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姿琪
摘 要:加強社區治理創新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之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在這一背景下,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的充分應用,實現社區治理模式從管理到多元主體參與、協同治理的轉型。
關鍵詞:“互聯網+”;社區治理;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進步,相應的社會治理模式也在發生著轉變。作為社會最小有機體的社區是優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的不可忽視的部分。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提高,傳統的社區治理模式難以滿足人民要求。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提出,為社區治理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一、研究現狀
目前,“互聯網+”在社區治理方面已有不少探討,如“互聯網+”對治理模式的影響,智慧社區的建設,以“互聯網+”為依托建設治理平臺等。王兵和楊淑清認為互聯網時代是當今中國發展的趨勢,應將互聯網技術與治理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平臺,提高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增加參加治理的途徑,簡化工作流程,加速信息交流,實現治理模式的轉變。歐偉強以上海普陀區平江社區為例,具體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社區治理創新的方式和途徑,指出依托互聯網優勢打造治理平臺可以更好地解決社區治理中的問題。宋煜歸納分析了智慧社區的發展環境、關鍵性問題等,提出社會服務是智慧社區發展的基石,堅持“讓智慧融入治理,讓治理體現智慧”的發展觀。趙金先、陳濤和蔣克潔對目前城市社區治理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居民參與度不高、信息不對稱、居委會行政化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協同治理模式,充分發揮社區自治組織的力量。
二、社區治理與“互聯網+”
(一)社區治理
社區治理可以被定義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增強社區凝聚力,增進社區成員社會福利,推進社區發展進步的過程。
治理主體是多元化的。為實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進居民福祉,實現社區公平正義,增強社區凝聚力等社區治理的目標,社區治理由政府主導向多元化主體共同參與、協同治理轉型。同時對參與途徑、參與程度及治理過程的透明性、公正性等都提出了要求。社區治理不僅要求完成目標,更重視治理過程,關注如何解決問題。同時,社區治理又區別于政府行政管理,權力運行方式并非單一、自上而下的,更多是通過協商合作、協同互助等來實現治理的目的。這些特質決定了社區治理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決定了更好的實現社區治理需要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整合社區內外資源。
目前社區治理面臨的問題,一方面是居民參與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居民參與意識有待提升和社區現有參與途徑少、便捷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是信息的不對稱,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相比,社區自治組織和居民難以獲得同等信息,并在信息獲取時間上有所延遲。同時,居民對事件的反饋也較難第一時間被社區獲得并給出回應。信息獲取的不對等和溝通反饋的及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決策的制定和社區多元主體協商治理的實現。
(二)互聯網
“互聯網+”的基本架構由“云”“網”“端”三部分構成。其中,“云”指云計算及基礎設施與資源,是數據儲存和處理的平臺。“網”指局域網、移動互聯網等,改變了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聯系方式。“端”可分為軟件終端和硬件終端。軟件終端指APP、網頁等,硬件終端指計算機、手機、智慧終端等。“云”“網”“端”三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整體。從三者的發展來看,網絡技術的發展推動計算機、手機等終端的更新迭代,云的出現及云計算的發展又推動網絡的提升和智能化。這三者作為“互聯網”的基本結構,在“互聯網+”這一背景下同樣適用。
(三)“互聯網+”社區治理
互聯網技術較強的可移植性為其與社區治理的結合提供了可能,為社區治理新模式指出了一定的方向。結合社區治理來看,“云”對應社區治理需要和涉及的各種數據。通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相關技術,互聯網平臺對可程式化的日常事務進行自動處理,同時,對需要人工處理的事務進行初步的分類,轉給相關機構進行解決,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在現有行政服務中心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通過辦公自動化和網上審批等途徑此部分設想已得到初步實現。“網”解決社區治理中的各種信息傳遞、信息交互等問題,縮短信息傳遞速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增強信息的時效性。“端”作為“云”和“網”的載體,在社區治理中既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職能部門履行責任的工具,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多元治理主體溝通的重要載體。
