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是新課標對所有學科提出的要求,開展生活化的教學也是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法寶。文章首先分析了當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指出開展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其次為如何進行高效率的生活化教學提出了建議,以期利用生活中的美,豐富課堂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生活化;繪畫創作
美術學科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可以說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又充滿趣味的美術課本,學生只要擁有一雙會觀察發現的眼睛,就會時時處處從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但是美術課堂與實際生活脫節的問題,使得學生誤以為美術就是畫課本上的畫,畫老師黑板上的畫,沒有自主從生活中提取美的意識和能力,這對于學生審美能力乃至綜合素養的培養,都是不利的,需要教師及時改變教學方式,多將生活這股源頭之水引到美術課堂中來,利用生活中的美去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
一、 當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現狀
與其他學科相比,無論是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還是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學科都有其先天的優勢,且教師也更易于利用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但是從具體的教學實踐來看,即便學生對畫畫表現出了更高的興趣,但由于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得當,比如采取黑板加粉筆的固定教學模式,讓學生照貓畫虎等,使得美術課成了臨摹課。又比如教師單純依靠教材教學,忽視了美術源于生活這一實際,使得美術學科成為單純地鍛煉學生繪畫技巧的學科,阻礙了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這些存在的教學問題,非但無法保證教學質量,甚至還會打擊學生對美術學科的學習興趣,使得美術真的成為可有可無的“副科”。為改善這一教學現狀,教師需要及時做出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積極利用生活中的美,開展生活化的教學。
二、 利用生活之美提高教學效率的建議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是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前提,若教師依舊保留著美術課就是要鍛煉學生的繪畫技巧,或者美術課就是要選拔繪畫天賦高的學生這樣的觀念的話,課堂教學就必然會是忽視學生主動性的。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認識到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是關鍵。在端正的教學觀念與目標下,教師才能讓繪畫走出課本、走進生活,用生活中的美感染學生,為美術教學效率的提高做好鋪墊。
(二)挖掘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
包括美術學科在內,我們所學習的所有學科,都來源于生活,我們隨時隨處都可以在生活環境中發現相關的學科知識,這給了我們生活化教學創造了先天的條件,教師要積極在生活中挖掘可以應用到美術課堂的教學資源。像在小學美術課上,我們通常都會開展以“四季美術”為主題的繪畫活動,以前教師會讓學生畫一畫春夏秋冬的景色景象,比如春天的小燕子,夏天的烈日,秋天的麥子,冬天的小雪人等等,這雖然也是來源于生活的創作,但是我們的目光可以更開闊一些。教師可以將四季的自然景色放寬到四季中的社會景色,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人們在一年四季中比較典型的活動的圖片,比如放紙鳶、吃雪糕、收麥子、打雪仗的圖片等等,這些圖片中的場景都來源于生活,可以有效地勾起學生的生活印象,讓學生聯系生活完成“四季美術”的創作,既可以搭建起學科與生活的聯系,又能夠活躍學生思維,打開學生創作視野。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三間色,教師就可以從生活中拿三個裝了水的礦泉水瓶子,在蓋子里面分別抹上足量的三原色顏料。在課堂上通過上下搖晃瓶身,使顏料融入水中,變成相應顏色的水。學生看到這一幕,就像看到精彩的魔術一樣很興奮。這時教師再通過互換瓶蓋、搖晃,制造出三間色,就在學生們很好奇的時候,教師可以點破迷局,并向學生提問“是如何調配出三間色的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積極觀察思考,最終解決了問題,設計這樣生活化的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得到增強。
(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
教師通過將一些生活場景或者生活中常見的美術現象搬到課堂上,可以實現教學的生活化,同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走進生活,親自去看、去摸、去感受美的存在。比如我們在學習“樹上樹下”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走到校園里去,觀察自己學校里的松樹、楊樹等不同種類、不同大小、不同姿態的樹木,可以摸一摸樹皮、可以聞一聞樹葉,也可以坐在樹下感受一下大樹的懷抱。再讓學生將自己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畫成畫,這樣一來既讓學生親近了自然,又豐富了學生的創作靈感。再比如教師也可以安排一些任務,促使學生走進生活,比如“美術日記”,讓學生在平時生活中注意觀察和積累,每天用繪畫的方式畫一畫生活中發生的趣事,以星期為單位,讓學生將自己的美術日記拿到班級里和同學們分享。為了使日記更具觀賞性,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們對日記進行版面的設計。可能剛開始對于孩子們來說,版面設計是一項比較困難的任務,大家會沒有頭緒,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們設計好版面,讓學生們每天對其進行填充,后面等大家對版面有一定的認識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行發揮,隨著自己的喜好對自己的日記進行設計。這種讓學生做美術日記的做法,可以讓學生從被老師要求觀察生活逐漸轉變到主動觀察生活,既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繪畫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品質。
