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嫩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管外科 河南鄭州450052)
腹主動脈瘤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血管性疾病,致死率高,受到廣大醫者的重視,而術后康復護理干預對預后十分重要。快速康復外科(FTS)是多學科最新研究技術相結合的綜合運用,以循證醫學為指導,通過對圍手術期護理流程的優化、對傳統術后護理模式的改良,可減輕患者術后應激、疼痛等不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故又稱為術后加速康復[1]。快速康復外科的核心是減少患者的創傷和應激損害,既有來自對手術恐懼心理產生的不良影響,又有手術本身所帶來的創傷,故術前術后的護理都至關重要[2]。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護理干預對腹主動脈瘤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94 例腹主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7 例。觀察組男25例,女22 例;年齡28~62 歲,平均年齡(40.33±3.65)歲;體質量 47~66 kg,平均體質量(55.45±2.65)kg。對照組男 24 例,女 23 例;年齡 27~61 歲,平均年齡(40.56±4.01)歲;體質量 46~67 kg,平均體質量(56.13±1.98)kg。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質量等)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確診為腹主動脈瘤;無手術禁忌證;無感染及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及家屬均同意進行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有腹主動脈瘤破裂傾向;患有惡性腫瘤;患有胸主動脈瘤;有手術禁忌證。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1)術前:指導患者完善各項輔助檢查,嚴格術前常規護理操作。(2)術中:嚴密監測患者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3)術后:根據醫囑指導患者術后用藥、被動指導鍛煉、預防并發癥等。
1.3.2 觀察組 采取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進行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入院后及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詳細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包括手術目的、方法、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及并發癥,對可能出現的不適反應給出相應的應對措施、注意事項;介紹醫院環境,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并為其發放健康宣傳手冊;講解術后康復期注意事項,并通過講述相似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康復信心,促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并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解決困難,緩解患者恐懼焦慮情緒,主動了解其產生恐懼焦慮的原因、生活背景、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2)術前準備:給予20%甘露醇50 ml+葡萄糖溶液400 ml 混合液分次口服,潤腸通便、緩瀉,禁食2 h,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3)術中護理:持續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手術室保溫維持在25℃左右,對輸注液、腹腔沖洗液行預熱處理,保持在37℃左右,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等基本生命體征,保持患者術中體溫36.0~36.5℃,及時給予保暖措施;術中嚴格根據出量計算限制補液。(4)術后護理:術后遵醫囑加強鎮痛管理,并根據患者病情選擇止痛泵持續鎮痛,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變化,無需緊張,麻醉蘇醒后拔除胃管,指導術后合理飲食;若無腹痛、惡心癥狀,在無異常反應的情況下,由分次小劑量流食,到進食全量流食,再過渡到半流質飲食。同時鼓勵并引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活動量循序漸進,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1.4 觀察指標 (1)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焦慮情緒。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情況越嚴重。(2)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包括住院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3)比較兩組術后3 d 應激指標,包括皮質醇、腎上腺素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HAMA 評分比較 兩組術前HAMA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6 h、術后24 h、出院時HAMA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AMA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HAMA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前 術后6 h 術后24 h 出院時觀察組對照組47 47 t P 15.80±2.75 15.60±3.03 1.84 0.179 11.50±1.87 12.40±2.37 5.69 0.018 8.19±1.62 9.98±2.12 5.23 0.021 5.27±2.61 8.70±1.34 21.53 0.000
2.2 兩組術后康復進程比較 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康復進程比較(d,)

表2 兩組術后康復進程比較(d,)
組別 n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47 47 t P 2.41±0.73 3.95±1.24 4.585 0.000 3.18±0.92 3.97±1.13 3.572 0.001 14.71±2.32 18.54±2.73 5.595 0.000
2.3 兩組術后應激指標比較 觀察組術后3 d 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術后應激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術后應激指標比較()
腎上腺素(ng/L)術前 術后3 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皮質醇(μg/L)術前 術后3 d 47 47 t P 198.15±20.34 205.75±20.21 1.817 0.07 182.36±11.40 189.79±10.13 3.340 0.00 142.01±14.23 146.98±13.89 1.713 0.09 138.65±10.99 144.69±10.02 2.661 0.01
腹主動脈瘤是一種病死率較高的疾病,由于動脈壁病變或損傷導致腹主動脈局限或彌漫性擴張,達到正常最大徑的1.5 倍以上即為腹主動脈瘤,主要以腹部搏動性腫塊為特征,當瘤體逐漸增大后破裂發生大出血可導致患者迅速死亡[3~4]。腹主動脈瘤切除術為治療該病的經典方法,具有療效可靠的優點,但腹主動脈瘤患者常伴有全身血管疾病,加之手術操作復雜,因此除了不斷提高手術技術外,還應注重對圍手術期各個細節的處理,爭取通過多方努力,提高腹主動脈瘤的手術成功率,促進術后康復。
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運用于腹主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針對不同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切實以患者的真實需求為導向,從入院到出院整個過程中均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從心理、飲食、生活方式、康復鍛煉等多方面著手,在心理上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鼓勵和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使其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疾病并配合醫務人員;在術前、術中、術后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護理干預,并注重細節,加強對整個護理過程的完善、分析辨認、補充、延伸、控制甚至是超越,使臨床總體護理質量、效率明顯提升[5]。術前,應充分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包括正確的、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降低其心理焦慮;給予合理的飲食安排、充分的術前配合,以保證良好的手術狀態,從而控制手術并發癥的發生[6]。術中,環境溫度的控制及保溫措施可避免低溫狀態影響機體的凝血功能及白細胞功能,減少患者術后應激反應[7];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的聯合應用,可有效減少因全身麻醉而導致腸麻痹的發生。術后,早期的下床活動可促進多系統功能的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如能明顯減少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的發生[8];早期進食和飲水等措施,可為由腸外營養到腸內營養的過渡創造條件,使腸黏膜屏障功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抑制腸道菌群轉移異位,控制及緩解術后炎癥反應的發生。手術創傷及過度的情緒緊張均可引起機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和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使血清中皮質醇、腎上腺素水平升高。這兩個指標是用于反映手術應激狀態的常見指標,手術前后檢測血清中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水平可為手術應激程度提供判斷依據。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術后6 h、術后24 h、出院時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皮質醇水平、腎上腺素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下的細節護理可有效減輕腹主動脈瘤患者的焦慮狀態,降低應激反應,有利于術后康復。綜上所述,對腹主動脈瘤患者應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創傷應激反應,利于其術后康復,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