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華 弓雪 陳元鑫
摘 要:國學經典是中國古人數千年發展中遺留下的文化寶藏,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集合,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深化與補充。要把國學經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中,就要將國學經典中的價值觀念、思想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目標進行對接,找到二者的內在聯系。二者的內在聯系主要表現在內在契合點上,即內容上具有交融性、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地位上具有支撐性、地位上具有支撐性。
關鍵詞:國學經典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在聯系
一、內容具有交融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部分教材體現了與國學經典內容的內在契合。比如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18版新教材部分章節涉及了國學經典的思想精神。
例如,第一章內容是“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這與《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內涵一致,與北宋理學家張載《橫渠語錄》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蘊含的對社會和國家的擔當相一致。青年應有理想與志氣,心懷天下,堅定報國的理想信念。
第二章內容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與七言律詩《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片愛國丹心相一致,與大思想家顧炎武所著的學術札記《日知錄》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內涵相通,與北宋文言文《岳陽樓記》中提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相一致,都深刻表達了對國家的一片赤誠,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有限人生發揮出無限的能量。
第三章的內容是“科學對待人生環境”,這與《孟子·離婁下》中的“仁者,愛人也”和《論語·衛靈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相一致,還與道家的思想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道德經》中的“去甚,去奢,去泰”“致虛極,守靜篤”要求相符,同時還跟墨家觀點“兼愛,非攻”和《墨子》中的“尚賢,尚同”的觀點一致。在面對人際關系、面對人生甚至是價值選擇時,應秉持正確態度,科學研判、嚴謹客觀、理智溫和。
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內容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高尚品格”,這些內容與《論語》中記載的“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禮,與其奢也,寧儉”“己予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仁以處人,有序和諧”“從心所欲不逾矩”等中華美德和修身之道相一致。新時代青年應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將中華美德與中國精神融入一生,不斷涵養優良的道德情操與文化品格。
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內容是“學習憲法法律,建設法治體系”“樹立法治理念,尊重法律”,這與法家核心思想“緣法而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一致,與《韓非子》中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執法公正的要求相同。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新時代青年應當夯實法律基礎,修煉法制思維,懂法守法尊法,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添磚加瓦。
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就包含著國學經典的思想精神,其教學目標也與國學經典所倡導的精神內涵相一致,二者在內容上是相融的。
二、目標具有一致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現實人發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即實現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基本內涵十分全面,包括人的體力、智力的充分發展,人的才能的多方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等,集中表現為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認為,人應當是一個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的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作為我國教育方針的理論基石,自然是貫徹于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標作出最全面、最系統、最科學的闡述,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學經典教育的主要目標也是塑造君子型人格,樹立成圣成賢的道德理想,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意識,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提升人們理解人與人、自然和社會關系的能力,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增強道德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1]。國學經典中蘊含著眾多的哲學思想和處世之道,為學生們提供了個人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全方位的正確示范與行為準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著每一位大學生,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而高校的育人任務則是要塑造健全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讓學生自覺沿著正確的價值取向發展成才;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和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由此可見,二者在教育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
三、地位具有支撐性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繼承弘揚國學經典的重要平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同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揚國學經典,將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也是高校的責任。若想要實現此任務,可以運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個重要渠道,在不同課程中向學生潛移默化滲透國學經典的思想精神,實現潤物無聲播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
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撐,國學經典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具有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總體看來,國學經典教育支撐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際上涉獵到了一些國學經典的內容。比如儒家思想學說中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體現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信念理想教育和人格養成教育之中。而儒家的“忠、孝、勇、恭、廉”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里的愛國情懷教育中體現,目的是讓大學生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熱愛黨和國家。《道德經》中的萬物起源圖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揭示了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提出了矛盾對立轉化的思想,這些辯證思維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均有體現。
國學經典教育支撐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重要組成內容,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又是傳承國學經典的重要陣地。
四、方法具有借鑒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增強文化修養的途徑是重點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將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中國傳統經典教育的教育方法十分豐富,如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知行合一、溫故而知新、慎獨自律、積善成德、見賢思齊、學思并重、立誠致明等。這些思想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才能在學生的心中扎根,而這些傳統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中其實已經有所體現,較為明顯的是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僅是理論課程或書面學習,還包含課外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更多采用的是國學經典之中的集中性教育方式和課程設置,如穿著漢服誦讀經典、演講比賽、辯論賽、寫讀書筆記、討論、專題講座、觀看國學視頻等。雖然這些方法看起來有著現代方式的滲透,但是實際上是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借鑒古代授課和教學的辦法,讓學生接受并內化到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之中。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育方法上借鑒了國學經典教育。
參考文獻:
[1]涂愛榮.大學生國學素養培育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146.
[2]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