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藏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編號:S201910694032)的研究成果
民族地區創新創業的發展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乃至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而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化改革將會直接決定民族地區創新創業的發展水平,同時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化發展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從而培育一批傳承地方民族文化和理念的創業者,為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產業發展和品牌塑造奠定基礎。因此,這需要政府在輿論導向、資金支持、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有效整合社會創新創業資源;企業積極與高校溝通合作,構建實踐平臺;建立校企合作、社會協同機制。
創新創業教育始于1989年, 當時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首先提出了創業教育概念, 之后逐漸深化為“創新創業教育”。
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2年以前, 屬于高校自發探索階段;第二階段為2002-2010年, 屬于教育行政部門引導下的多元探索階段;第三階段為2010-2015年, 以《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為標志,屬于教育行政部門指導下的全面推進階段;第四階段為2015年后, 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為標志, 進入了多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階段。
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實踐,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創新創業教育受到高校越來越多的重視, 資金的不斷投入,資源的整合、豐富和優化,理念的普及,高質量課程體系的健全,實踐平臺的不斷建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伴隨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化發展,民族地區高校也主動融入, 結合實際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創新創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民族地區自然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制約, 經濟社會發展滯后, 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 民族地區高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面臨諸多問題。
(一)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涉及多學科,要求任課教師不僅具有跨領域的理論知識水平,還應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盡管高校中很多教師是所屬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者,但未接受過系統化理論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從院校畢業就直接進入教育系統,缺乏對企業工作實踐的經歷,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不能得到保障。而專門從事創新創業的教師多以專業教師為主,其知識來源局限于培訓層面,不能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針對性的講授。對于經濟欠發達的民族地區高校而言,由于資金限制,師資水平無法保障,企業與校方合作意愿并不強烈等因素,難以從社會資源中獲取支持。
(二)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整合意識,民族地區高校并未根據各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很多高校僅依靠線下統一開設講座,線上利用網絡資源,如要求學生選擇《職業生涯與規劃》、《創新性思維訓練》等網絡課程達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不僅與學生自身所受的專業教育沒有聯系,而且模式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沒有進行詳細的標準化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個人需求和個性特征,難以匹配民族地區高校的學生的特點,不適應于民族地區環境。
(三)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不足
當前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多以學校層面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大賽、基地孵化項目等內容為主,平臺種類多樣,數量大,但形式較單一,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停留在理論層面,缺少可操作性和實踐性;而現有的實踐更多注重對技術能力的訓練,未能和創新性思維的培養相結合。同時民族地區高校缺少與校外企業進行深入的溝通與合作,在社會資源層面缺失提供創新創業相關的機會的實踐平臺,同時很多希望嘗試創業的大學生也無法從社會層面獲得更加科學、系統的教育。
(四)民族地區高校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認識不足
由于受到民族地區傳統擇業觀念和應試教育思維模式的限制,高校大學生大多固守畢業后進入體制內部,獲得一個穩定工作的傳統想法,對于創新創業實踐并不認可,認為與其花費時間精力與金錢,投身一項頗具風險的嘗試,不如選擇報考公務員等謀求穩定工作的方式,缺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熱衷和主動性。同時因為在較長時間內受到的都是應試教育,學生也習慣于將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看作是一項任務,被動接受和學習,在接受創新創業教育期間并沒有實質性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五)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同質化發展
由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大多是依靠政府力量推動, 很多民族地區高校在落實這項工作時,更多地是為了完成一定的指標, 沒有結合民族地區的特點, 脫離了校情, 甚至只是單純模仿, 照搬其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較為成熟的高校,同質化發展現象明顯。同時, 在具體的創新創業教育推行過程中, 統一模式,開展全員教育,形式單一,沒有考慮學生層次和專業背景, 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點, 背離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出發點。
(一)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綜合能力
具有優秀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師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保證,而創新創業教育實質是為了培養并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對負責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明確教師隊伍創新創業教育的職責和使命,不僅需要通過學習與時俱進地提升創新創業能力,還應在掌握豐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因材施教,轉變和更新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此外, 民族地區高校應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優勢, 聘請優秀企業家和領域技術專家等, 擔任創新創業教育的導師,形成多元化的指導教師隊伍?,F階段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時, 學生往往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身專業開展項目申報,缺少創新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優質資源的介入。
(二)優化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優質、完善的課程資源體系能夠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支撐。民族地區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不應僅依靠線上資源,還需要結合區域特點和學生特質,依據個人對創新創業教育了解程度的不同,專業和年級的不同,分層次、分階段進行富有民族地區特色的課程設計,全面培養,滿足學生需求;同時需要改變言傳身教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置于更主動的角色定位中,增加實踐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最后還要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配套設施建設,如模擬沙盤、教學資源、學分認定等。
(三)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構建實踐平臺
校企合作搭建的平臺是民族地區高校學生鍛煉實踐能力的主要橋梁之一。民族地區高校和校外優質企業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社會資源,構建層次多樣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這對高校學生不僅是一次訓練和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機遇,也有助于開拓自身視野,了解和學習不同領域的基礎知識;對企業而言亦是一種后備人才資源的培養和儲備。民族地區高校可以積極打造跨專業的實驗實訓平臺,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同時整合現有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避免資源的重復浪費,基于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將優質的項目推向市場,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四)提升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激發熱情
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實踐能力。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和受眾,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念至關重要。因此需要改變學生傳統就業觀念,使他們主動了解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權衡創新創業教育與自身長遠發展的密切聯系,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從而打好自身專業基礎,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為助力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貢獻自我價值。
(五)根據學科特色和民族地區特點開展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沒有現成的成熟模式可以直接套用, 各高校發展層次不盡相同、區位和地理要素存在差異、所處的區域經濟大環境各有差別, 因此民族地區高校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之時須注意因地制宜, 考慮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要素后,選擇適合本校的發展道路。創新創業教育提倡求同存異, 鼓勵探索和嘗試。創新創業教育究其本身更應該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過程。民族地區高校要傳承創新創業教育內涵, 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要求, 結合自身校情, 融入民族文化基因, 打造屬于自己特色鮮明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民族地區高校營造濃郁的創新創業教育氛圍,充分利用社會、企業、高校三方合力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機制,對提升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極大助力;這不僅有利于民族地區文化和理念的傳承和發揚,有助于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為塑造民族品牌奠定人才基礎和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能緩解民族地區就業問題,拓展高校應屆生的就業思路,選擇更多形式的就業觀,而不單是停留于保守的就業選擇。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深化發展,不僅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也提升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為未來面臨的就業、擇業、創業儲備了相應的專業知識,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從而提升了民族地區的就業質量。
[1]張鳳.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5)65-68
[2]曹大宏.對我國高校深入推進創業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 2011(06)60-63
[3]安萬明.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困境與體系完善[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8,27(06):104-108.
[4]范文翔,馬燕,劉純靜.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1):126-128.
[5]祁麗,蘇佳萍,林麗.西部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嵌入專業教育的可行性探索[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03)
[6]童曉玲,馮艷飛.研究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628-632.
[7]韓瑞平,付建軍,陳立永.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與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6(05) 154-155.
[8]何志華.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建設——以成都某高校為例[J].科技創業. 2016(18)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