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境電商在以傳統外貿作為基礎的同時,還是對傳統貿易模式的創新。近10年來,跨境電子商務得到飛速發展,國家對其發展投入也越來越大,其發展態勢已經形成,尤其是“互聯網+”計劃的提出,表明國家引導傳統制造業結合互聯網來發展更為重視,傳統外貿與跨境電商的融合與創新則成為必然。本文主要研究傳統跨境貿易向現代跨境貿易轉型的路徑選擇,有助于傳統外貿行業走出困境,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外貿;跨境電商;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F724.6;F752???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14-0013-03
一、傳統跨境貿易市場的發展狀況
1.外部市場調整帶來傳統外貿企業經營困難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幾大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都呈現放緩趨勢,總體復蘇疲弱的態勢還沒有明顯改觀。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兩年來,美國累計對中國2500億美元的商品征收高額關稅,中國也對此進行反擊,貿易摩擦持續升級并預計將持續很長的時間,雖然中美貿易談判依然在繼續,中國的外貿進出口仍受到劇烈影響。在2020年年初,中國爆發了新冠疫情,并波及到亞洲、歐洲、美洲其他國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稱,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長將遭遇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國家,都遭遇到了持續的發展困境,并在短時間內難以恢復,外需增長仍然面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外部需求萎縮已成常態,大量外貿企業出現經營困難。
2.內在缺陷日益制約傳統外貿企業發展
(1)缺乏自主品牌,創新能力不強。傳統的外貿企業其產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世界的加工工廠,大量外貿企業缺乏核心競爭能力,缺乏核心技術,這導致中國的外貿出口,一直處于供應鏈底端,嚴重依賴外部市場,特別是國外的大分銷商和大品牌商。雖然在中國各類統計數據中越來越多的出現高科技產品,但中國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實上,我國的出口企業對歐美制造業及其核心技術的依賴依然嚴重。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市場競爭更加嚴峻,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打擊不斷升級,貿易企業的獲利能力持續下降,而傳統外貿方式已無法滿足企業面對技術升級,科技進步的發展需要,導致無法培養企業特有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
(2)出口企業融資成本高啟,生產成本持續攀升。金融危機之后,貿易信貸緊張,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更是持續上漲。根據2018年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社會融資成本指數顯示,當前我國社會融資(企業)的平均融資成本為7.60%,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資質問題,融資難度更大,融資成本也更高,大部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甚至高于10%。在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全國停工停產,令企業措手不及,嚴重增加了企業的金融成本。同時受不斷萎縮的國際市場影響,傳統貿易行業發展速度也在逐漸減慢,企業發展過程中同樣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導致生產面的企業出口受到影響,出口企業步履維艱。服務于中小外貿企業的融資方式全面萎縮,以國際保理業務為例,近年來我國銀行保理業務規模連續出現下跌,2018年保理專業委員會全體成員單位保理業務量不足2萬億元人民幣,形勢不容樂觀。而除了融資成本以外,我國傳統人口紅利的比較優勢也正在逐步減弱,人口老齡化加劇,就算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也不例外,外貿企業用工荒,用工難的問題日益嚴重。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高速的經濟發展,各地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各類生產材料,人工成本近年來呈現大幅上漲趨勢,企業負擔越來越重,內憂外困同時困擾著外貿企業的發展。
二、傳統跨境貿易與現代跨境電商的關系
1.跨境電商以傳統外貿作為依托和基礎