三、“互聯網+”時代社區治理模式
(一)轉變治理思路,創新治理方式
社區治理的本質是對社區居民的服務。要建設服務型社區,就必須樹立服務理念,從需求出發解決實際問題。“互聯網+”提高了社區及時了解群眾需求并作出調整的可能。利用互聯網平臺,社區可實現信息發布、獲取、處理和應用的便捷化、智能化和互動化。針對居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結合社區工作內容及現有條件、發展方向等綜合考量,從而建立精細化的社區服務,做到資源整合,提升治理效益。
(二)構建互聯網平臺
對于社區來說,耗費大量資源搭建互聯網平臺是不現實也不必要的,可基于現有資源,進一步細化。社區治理互聯網平臺多借助微信平臺進行,黨群服務中心和社區自治組織可借助公眾號這一平臺進行信息即時發布。同時可通過微信小程序這一開發及維護成本較低的途徑進一步搭建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另外,黨群服務中心可參與政府統一建設的互聯網治理平臺,如現有的大數據中心等,從數據層面更好地反饋社區存在問題。
(三)“互聯網+”社區治理的優勢
1.簡化工作流程
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空壁壘,呈現去割裂化、資源整合化的態勢。在這一背景下,社區治理逐步打破時空的限制,向去邊界化、資源聚合發展。相關部門可充分利用互聯網來簡化自身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行政審批為例,社區作為上級審批窗口的延伸,在數據互通的基礎上,開放一站式辦理窗口,設立自助辦理機器,同時開放網上辦理業務,簡化工作流程,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2.激發群眾活力
與傳統社區治理模式相比,“互聯網+”社區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區活動的推廣效率,降低群眾參與的難度。同時,群眾的意見也可得到更迅速的反饋,如通過相關政務網站問答專區及公眾號留言互動區,群眾意見可較快曝光并得到回應。
“互聯網+”社區治理模式使得群眾參與社區活動完整過程成為現實。無論是前期的宣傳策劃,中期的具體組織,還是后期的相關反饋,群眾均可通過互聯網平臺便捷參與,從而有效提升群眾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感,激發群眾活力。
(三)加強社會監督
互聯網開放化的特質為社會監督的落實與發展開辟了新的渠道。政務公開平臺為群眾提供了信息獲取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留言平臺的啟用為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提供了便捷途徑。政務微博、公眾號的使用進一步擴充了社會監督的渠道,降低參與門檻。信息獲取方面的暢通和意見反饋的便捷均得到提升和保障,可進一步激發并保持群眾參與治理的熱情,從而加強社會監督,促進社區治理共享共建共治局面的達成。
四、“互聯網+”社區治理發展方向
互聯網治理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政府如何應用互聯網進行社會治理,多方主體如何借助互聯網進一步參與社會治理,都是急需探討的問題。對于社區治理而言,首先基層自治組織要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從群眾的需求出發做好服務;居民群眾要樹立參與的理念,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積極參與相關治理工作。其次,社區可借助互聯網突破傳統治理模式,充分了解群眾需求,提高治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國“互聯網+”社區治理還處于初級階段,社區應根據自身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建設符合自身需求的互聯網+平臺。同時,在對互聯網相關技術的應用中,應注意數據的保密工作,避免侵犯隱私權,提升平臺公信力,搭建好協商治理的平臺。
隨著相關軟硬件技術的發展和完善,“互聯網+”相關技術與社區治理的結合將日臻緊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社區,為居民群眾實現美好生活這一愿景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喜富,陳肖然.智慧社區——物聯網時代的未來家園[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2]王兵,楊淑清.淺談“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轉型新路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9(1):70.
[3]王玥.“互聯網+”背景下的社區治理實踐與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2):191-192.
[4]歐偉強.“互聯網+”背景下上海推進社區治理創新的探索——以普陀區平江社區“自治家園”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5):140-142.
[5]趙金先,陳濤,蔣克潔.“互聯網+”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初探[J].中國儲運,2017(5):103-105.
[6]王傳寶,滕瀚.互聯網治理挑戰及對策探析[J].社會治理,2018(3):48-55.
[7]黃璜,袁嘉煒.智慧城市的政策分析:過程、信念與政策設計[J].電子政務,2014(1):23-33.
[8]宋煜.社區治理視角下的智慧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電子商務,2015(6):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