(四)鼓勵學生積極模仿與創作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缺乏一定的美術基礎,在學習美術時一般都需要從模仿入手,對著老師在黑板上畫的示范圖進行模仿,或者對著課本上的圖畫模仿等等。通過模仿,學生會迅速抓住繪畫的要點,放一幅畫讓學生模仿要比教師單純地講述怎么畫圓、怎么畫直,對學生要簡單得多。教師要鼓勵學生模仿,當然這不等于上文我們提到的一味模仿。一味地模仿會讓學生陷入固定思維之中,認為花朵一定是紅紅的、有好多花瓣的,太陽一定是黃黃的,四周還圍繞著許多火苗的,一味地模仿會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這里所說的教師所鼓勵學生的模仿,是立足于模仿的基礎上的再創作。而當學生進行創作的時候,教師要做的就是“閉嘴”,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發揮的空間。比如教師在讓學生畫他們喜歡的小動物時,肯定會有學生畫小貓咪、小狗、小兔子之類的,他們對于這些動物的繪畫,肯定要立足于對書本上小動物的圖片的模仿,然后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法。對于學生的畫,教師不要做過多的干涉,不要糾正形狀、色彩,就徹底放手讓學生進行創作。你會發現學生的畫都精彩極了,比如有的孩子畫他們家的小貓,畫得長長的細細的,貓的前爪和后爪的距離拉得老長,后爪還在地上,前爪已經快到人的大腿了,完全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貓咪樣子,一問學生,學生說他在家抱小貓的時候,小貓就是這個樣子,原來他畫的是小貓被迫站立的樣子。還有的學生畫他們家的狗狗,頭大大的,毛茸茸的,身子卻細細的,身材比例完全不對,問了學生才知道這是他們家狗狗剛剛剃完毛的樣子。學生的畫跳出了我們司空見慣的常態,卻是生活的常態,是他們平時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表現,也是勇于創新的表現。
(五)引入文化背景,參與文化的傳承
傳承藝術文化是美術學科的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其中必然包含著相應的藝術文化。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思想文化教育,通過引入相關的文化背景,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的同時,也起到文化學習與傳承的意義。比如我們在學習“年畫”時,教師可以將我國不同地區的著名的年畫集合起來,用多媒體放給學生看,并為學生做簡單的介紹。比如廣東福山木版年畫,色彩鮮艷、人物栩栩如生,主要有門畫、神像畫,反映漢族農耕社會的民俗文化生活,表達著人們驅邪納福的愿望。還有山東濰坊年畫,多是福祿壽禧的形象,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畫面充滿了勤勞豪放的民風,等等。還有在上剪紙課時,教師也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下我國著名的剪紙文化,讓學生看一看剪紙大師們的作品,再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剪紙操作。為學生介紹這些年畫、剪紙的文化背景,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對年畫、剪紙有更深度的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創作的熱情。
(六)設計具有生活氣息的作業
以往美術學科的課下作業,大多就是給學生布置一個主題的繪畫任務,學生只要倚照著畫就可以了。要利用生活中的美去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教師也可以多從課下作業入手,為學生布置一些需要學生走進生活的、實踐性強的作業。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張節日賀卡,要求不要寫節日的名稱,第二天將畫好的賀卡拿到課堂上讓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節日的賀卡。為了完成這個作業,學生會聯想自己過節的經驗,還會通過詢問家長、上網查詢等途徑了解與節日有關的民俗文化,他們有的在賀卡上畫粽子、畫龍舟來表示端午節,有的在賀卡上畫月亮、畫菊花來表示中秋節,還有的在賀卡上畫鞭炮、畫煙花來表示春節,等等。學生們畫的賀卡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氣息,其他同學一猜就猜到了。再比如還可以帶著學生去周邊鄉村寫生,讓同學們走到農田去觀察昆蟲、植物、天氣,或者也可以帶著學生去當地的景點參觀,讓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畫一畫自己的收獲,等等。這樣的作業,學生們感興趣程度更高,完成起來也更加積極,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繪畫與創作能力。
總而言之,美術教育不能脫離生活。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美術的元素,可以說生活才是我們最應該好好利用的美術課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多創設生活情境,將生活中的美放到課堂之中。
參考文獻:
[1]朱立斌.淺析如何利用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美術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9).
[2]常倩倩.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十一)[C],2019.
[3]王玉霞.利用生活中的美提高小學美術教學課堂效率[J].美術教育研究,2018(10).
[4]景玲.引生活之水?灌美術之園:試論小學美術教學與生活的鏈接[J].作文成功之路,2019(1).
[5]許燕.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十二)[C],2019.
[6]陳姝.小學美術教學學生想象力培養的思考[A].2020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卷三)[C],2020.
作者簡介:
季陳茜,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