跨境電子商務在近年來蓬勃發展,主要依靠的移動網絡的迅猛發展,在網絡從3G向4G過渡后,又將進入5G階段,網絡技術的發展迅速的拉近生產供應商和終端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從而讓買賣雙方更迅速,更便捷的建立聯系并更好地維持關系。但無論如何,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手段,將最終回到交易的基礎,即產品本身上來。產品的優劣,產品的使用仍是最終消費者買單的落腳點。跨境電子商物仍然要以豐富的、高品質的、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作為其最基本的支撐基礎,而傳統的外貿企業在生產產品,以及對產品的持續研發和改進方面,具有著天然優勢,并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發現跨境電商最繁榮的地區,仍主要集中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些傳統的制造業繁榮的地區,這充分說明外貿市場對新興模式的快速反應,對生產和銷售環節的快速組織,應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傳統外貿企業具備的生產優勢為跨境電商提供長遠而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傳統外貿和現代電商不可分割。
2.跨境電商不僅是傳統外貿的互聯網延伸更是結構性創新
跨境電商在以傳統外貿作為基礎的同時,還不斷對傳統貿易模式進行創新。其實傳統外貿很早就有了互聯網發展的萌芽。可以說,自從有了網絡開始,外貿企業就在不斷探索如何與國際客戶進行更方便更快捷的聯系和溝通,初期的互聯網應用以展示商品和郵件交流為主,雖然互聯網技術早就在外貿業務中得以應用,但一直以來并未觸及到外貿業務的核心領域。但最近幾年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特別是移動網絡的飛速發展,讓外貿企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網絡手段也深入到了外貿業務中的方方面面,網絡不再是傳統外貿業務的輔助和補充,而成為外貿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從最早的環球資源網、中國制造網、阿里巴巴國際站等,到后來的亞馬遜、ebay、速賣通、敦煌網等,外貿企業掌握的資源平臺越來越多。這種以電子、信息、通訊為支撐的電子商務正引起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大規模國際流動,改變著各國國際競爭的要素基礎。因此跨境電商不再是傳統外貿與互聯網絡的簡單相加,而是以網絡為基礎,通過買賣雙方的直接溝通,將信息、資源、勞動、物流進行結構重組,在企業了解市場需求,預測市場走勢,提供用戶體驗,完善客戶服務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創新。
3.跨境電商反向推動傳統外貿的實質創新
傳統外貿的特點是通過大規模制造來實現產品的低成本,先生產再銷售,幫助中國確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這種經營模式,也給外貿企業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做外貿B2B沒有自主權,做得再好也只能當外國廠商的手和腳,必須搭建一個通路直接面對海外的零售市場。比如,同質化產品造成企業間的激烈競爭,攤薄企業利潤,大規模生產本身令產品品質難以達到高標準,使得中國制造含金量不高。并且,大規模生產模式嚴重忽略了終端消費者,當市場形式惡化之時,難以快速轉型等。由于網絡的發展,消費者在商品交易中的話語權不斷提高,可以說從某個方面來講,世界經濟已經從以生產商或品牌商為中心過渡到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快速反應時代,消費者行為模式的改變進而倒逼企業改變生產模式,讓企業更注重消費者需求,更專注于生產高品質,創新型的產品,才能獲得更多的市場認同,使企業從嚴酷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不敗之地,并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服務體驗,從而更好地占領市場。
三、傳統跨境貿易與現代跨境貿易的融合與創新
1.整合營銷模式,讓互動式“關系”營銷納入到營銷
傳統的外貿企業通常具有較為豐富的線下營銷資源,擅長通過展會等傳統的營銷方式開展業務。網絡營銷則更加靈活和富有人性特征,強調充分與“人”溝通,重視客戶差異化,通過“關系”的建立來獲得營銷價值,利用社會化媒體帶來的營銷平臺,比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將客戶構建到自己的營銷網絡之中,使之成為自己網絡平臺上的“好友”,運用主動、細分且精準的內容來達到目標,帶來切實的關注和交互,并在日常的關系建設中,在線上進行產品推廣和品牌維護,增強彼此的信任度,進一步強化產品口碑,提高服務響應度,提升客戶的忠誠度。
2.擴大B2B跨境貿易,讓傳統貿易更好地轉接跨境電商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整體交易規模達到7.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B2B模式在跨境電商模式占比中超過80%,多年來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商業模式,而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B2B交易仍將是主流,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跨境電商B2B的商業模式在于構建一個直接的通道,讓零售商和產品供應商直接聯系,通過終端用戶來反作用于生產方和品牌零售方。B2B交易以傳統的制造企業即產品供應商的產業支持為基礎,在獲得傳統外貿制造業的低成本、高效率產品制造優勢的同時,又可以促進外貿綜合服務行業和國際物流運輸行業的發展,形成規模經濟,多角度,全方位的從生產、銷售端共同作用,全面實現傳統貿與跨境電商的高效轉接。且B2B交易量級較大、訂單較為穩定,B2B跨境電商的穩定發展,為傳統外貿企業提供了充足的需求支持,有利于傳統外貿企業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從容不迫的實現轉型升級,因此傳統外貿企業也應積極利用跨境電商的發展趨勢,完善與B2B交易模式的對接。
3.深化B2C市場,融入新理念,打造現代跨境服務理念
