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兒園科學小實驗中,幼兒能夠自己動手動腦,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獲取知識和升華感悟,簡單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可以讓幼兒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探索、認識事物,教師應該抓住幼兒興趣點,立足幼兒生活實際,巧妙運用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在一次次的操作、觀察、發現中,獲得經驗,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探究的興趣,讓幼兒真正走進科學。
關鍵詞:幼兒;科學小實驗;組織和實施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指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對比進而根據現象推斷出原因的一種探索活動,年齡越大的幼兒越喜歡做探究實驗,他們的探究欲和求知欲都很強。而小實驗作為科學活動的一種,更是得到大班幼兒的青睞,這種活動充滿趣味性、需要思考、注重操作性,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在動手動腦中發展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簡單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老師要做個有心人,應該抓住幼兒興趣點,立足幼兒生活實際,巧妙運用教育策略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在一次次的操作、觀察、發現中,獲得經驗,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探究興趣,讓幼兒真正走進科學。
一、 注重科學小實驗的選材,調動幼兒的興趣
在科學小實驗中,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方式大多來自直接經驗,通過不斷地與材料相互作用,反復嘗試操作,讓幼兒獲得最直接的經驗,成為主動的探索者,所以,為幼兒準備適宜、豐富的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材料應該具有趣味性。枯燥的科學實驗會讓幼兒操作幾次之后就失去了興趣,倘若材料有趣,那么對于幼兒探究事物就會產生一種刺激作用,所以在科學小實驗中老師要特別注意。比如在“釣冰塊”科學小實驗中,老師不要只是提供普通的白色的冰塊,而是可以提供色彩鮮明的彩色冰塊,讓幼兒一眼就喜歡上這些明亮的顏色,進而想要去將“彩冰塊”釣上來。
其次,材料應該具有多樣性。一個科學小實驗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材料的輔助,而在我們的身邊可供實驗的材料是豐富的,教師應該做個有心人,隨時發現有用的材料,進而投放到科學小實驗中,多樣化的材料也讓幼兒在科學小實驗中獲得樂趣,比如說色彩傳遞小實驗中的衛生紙、顏料水;巧移乒乓球小實驗中的乒乓球、空罐頭瓶;“汽車賽跑”中粗糙、光滑的軌道板,這些都讓幼兒感受到科學的奧妙。
再次,材料應該具有難易性。幼兒發展的水平不同,一個科學小實驗對于發展水平較高的幼兒來說,一次、兩次操作后,就很容易得到他想要的結果,那么他對這個小實驗就會失去興趣;而有些發展水平較低的幼兒來說,這個小實驗對他來說很難,甚至嘗試操作五六次都無法完成,這就需要老師在提供材料的時候注意材料的難易選擇。玩沙區孩子們三五成群,有的在挖小河、有的在堆城堡、有的在把沙子運到坑里去,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唯獨樂樂拿著雪碧瓶裝沙——倒沙——裝沙,反復地做這些事,而且很投入。我走過去問:“樂樂,你一直在裝裝、倒倒有什么好玩的?”他卻靦腆地笑了一下說:“老師,你不知道每一次沙子倒出來的速度是不一樣的,你看——”正說著,他已經把雪碧瓶裝滿沙子了,他把瓶子直接倒立,沙子像缺了堤的洪水,一會就全部倒完了。他又繼續裝滿沙子,這次他是把瓶子側著倒下來,沙子就像緩緩流動的小溪水,慢慢地才倒完。我看完了他的實驗,頓時明白了很多,也給我們后來的區域材料做下了伏筆。正因為有了樂樂的啟發,我們在區域中用同樣大小的瓶子裝滿沙子、小米、綠豆,這樣自制的沙漏就做成了,目的是讓幼兒通過操作、觀察發現哪種材料流得較快、哪種流得比較慢。由此得出結論:同樣大小的口徑,大的物體流得要慢些,相反小的物體流得要快些。投放入區域后,每個孩子都玩得很專注,每次玩都很專注且靜靜地觀察他們的流速,就這樣孩子們玩了很長一段時間。
二、 采取積極有效的指導,引導幼兒的操作
雖然幼兒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但老師作為引導者、支持者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師在科學小實驗中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引導幼兒大膽操作,善于發現,樂于探索。
(一)設置懸念,讓幼兒大膽猜測
科學小實驗一開始巧妙地設置懸念,就能抓住幼兒的眼球,讓他們的注意力較快地轉入到小實驗中,充分調動起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結合課程《皮球浮上來了》,我們在科學區設置了小實驗《有趣的沉浮》中,教師出示一個雞蛋,今天雞蛋寶寶要到水里學游泳,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吧!將雞蛋寶寶放入盛滿淡水的玻璃杯中,讓幼兒觀察發生了什么?下沉?游泳的話,下沉就會淹死的,所以請小朋友想辦法,怎樣讓雞蛋寶寶上浮呢?請幼兒大膽猜測。經過討論教師請幼兒一致認可的方法分組進行小實驗,觀察雞蛋寶寶上浮了?如此神秘的開場,能迅速地激發起孩子對沉浮現象的興趣。再通過老師提出的開放式的問題,既活躍了幼兒的思維,又提升了幼兒的興趣,因而教師要提出有效的問題,引導幼兒積極猜想。
(二)適時介入,讓幼兒有效操作
