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視koc的時代里。只要用心把內容做好。就會贏得有眼光的消費者,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經營好這部分消費者,讓他們的觀點變得重要,讓他們成為koc。
什么是KOC?百度解釋:KOC,全稱為KeyOpinion Consumer,即關鍵意見消費者,對應KOL(Key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KOC一般指能影響自己的朋友、粉絲,產生消費行為的消費者。相較KOL,KOC的粉絲數量偏少,但優勢是更垂直。關鍵意見消費者對于影視節目來說,就是活躍的觀眾,是那些愿意分享自己觀點的觀眾。
對于傳統的電視理論來說,以前就有所謂“后院籬笆”的說法,其實就是KOC。如果一部電視劇,能夠讓主婦們在晾衣服時,和鄰居們一起討論,這部電視劇就肯定成功了。我們在過去的傳統媒體經營中,也非常重視讀者來信或者觀眾來電。這些愿意給你寫信、打電話的觀眾,就是今天的KOC。他們確實對媒體的幫助很大,他們義務地幫助媒體成長,也熱情地幫助媒體宣傳。反倒是到了社交媒體時代,我們的一些傳統媒體對KOC缺乏重視,搞類似Content Farm內容農場的東西,只關心收視率,只關心觀眾算法,把內容做得粗制濫造。
事實上KOC是媒體創作內容的真正對象,抓住KOC就等于抓住了時代的潮流,或者說社會的主流。現在太多所謂算法研究。抓住的是所謂沉默的大多數,但這些沉默的大多數需要的內容,只是科技完善前的關鍵詞,或者某些不良的人性傾向,甚至不乏社會主流所不容的內容。連谷歌也公開反對內容農場、內容工廠,并且改進算法以抵制粗制濫造。
新媒體端經常提倡所謂的UGC,也就是用戶生成,似乎人人皆是生活的導演,人人皆是生活的記錄者。其實這么多年下來,我們會發現社交媒體的熱點一直在變,熱門的社交應用一直在更換。這就是因為并非人人都愿意貢獻內容,并非人人都是生活的導演,并非人人都具備那個能力,也并非人人都能夠去影響更多的人。真正的草根網紅,并非普通消費者,而是KOC。他們來自底層,但是他們能夠影響更多的底層人。所以UGC的來源其實大部分是KOC,就像李子柒一樣,她不是千萬人里的同質消費者,而是千萬人里的KOL。
對于傳統媒體,或者過氣的所謂新媒體,如視頻網站來說,真正的重視觀眾、重視消費者,就是要找到KOC,是他們在影響內容生產的走向和流行趨勢。對于當前大火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有數據證明觀眾平均年齡27歲。這個年齡是大了點兒,但沒大到觀眾統計畫像中的最大群體——35歲及以上。這就說明此節目找到的不是人口中的大多數,而是找到人口大多數中的真正意見引導者——KOC。
現在的影視網站或類似今日頭條的媒體,都在鼓勵作者注意標題的撰寫,因為這是算法搜索的關鍵。這種做法正是內容農場興起的原因。
而在重視KOC的時代里,你可以不必去做標題黨,只要用心把內容做好,就會贏得有眼光的消費者,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經營好這部分消費者,讓他們的觀點變得重要,讓他們成為KOL。當他們的意愿能被其他消費者認可,商家自然會轉向KOC的營銷。珍視KOC,我們也才會更加愛護自己的“羽毛”,珍惜自己的創作。
幾年前,聽韓國MBC電視臺研發總監介紹韓流出海情況時,就提到了KOC的作用。韓國影視作品在海外比較火爆的原因之一,是有遍布世界各地的“義務”工作的字幕組。這些翻譯人員不收取任何費用,做這項工作的原因就是喜歡。添加了各國語言字幕的韓國作品,在網絡上大范圍傳播,也推動了韓國影視作品在全球范圍的銷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義務”翻譯員也屬于KOC——通過主動翻譯,向更多人“安利”自己喜歡的作品,從而影響他人產生購買行為。由此可見,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做好內容抓住KOC,都是傳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