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早期獨特的巫術文化
傳說伏羲“觀物取象”始作八卦;又有說周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易傳》。史書說孔子翻來覆去地讀《周易》,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后來人們用“韋(皮條)編三絕”來形容讀書勤奮。其實這些都是附會之說,不過是為了抬高《易經》的地位,故意編造的神奇說辭。
細究今日存世的《易經》,可以看出其非一人一時之作,它是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的。從時間上看,《易經》成書應是殷商甲骨占卜以后的事。《論語·述而》說:“加我數年(讓我多活幾年),五十以學《易經》,可以無大過也。”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五十知天命”學《易經》,不會被迷惑;二是知天命又學卜術,不會犯大過錯。但對于孔子學《易經》,歷來學界存有質疑。《論語》有的版本就沒有學《易經》的字樣。孔子信天命,但不講怪、力、亂、神。孔子教人讀《詩》《書》《春秋》,可沒見他教過《易經》。《孟子》書里說《詩》《書》,也沒說過《易經》。
《易經》說到底不過是一部卜卦之書,雖然其中有些談天說地和論說儒理的東西,可查看幾千年的歷史,人們更多的是用它來算命卜卦。后世的術士,古時稱為數家,也就是打卦算命的人,他們擅長數術,也就是用星象、五行、占卜等推測人事吉兇。術士用生辰八字等數字推導說事,用《易經》俗成的數術談天說命,充斥了大量迷信,常是騙錢斂財的手段。卜卦要是能算出吉兇禍福來,歷史和人生就可以改寫了。
文史學者劉大杰曾說:在功能與性質上,卜辭與《易經》大略相同,都承擔“問吉兇”的任務。但《易經》有一套完整的形式,結構復雜,在神秘的外衣下,反映出樸素的辯證思想,比卜辭進步多了。
為統治階級服務
溯本求源,文化本來就是多元化的,歷史上許多東西不能用對錯來評說,它們往往是相伴和相向而行的東西。過度的解讀和放大有害無益,對《易經》的解讀也是這樣。
戰國末期,陰陽說和道學盛行,受此影響,儒家對《易經》作了種種新的解釋,他們把數目演示的巫術,變成了數目的哲學,用數目說陰陽萬物,這便是所謂的《易傳》。到漢代時,《易經》被列為儒經之首。究其原因,一是《易經》起始年代較早,以歷史排序居首。另一方面,從政治上說,儒家撰寫的《易傳》講陰陽天地君臣父子這一套,與漢武帝講的道統相契合,《易經》又變成了一部傳道的書。
我們現在看到的《易經》,大多是后人附會的東西,反映了儒家的一些哲學道理。陰陽是古人看世界的方法,一切都用陰陽來劃界和區分。大到天地、日月、晝夜、男女,微至腑臟、氣血,概莫如此。《易經》之術原本應是出自于陰陽之說。后來被玄虛的鬼神之說異化了,成了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筮書。
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里,王權和皇權一直居統治地位,而天命論是他們維護其統治的命根子。他們用天命來包裝自己,又用天命論來嚇唬和欺騙老百姓。陰陽、五行,以至讖緯迷信都被裹挾了進來。統治者用它們規范天時人事、道德行止,還用法律和經典固定下來。算命卜卦至今風行,應該與此有關。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