防火戰線長,雖設置有4個管護站,但因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大部分人員派駐鄉鎮參加脫貧攻堅工作。每個管護站僅留1~2名正式職工,留守職工年齡均在50周歲以上,年紀偏大。國有林區一般地勢偏遠、自然條件惡劣,山高林密,職工巡山護林常常體力不支。部分林區長年未經清理,林下雜草灌木、枯枝落葉堆積較厚;部分林區因歷史原因有附近村民墳山,增大了森林防火工作難度。
七星關區位于我國西南山區,森林覆蓋率高,因地理原因冬春季節雨水少,氣候干燥,枯枝落葉易燃,森林火險等級較高。冬春季節恰是春耕集中期,雖經過多年的宣傳教育,但林區周邊仍有部分群眾抱有僥幸心理,為省時省力搶抓陰雨天氣燒田埂、地埂、燒秸稈;每年清明時節,大部分群眾形成了文明祭祀習慣,自覺主動進行文明祭祀,但仍有極少部分人思想意識僵化,因循守舊、墨守陳規,躲避巡護人員,通過小路進入林區燒香、燒紙,產生森林火災隱患。
截止2020年5月,全場共有專職撲火隊員20名,風力滅火機22臺、油鋸4臺、對講機30部、森林防火指揮車1輛、防火物資運輸車1輛、罐式消防水車1輛等。林場撲救火主要依賴風力滅火機和2號工具(滅火拖把),效率低,只能撲救地表火,無法撲救樹冠火。2019年雖然市局配備了1臺消防水車,但運力和水槍射程有限,受林區地形條件限制,只能一時應急。烏箐林區山高林密,林場場部距離烏箐林區最近路程90 km,如發生森林火災,因交通運輸工具老舊、裝備老化等,不能短時間集結足夠人員及時撲救,將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后果。
每年防火期來臨前,林場在林區周邊村寨招聘1支20人的季節性專職撲火隊伍,近年來雖然該隊伍具有一定的森林火災撲救經驗,但仍缺乏系統、規范化、專業化的培訓。每年春節、清明是森林火災高發時段,該隊伍不僅要承擔林場防火應急工作,還需隨時準備聽從調度,協助林區周邊鄉鎮應對火情。林區樹冠火發生數量不多,但其燃燒溫度高、火強度大、蔓延速度快,對森林破壞性極大[2],由于缺乏經常性的理論培訓和常態化、實戰化的撲救演練,該隊伍難以應對破壞力極強的樹冠火。
林場三大林區分布在不同鄉鎮,僅有2座瞭望塔,瞭望塔覆蓋率僅66%,監測能力較低,無法及時發現火情。同時,瞭望塔均為10年前修建,受樹木生長影響,僅有的2座瞭望塔均存在80%以上的視野盲區,如出現火情,在正常瞭望過程中無法有效判斷火情位置、火災類型及火勢大小,會給撲救指揮人員造成誤判,影響火災撲救工作,威脅森林資源安全[3]。
健全的組織機構,合理的防火方案,科學的應急預案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關鍵。應與周邊有關村寨協商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護林聯防協作機制[3],配備必要的人員和防火物資,并使之盡快落實。
嚴格管控野外火源工作要常態化,避免出現防火期嚴管,非防火期不管現象。切實落實政府防火令規定,加強重點人群巡查監管的同時,通過微信、手機短信、廣播、流動宣傳車、森林防火進校園、進入林區等方式,多渠道、常態化開展森林防火宣傳,強化引起山火案例的警示教育,有針對性的對群眾加強宣傳教育,切實提高森林防火宣傳效果。
林場現有的物資運輸車嚴重老化,裝備更新不足,已不適應新形勢下林區防火需要;部分林區管護站開展防火工作只能徒步或開私家車,嚴重影響工作積極性。此外,林場瞭望塔已基本失去監測功能。對此,應持續對林區基礎設施加大投入,加強防火裝備和物資配備,同時對瞭望塔進行提質改造或新建,并嚴格劃分每個瞭望塔的瞭望區域,提升瞭望效果。
每年在非防火期開展每月不少于2次、防火期每月不少于1次的培訓,針對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年齡階段的林管員、撲火隊員制定通俗易懂的培訓內容,不斷提升其思想認識、責任意識,以及救災能力和自救本領。
加大對林管員的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將考核結果納入林管員年終工作目標管理體系,對管護范圍內年度未出現森林火情的林管員給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對于工作失職的按林管員管理規定嚴肅處理。對管護范圍內重點區域(近5年內連續出現火情2次以上區域)、重點人員(因涉林違法受處罰人員)進行重點監控,尤其是防火高峰期。
防范勝于救災,通過加強火源管控,健全林區基礎設施,加強人員管理培訓和重點人員管控,能夠有效預防和遏制森林火災發生,有利于保障國有林場生態安全和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和林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