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開展寓言教學的方法,提出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在品悟中悅納、在講述中積累、在運用中提高的教學建議,從而發揮教材文本的最大價值。
【關鍵詞】寓言 特點 文本 價值 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5-0092-02
寓言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文本體裁。寓言常常運用類比的手法,將一個深刻的大道理蘊藏在簡單的小故事中。對于小學生而言,感知、理解寓言故事并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洞察其中所蘊藏的哲理則有較大的障礙。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引領學生,那么對于豐富學生知識、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都是重大損失。筆者擬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寓言單元為例,談談如何基于文體體裁巧妙而高效地落實語文要素。
一、在閱讀中理解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其中的《守株待兔》是一個耳熟能詳的經典寓言,里面的情節學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是文言形式,很多學生還不能夠很快適應。為了打破學生對文言認知的思維壁壘,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反復朗讀,以強化對文言內容的理解、對文言形式的吸收。
由于文言形式與教材中的白話文本、常態表達習慣都不一樣,教師還應通過多樣化的表達形式,如教師范讀之后學生跟讀,理解語言之后的自主朗讀,小組成員之間的串聯朗讀,包括為了夯實積累進行的背誦性朗讀,等等。通過多重朗讀不斷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準確而流利地將文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這個單元中其他幾篇文章,故事內容也相對簡單,學生初步朗讀基本沒有太多的障礙,理解內容也并不算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本自身的特點入手,比如緊扣描寫陶罐和鐵罐的語句,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方式走進文本;教學《美麗的鹿角》時,可以通過關注鹿的前后心理變化來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最后一篇略讀課文《池子和河流》一改寓言故事性的特點,采用了詩歌的形式,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分開的詩行中嘗試進行分工合作,以理解文本。
二、在品悟中悅納
在學生順利理解了文本內容之后,教師還需要引領學生從文本故事中跳出來,對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進行體悟和提煉。這就意味著寓言閱讀決不能止步于文本的表層,而需要緊扣文本內在的表達重點以及這些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價值,積極探尋文本語言背后所蘊藏的中心,設置與寓言故事內容相吻合,又能貼近學生認知能力的核心問題,從而為學生積極建構文本內在的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對于《守株待兔》一文的最后一句“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兔子沒有復得,怎么就會“為宋國笑”呢?宋國人究竟會笑話他什么呢?以幫助學生了解農夫言行背后所滲透出來的僥幸心理,真正懂得要想有所收獲必須要靠自己的勞動,靠僥幸心理是難以取得成功的。再如《南轅北轍》這個故事,教師也可以結合故事內容設置這樣的核心問題:故事中的坐車人究竟犯下了什么錯誤?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錯誤與這個故事中的錯誤是一個道理?第一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審視故事中人物的故事,總結故事中人物的錯誤,初步提煉其中所蘊藏的人生哲理;第二個問題,則將學生的思維從文本情境轉移到自己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旨在幫助學生做好相應的準備,與自己的生活實踐進行勾連,認識到當行動與目的相悖,永遠都無法達成自己的目標。
借助核心主問題所提煉出來的道理,在不違背寓意的基礎上,教師要盡可能給學生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故事中獲取豐富而真實的思維認知,更好地發展語文素養。
三、在講述中積累
教學任何敘事性文本都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解的層面上,而需要在理解之后,充分遵循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的理念,彰顯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組織學生復述,讓學生在理解中內化,在內化中悅納,在悅納下復述,最終達成積累、表達和訓練思維的多重目標。為此,教師需要在學生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不斷夯實學生的認知,以故事講述作為教學抓手,更好地推動學生感知和理解文本,從而整體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教學《美麗的鹿角》時,筆者運用文字提示的方式,先讓學生畫下課文中著力描寫“角”和“腿”特點的詞語,在理解之后將這些詞語作為學生講述故事的線索和抓手,達成理解和復述的雙重效果;教學《守株待兔》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整個故事繪制成為一套簡易的連環畫,借助直觀而形象的圖片,將故事的來龍去脈串聯起來,最后鼓勵學生將故事講清楚、講生動、講形象;教學《北風和太陽》時,可以讓學生嘗試提煉主干,先概括文本的故事梗概,然后借助于“何人何時在何地做何事”的格式,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文本深處,引領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緊扣時間、地點和事件的變化來感知故事發展,從而順利完成故事復述。
這種復述必須要基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這樣才能夠推動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感知文本語言,最終發展表達能力。
四、在運用中提升
教材中的課文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范例資源,寓言類文本所起的作用不僅僅是提煉和概括,也有復述與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其文本內容、語言形式等都蘊藏著更為豐富的語用訓練資源。因此,教師要走出提煉概括、理解復述的常規化套路,能夠從具體的文本中挖掘更為豐富的訓練資源,并充分整合運用這些資源,對文本的內容進行表達與創造。這些既是對文本語言的內化和模仿,同時也是提升學生遷移運用能力的途徑,使學生能夠表達語言中蘊含的哲理。
比如,《陶罐和鐵罐》一文中,人物角色之間的對話非常豐富,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通過這些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而且還要在學生揣摩人物角色的過程中拓展補充省略號的內容,讓學生感知人物不同角色下的不同心理、不同特點。又如,教學《美麗的鹿角》時,筆者以文本中人物角色的對話為基礎,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嘗試對文本的內容進行補充與拓展,感受鹿的心理變化。如故事中獅子被鹿遠遠地甩在了身后,已經不想再追時,筆者相機補充:獅子此時的心理究竟是怎樣的?當鹿角被掛在樹上時,原本完全放棄的獅子感覺到時機又來了,此時的小鹿又是怎么想的呢?當獅子鼓起信心,奮勇直追時,小鹿為什么想想都會冒出許多冷汗呢?……對于課文中的這一連串的心理呈現,作者并沒有直接表達,但結合故事發展以及人物在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細節,學生不難揣摩出動物內心的想法。這種補充式的想象能夠幫助學生轉換角色,并促進學生加深認識,更好地提升認知能力。
寓言是一種智慧的象征,教師要對教材中的寓言類文本形成自己的解讀和思考,通過巧妙地整合和運用文本表達的材料,更好地凸顯文本內在的核心價值,讓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形成深入的理解。
作者簡介:盧春(1976— ),廣西玉林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