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紅 張文中 謝文青
摘 要 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水稻種植戶的收入。因此,種植人員應當按照科學的方式以及合理的流程進行水稻種植,保證水稻出苗率,從而提高水稻產量。基于此,總結分析科學有效的水稻種植技術。
關鍵詞 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種植戶進行水稻種植時,需要根據其特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與一般農作物一樣,水稻的生長也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對于環境、溫度的要求也很高。為此,種植戶在進行水稻種植時,需要掌握相應的種植栽培技術,在整地與播種、秧苗管理、插秧、施肥、除草和灌溉、病蟲害防治以及收獲等方面進行科學管理,以獲得品質較好的水稻。
1 整地與播種
種植戶在進行水稻種植時,應當提高對土地選擇的重視,不僅需要科學合理地選擇耕種土壤,還應對土壤進行系統化管理。在土壤選擇方面,種植戶應選擇土層相對疏松的土壤,因為這種土壤含水性強、透氣性好,能夠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在種植期間,種植戶需要及時翻耕,保證土壤疏松透氣,改善水稻種植環境。
土壤翻整分為粗耕、細耕、蓋平3個階段,不斷對土壤進行翻整可以保證土壤松軟,防止土地過硬,不僅可以保證插秧質量,同時也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對于旱田改水田時,一定要在耙地前洗田一次,并且在插秧前后噴灑解毒劑。
水稻一般可以分為早稻、中稻和晚稻3種。其中,早稻的播種時間為3月末到4月初;中稻的播種時間在4月末到5月初;晚稻的播種時間一般在6月中下旬。在水稻播種過程中,首先要將稻種放入培育田內,經過一段時間后,谷種會長成綠色的秧苗,將秧苗拔下來并攏成小捆,然后在翻整好的稻田里澆水,在水田中插秧。旱育秧應在苗床上施加肥料,而且需要施加有機肥,肥料應腐熟過篩后平鋪在苗床上,作為秧苗的底層養分。對于拋秧盤育苗來說,先鋪平苗床,澆足水,使用壯秧劑并配200倍的營養土,混合后放置于拋秧盤上,并在灌溉充分的苗床上進行播種[1]。
2 插秧
種植戶進行插秧時,需要在土壤上撒稻殼灰,確保土壤中蘊含豐富的鉀。鉀肥對于水稻的生長有著促進作用,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另外,種植戶除了在水稻種植時撒稻殼灰外,也可以在土地中添加其他有機成分,為水稻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水稻土壤中各類元素含量,從而提高水稻產量。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現代化技術逐漸普及到農業中,對于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有著促進作用。大多數種植戶都會借助插秧設備進行水稻插秧工作,有效提高了插秧工作的效率,減輕了種植戶的種植負擔。和傳統的種植技術相比,現代種植技術引進多種多樣的現代化設備,能夠幫助種植戶解決大量問題,極大地提高耕種便利度,進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然而,現代化信息技術及設備的應用并不是萬無一失的,在插秧過程中由于設備體積龐大,很可能出現一系列問題。如在水稻的種植過程中,受到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土地的邊角很難利用機器種植,有可能造成土地資源浪費。基于這種情況,種植戶需要手動插秧來彌補機器插秧的缺陷,保證土地被充分利用。另外,種植戶在進行種植過程中,還應當考慮到朝向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保證農作物能夠得到充足的光照,確保水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保證植物健康生長。
3 施肥
水稻自身的分蘗能力較強,促進水稻早分蘗可以確保水稻成穗。因此,在早期施肥過程中,應施足氮肥,增施磷鉀肥,促進水稻早期分蘗,具體的施肥時間在移栽后8天左右。在水稻中耕時應進行二次追肥,具體時間在第一次施肥后10天左右進行。此外,水稻施肥也應根據稻苗情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對于一部分根系活力差、淹水時間長的稻苗,在正常施加鉀肥和磷肥的基礎上,還應對其噴施葉面肥;同時還應根據葉齡,對葉色褪淡明顯的田塊適時施加穗肥,以促進幼穗分化,為提高水稻結實率和增加水稻穗粒數奠定基礎[2-3]。