傳統外貿企業與電子商務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隨著互聯網的深入以及移動網絡的發展,跨境電商的貿易主體越來越小,個人在跨境交易中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近年來跨境交易訂單出現了趨向于個性化和小規模的趨勢,2016年跨境電商B2C交易不足10%,2018年跨境電商B2C交易占比已達到16.8%,增長迅速,未來B2C交易占比還會進一步提升。對于跨境電商的運營,部分傳統企業還并未重視,對電子商務的運營方式不夠熟悉,對運營技巧的掌握也不夠充分,這就直接導致電子商務創收成效不高。再加上跨境電子商務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全球經濟時代,吸引客戶注意力,創造流量,獲取關注變得越來越難,讓很多傳統外貿企業轉型難度加大。因此,外貿企業應多吸取電子商務領域的運營經驗,讓傳統與現代做到自然融合,讓電子商務模式更好地服務企業生產。
除此之外,外貿企業還可以吸收更多的營運方法,提高國際服務質量。比如通過使用保稅倉解決B2C交易中產品規模小,交易分散的問題,創造更好地物流營運方式,讓傳統外貿企業將自己的產品提供方面的優勢盡可能的顯示出來,降低物流成本,加快響應速度,提高服務質量,為外貿企業開辟B2C市場的提供助力,向制造服務型公司轉型,后發制人。
4.加強新模式人才培養,調整人才結構
跨境電商業務迅猛增長,人才需求也從單一外貿業務操作或網絡銷售向既具備國際視野、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又具備電子商務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在經營跨境電商的外貿企業中,新的崗位需求不斷涌現,網絡技術和網絡營銷崗位占比大大增加。對于有跨境電商業務需求的外貿企業,除了傳統業務類包括外貿業務員、跟單員、報關員之外,還需要供應鏈管理類、網店運營類、售后服務類、網絡技術維護類等各種新崗位。無論是原有的崗位還是新的工作崗位,崗位職能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比如原有的品牌及產品經理、市場策劃總監在原有的工作要求的基礎上,還要對電商內容進行整體把控,調配全球銷售資源,這就要求崗位人員具有更開闊的國際視野,更具創新能力。綜上所述,新型外貿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快速了解消費市場趨勢的變化能力,熟悉電商平臺的營銷方式且具有更強的服務意識以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這要求傳統外貿企業調整其原有人才結構,加強新人才的培養,以適應新型企業的運營模式。
5.抓住“一帶一路”契機,開拓新市場
“一帶一路”倡議貫穿亞歐非大陸,連接東亞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中間還覆蓋了廣大的南亞、非洲等腹地國家,從東至西,影響深遠。我國在“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中比較優勢巨大,經濟發展潛力很強。目前很多新興國家的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還是空白,外貿企業借助跨境電商形式進入這些國家先發優勢明顯,將獲得更好地競爭力。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超過6萬億元,約占同期中國外貿總值的1/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正處于經濟上升時期,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對外貿企業來說,這是國家大戰略提供的機遇,因此外貿企業利用自身優勢順應趨勢,開拓新市場,如能實現深度融合和合作,必然會有顯著收益。
參考文獻:
[1]崔艷芳.廣州傳統外貿向跨境電商轉變的路徑分析[J].電子商務,2018,(11).
[2]楊昌.國外零售商新采購模式下中國生產企業的應對策略[J].物流技術,2013,(4).
[3]劉堯飛.談微經濟、微貿易與小微外貿企業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5,(8).
[4]竇雯璐.在新經濟背景下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的影響[J].中國商貿,2011,(24).
[5]齊建國,王紅,彭緒庶,劉生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形成機制[J].經濟縱橫,2015,(3).
[6]盧友東.廣州市白云區電子商務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5,(10).
[7]熊福夢.互聯網時代國際貿易新方向跨境電商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2016,(3).
[8]嚴圣陽,陳繼元.產品外銷服務外包—高職外貿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新模式[J].商場現代化,2011,(8).
[9]張小英.在服裝批發市場發展電子商務的轉型戰略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5,(32).
[10]李英禹,烏義汗.傳統外貿企業向跨境電商企業轉型研究[J].經濟師,2016,(4).
[11]網經社.2018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9-6-10.
[注]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6GZGJ15
作者簡介:
崔艷芳,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