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娟
摘 要:幫困扶助是社區矯正的主要任務之一,對于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非常重要。從縱向看,幫困扶助的內容依照其重要性和迫切程度可以分為基礎型、完善自我型、進階型三個梯度,是社區矯正對象真正回歸社會、健康發展的梯度。從橫向看,社區矯正幫扶的內容涵蓋臨時救助、基本權利保障與維護、修復社會聯結、技能培訓和就業幫扶、創業扶持等五個維度。
關鍵詞:社區矯正;幫扶;內容
一、基礎型幫扶
基礎型幫扶是指為了解決社區矯正對象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問題而提供的幫困扶助措施,使社區矯正對象享有作為人的最基本權利和尊嚴。這類幫扶的內容主要包括幫助社區矯正對象有食物、有住處、身體基本健康、基本人權免遭損害。這是社區矯正幫扶中的第一梯度,也是最基本的幫扶。主要包含臨時救助和基本權利保障與維護兩方面內容。
(一)臨時救助
臨時救助主要是緊急情況下或過度階段的金錢、實物救助以及食宿救助。對于突遭變故和假釋但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生活來源的社區矯正對象,社區矯正執行機構應上報社區矯正機構,發給其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救助金或者實物,提供過渡性居所,仍不能解決困難的,應當提供轉介服務,協助申請慈善救濟、發動募捐等。
救助金的來源應當有兩處,一處是司法行政機關為社區矯正撥付的專項經費中,應保留必要的金額作為社區矯正對象的緊急救助或過渡性救助資金。另一處是社會捐助的資金中,可以分配一部分為社區矯正中的幫扶專項資金,專門用來臨時救助。救助時限不宜過長,救助金額不宜過大,各社區矯正機構可以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為標準,制定適合本地區的臨時救助期限及金額。
(二)基本權利的保障與維護
社區矯正對象是犯罪人,在經過了偵查、審判等一系列刑事訴訟活動后,會被貼上負面標簽,遭到其他社會成員的排斥,因而淪落為弱勢群體,合法權益易遭侵害,所以,對社區矯正對象合法權益的救助與維護也是基礎型幫扶不可或缺的內容。這類權益主要包括:人格尊嚴權、勞動就業權、社會救助權和獲得法律幫助權。
人格尊嚴權是每個公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權。現代刑罰是人道的刑罰,社區矯正對象擁有生而為人的價值與尊嚴,應該享有基本的社會地位和尊重,不受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勞動就業權是指社區矯正對象享有與其他公民同樣的勞動、休息和獲得報酬的權利,要注意的是,勞動權與部分社區矯正對象必須參加的社區服務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社區服務是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懲罰和改造,所以沒有報酬,但勞動就業權不僅包含就業的權利,還包括參加勞動獲得報酬的權利。
社會救助權包括基本生活保障權和醫療救助權。對于符合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社區矯正對象,應確保其申請的權利,民政部門不能為難。對于患有重大疾病的,社區矯正機構應主動幫助其申請救助;對于醫療保險外個人自付仍有困難的,按照當地民政部門的規定申請相應形式的救助。
二、完善自我型幫扶
完善自我型幫扶主要是指為使社區矯正對象恢復完整的自我、回歸普通人、過正常社會生活的幫扶。社區矯正對象在實施犯罪行為并經過審判之后,完整的公民形象已然被破壞,失去融入社會生活的技能,要想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就要幫助其建立完整的自我。這是幫困扶助的第二梯度,不如基礎型幫扶那么迫切,但對最終促進社區矯正對象順利回歸社會不可或缺。主要包含修復社會聯結、技能培訓和就業幫扶兩方面內容。
(一)修復社會聯結
雖然犯罪行為與犯罪個體的犯罪意識和行為惡習高度相關,但犯罪意識和行為惡習背后還有許多更深刻的原因。其中,與社會聯結的偏離、失衡、中斷,是他們的社會功能喪失或缺損的根本所在[1]。
在社區矯正的執行過程中,工作人員通過對服刑人員的調查和與服刑人員的溝通,主動尋找在其親屬關系和社會交往關系中的有利因素。一方面,要注意對其成長起到正面作用的家庭成員。家庭成員與社區矯正對象是最親近的關系,在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上強于其他任何個體,能夠提供經濟支持、精神支持,是最重要的支持關系和力量。因此,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要幫助社區矯正對象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給家庭帶來的傷害,鼓勵其認識到自己與家庭的聯結,主動解決與家庭成員之間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要重視具有正面影響的同伴關系。同事、朋友或鄰居的支持并非想當然就能獲得的,因而社區矯正對象會更為珍惜這種支持,從而獲得好的矯正效果。并且,來自朋友、同事、鄰居的支持本身就是服刑人員重建社會關系的過程。