4 除草和水分管理
4.1 除草
1)封閉除草。通常在帶水耙地之后水稻插秧之前在田間呈現出泥漿狀態的情況下通過噴霧或者甩施的模式進行,每667 m2地施12%的惡草酮220 mL左右,并確保在插秧之前48 h進行封閉除草。2)苗后除草。在插秧前7天,每667 m2地用60 mL的30%的莎稗磷乳油或者110 mL的30%丙草胺乳油除草,通過全田噴霧的方式施用。3)人工拔除雜草。在拔草的過程中,需要配套利用相關的田間管理技術,對于幼苗期的稗草,可對其進行淹水灌溉,使稗草徒長,然后再撤水,稗草的莖葉會倒伏在泥面上并腐敗死亡,這時需要人工及時清除沒有死掉的雜草。4)稻糠除草。通常在移栽緩苗后進行,每667 m2施用200 kg混合稻糠,均勻施撒,稻糠完全黏附在地面上后進行灌溉工作,稻糠在水中會產生強還原反應,以此消耗水中的大量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抑制雜草種子萌發。
4.2 水分管理
應根據水稻不同的生長時期采取不同的水分管理方法。1)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期灌溉應確保淺水層在1.8~3.0 cm,并注意干旱及強日照情況下不能斷水,否則會導致葉片枯死。2)分蘗期灌溉。分蘗期又分為分蘗前期和分蘗后期,水稻分蘗前期在插秧后的15~30 d,應確保土壤含水量在80%以上;分蘗后期為控制水稻對氮素的吸收,應控制土壤水分,并在陰雨天氣進行曬田排水,將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3)幼穗分化期。這一時期是水稻的需水臨界期,應注意保持水分充足,并防止穎花退化,進而影響水稻結實率。4)抽穗開花期。這一階段應在一次飽和灌水后露田3 d,一旦土壤含水量低于65%,則進行下一次飽和灌水與露田,并注意將多余的水分排出。5)結實期。這一階段應4 d灌水一次,以灌跑馬水的方式進行灌溉,并注意保持田面干燥,但又不可過旱,以保葉養根,確保水稻高質高產[4]。
5 病蟲害防治
水稻種植期間應高度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稻瘟病是一種可以對水稻產生較大傷害的病害,可使水稻減產25%。發生稻瘟病后,可利用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者潔苗乳油進行噴施防治。同時,還需要在水稻種植階段對黏蟲、稻螟蟲等蟲害進行防治。通常來講,黏蟲會對水稻產生較大為害。黏蟲是一種遷飛性害蟲,可以使水稻的葉片脫離或缺損。防治黏蟲,可以用敵殺死乳油,每667 m2用量為40 mL,加水后以噴霧的形式噴灑防治。對于稻螟蟲,可以選用螟怕可濕性粉劑兌水噴霧防治,也可以用喹硫磷乳油水溶劑進行噴霧防治。
6 收獲
適時進行水稻收獲可以確保稻谷的產量和品質。水稻的最佳收獲時期是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這一階段稻谷的含水量在23%左右,植株失綠,穗中變黃,籽粒堅硬,符合“九黃十收”的農村諺語。
7 結語
水稻的科學種植需要種植戶接受科學培訓,掌握水稻種植技術,且在種植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肥料。此外,種植戶還應當使用先進的設備完成耕種任務,提高耕種效率,降低自身耕種壓力,保障水稻質量和產量,獲得更高的收益。在種植過程中,種植戶不僅要完成種植任務,還應當對田間進行系統化管理,保證從播種到秧苗管理、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等細節都能得到管理。只有嚴格按照步驟要求完善耕種細節,保證耕種流程正確,才能提高水稻種植效果,獲得更多高質量的農作物。
參考文獻:
[1] 黃曉麗.淺談水稻種植及施肥技術[J].種子科技,2019,37(9):67,69.
[2] 徐飛躍,朱文訊,黃春優.關于水稻種植與施肥技術要點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8(17):90.
[3] 陸永晏.關于水稻種植及施肥技術的探析[J].農業與技術,2017,37(18):146.
[4] 邢連江,邢廣佳.關于水稻種植與施肥技術要點的探討[J].農技服務,2016,33(15):6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