新《綱要》提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會發現的樂趣。”在科學小實驗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個有心人,敏銳地觀察幼兒的神情,并通過語言、行動等猜測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是否遇到了困難,是否獲得了新的認知疑問,進而在恰當的時候介入幼兒的實驗過程中,引發幼兒重新實驗探究。例如在科學小實驗“瓶子斜立”中,讓幼兒嘗試將空易拉罐斜立在桌子上而不倒下,幼兒在嘗試各種材料中,豆子、小米粒、水等多種材料,沒有堅持并用心地去探究某一種材料,很多孩子的實驗都不成功,這時候老師就要適當地介入,反問的方式:“如果只用一種材料幫助瓶子斜立可以嗎?有信心成功嗎?”引導孩子找出斜立的平衡點,而不是雜亂無章地操作實驗。
(三)敏銳觀察,采取合理的策略
觀察是教師實現目標,追隨孩子需要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孩子們的操作活動中,需要老師有敏銳的觀察力,進而由觀察到的信息做出相應的策略應對;需要老師具備語言技巧,恰當地用開放式的問題來引發幼兒思考還是用簡單明了的回應直接引導;需要積極引導幼兒利用各種感官看、聽、摸、聞、嘗等途徑與事物親密接觸,在實驗過程中感知物體的特征,操作中獲得新的認知經驗。在一次偶然的活動中,沙漏的2個瓶口突然脫落了下來,沙子還在不停地流,妞妞說:“你看沙漏還會畫畫呢!”妞妞的一句話激發了我,這種沙漏已經玩了一段時間了,孩子們開始出現興趣消退現象,為何不制作一個會畫畫的沙漏呢,于是我用一些廢舊材料制作了一個畫畫沙漏,并設計一張記錄表,目的是讓孩子按照表上箭頭晃動沙漏,觀察它的形狀。
孩子們的興趣又被這個新玩意兒吸引了,大家都想試一試、玩一玩。可是由于這個沙漏是固定在杠子上的,孩子操作起來,難度較大,而且呈現的形狀是多變的。我又思考是不是可以讓孩子把沙漏拿在手里畫畫呢?在我的試一試想法后,我把材料投放到區域,居然比我預期的情況還要好,孩子們都十分投入。
三、 抓住關鍵環節進行記錄,豐富幼兒的經驗
在科學活動的關鍵環節進行記錄,懂得應該記錄什么內容,釆用什么方式記錄,能激起幼兒主動思考,激發幼兒更強的記錄能力和更高的記錄水平。首先,老師應該清楚,不是所有的活動都需要記錄,記錄的目的是便于幼兒后續的思考和活動跟進。小班幼兒的記錄方式應該具體直觀,也可以考慮用實物作為記錄材料,而中、大班的幼兒更多的可以用簡單明了的符號進行記錄。在小班科學活動《沉與浮》,教師把各種材料的物體放入水中,讓幼兒觀察并記錄物體在水中的情況,幼兒都能用“↓”表示下沉,可見,適當運用記錄單,能讓幼兒做到人人參與記錄。在中班科學活動“水去哪了?”探索中,教師讓幼兒將容易吸水的物品用“√”來表示;將不容易吸水的物品用“×”來表示,幼兒的表達方式清晰明了,在操作中看到“有水流回來”即用“√”表示,“水不見了”用“×”表示。大班“食品的包裝”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尋找包裝上的標記并做記錄。一個幼兒知道綠色食品標志,其他幼兒立即圍過來,好奇地認一認這個標記,并馬上去找自己的食品包裝上有沒有。他們通過觀察交流,在互相學習中相互傳遞知識經驗,在分享經驗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為生成新的探究活動埋下了伏筆。可見,不同的記錄單在幼兒科學活動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設計一張適合孩子、適合具體活動的記錄單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小實驗中記錄單的有效運用,能使孩子們的思維更清晰,表達更合理,探究能力得到提高,提升了科學態度。
四、 運用客觀有效的評價,延伸幼兒的游戲
在科學小實驗中正確地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評價,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并敏銳地抓住幼兒的閃光點,促進幼兒的科學探究潛能。科學區里,浩浩拿出了從家里帶來的海螺保鮮袋和熄線,開始制作降落傘。一會兒,浩浩雙手托著傘面用力向空中拋,只聽“咚”的一聲,降落傘的傘面還沒有完全打開就掉在了地板上。旁邊的小朋友議論紛紛:“海螺太重了。”“是呀,不能掛太重的東西。”
浩浩思考了一會兒,把海螺從降落傘上拆了下來,找來了一個塑料雪花插片玩具,用膠帶將雪花片粘在了棉線一端,做成了一個新降落傘。浩浩自信地拿著降落傘來到小朋友中間再次嘗試,將傘拋向空中,傘面馬上就打開了,浩浩興奮地笑著說道:“我的降落傘也飛起來了!”活動結束后,我們組織幼兒進行了討論:浩浩遇到了困難,沒有放棄,及時調節了自己的情緒,解決問題并再次嘗試,表現出強烈的科學探究精神。
科技的發展,時代的要求,讓幼兒的探究意識越來越高,科學小實驗是一種非常簡單有效的方式,教師有效的組織、實施,能夠幫助幼兒富有興趣地去探究、去發現、去收獲,因而,教師應該合理地開發利用科學教育資源,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的發展。所以,為幼兒創設充滿神秘感的探究環境,讓他們在科學小實驗活動中進行真正的探索,讓他們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得到答案,一定能讓幼兒的智慧在科學小實驗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閆慧娟.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目前狀況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2]楊興國.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課程目標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閔紅波,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永紅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