(二)技能培訓和就業幫扶
犯罪學研究發現,失業者不僅會使自己和家庭的經濟狀況產生危機,而且要為朝不保夕的生活而焦慮,當失業者承擔不了這些壓力時,就會傾向于選擇違反社會規則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改善生存環境,克服焦慮,重拾生活的信心,是預防社區矯正對象重新犯罪的重要措施。
1.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我國各地區均設立了職業技能學校,社區矯正機構可擇優選擇,通過簽訂民事合同、支付服務費的形式,讓職業技能學校定期到社區矯正機構開展各項職業技能培訓,也可以在職業技能學校舉辦集中授課的短期專門培訓班,培訓期滿合格的,發給職業技能執業證書。
2.開展就業指導
市場行情與人才供給信息不對稱現象較為常見,社區矯正機構可聯絡人才市場,將最新的就業行情帶給社區矯正對象,幫助其有針對性地學習職業技能。由于社區矯正對象通常就業層次為初級,經過簡單的短期培訓就能掌握相關技能的職業類型應被優先考慮。
3.拓展就業基地
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為社區矯正對象建立就業基地8 155個[2],相較于龐大的社區矯正對象數量,還需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第一,社區矯正機構可與工商稅務機關協調為招聘社區矯正對象的企業減免一定稅費,給予一定優惠政策。第二,組織專場招聘會,邀請企業到社區矯正中心招聘[3]。第三,動員社區矯正對象原單位參與社區矯正,接受社區矯正對象回歸。
三、進階型幫扶
進階型幫扶是指對有能力、有上進心的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幫助,在達到矯正標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使其有更好的未來和前途。這是社區矯正幫困扶助的最高梯度,目標不再局限于使其順利回歸社會,而是使其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價值,再反過來服務社會。
在社區矯正對象中,有很大一部分原來有穩定的工作或職業,只是因為缺乏法制觀念、一時沖動或者未盡注意義務釀成犯罪,經過審判以及民事賠償之后,期原來的事業、工作可能被徹底毀掉,但其自身仍然擁有充足的職業經驗或豐富的工作經歷可以利用,只要有資金支持,就可以發揮優勢,自己創業。對于有技術而缺乏資金的人,社區矯正機構可以動員其親友給予一定支持,必要時可協助其小額貸款;對于思想開放、有市場經驗但缺乏技術支持的人,可以聯合基層政府相關部門,將有技術經驗的從業者介紹給他,為其提供學習的機會;對于有想法但沒技術、沒門路的人,可以推薦其參加人社部門組織的創業培訓班,或者司法所舉辦的創業培訓班[4]。例如,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司法所聯合成人學校為社區矯正對象開展淘寶店創業技能培訓,還有廣西西鄉塘區等很多地方的司法行政機構將創業培訓與就業培訓融合在一起,邀請職業經理人等專業人士開展培訓和創業指導。
創業扶持對社區矯正能夠產生的正面影響有以下幾點。第一,形成榜樣效應。創業的社區矯正對象可以成為其他共同執行社區矯正的對象的積極示范,司法所還可以將其作為典型進行宣傳,使社區矯正對象不僅從理論上,更能從現實中感受到社區矯正的積極力量,促進提高社區矯正的效果。第二,促進社區矯正對象就業。創業者自己也是社區矯正對象,不會對其他社區矯正對象產生歧視,所以在成功創業后,較易吸納更多社區矯正對象就業,擴大就業面。第三,經過社區矯正執行機構創業扶持而成功的企業、個體工商戶更易有感恩心理,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例如:江蘇省泰州市通過社區矯正對象創業吸納上千名農村勞動力就業;興化市某社區矯正對象創業成功后不僅為社區矯正對象提供就業崗位,還資助貧困學生上學,向敬老院捐款捐物[5]。
參考文獻:
[1]張昱,費梅蘋.社區矯正制度的社會學視野[J].廣東社會科學,2005(2):93-98.
[2]司法部社區矯正管理局.全國社區矯正發展情況與數據統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314.
[3]張凱,徐偉.困境與出路:我國社區服刑人員幫困扶助工作實證研究[J].理論導刊,2017(10):105-112.
[4]張紹彥.社區矯正的基礎、目標和發展方向[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5(6):174-180.
[5]孟維新,王新.泰州市30余名矯正對象成功創業[J].人民調解,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