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杰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財經職業學院2019年院級課題(201919)研究成果之一。
就業問題事關每個家庭,也關系到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當前社會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下行壓力,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容樂觀,而高職院校的貧困生人數占比高達40%左右,這類人群他們既沒有名校光環也沒有學歷優勢,就業對他們來說也是整個家庭背負的期望,解決他們的就業困難問題,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客觀難題。
就業地域偏好強。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在就業選擇時偏向于選擇生活成本較低的二三線城市,往往不愿意選擇一線城市,就業地域偏好性較強,這樣可能會導致錯失一些在一線城市好的企業和行業。另外,這樣的地域偏好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人才的資源配置和區域人才配置的失衡,長遠來看,對人才在地區之間合理流動是非常不利的。
就業積極性強。貧困大學生因為承受了較多的家庭經濟負擔,因此在畢業選擇就業時,一般傾向于選擇能夠提供就業職位的公司去工作,以獲得經濟收入來緩解經濟壓力,因此他們對于工作的需求比起其他同學來說更強,找工作態度更加主動積極,對于工作機會更加珍惜。
偏向于傳統和穩定的行業。貧困大學生在就業選擇行業時,更傾向于選擇傳統行業和企業運營更穩定的行業,公務員事業單位更是其首選,因為貧困大學生在經濟上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們更需要一份穩定性強安全性高的工作。在行業選擇上,那些高風險伴隨高收益的行業對他們而言缺乏安全感,因此往往不會成為他們考慮的行業。
就業難度大。近幾年,由于高校擴招、就業崗位需求量減少、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全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度普遍增大,2020年,我國的高校應屆畢業生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再創歷史新高,而對于貧困大學生的就業難度來說,由于他們較其他畢業生而言具有更強的地域偏好性以及擇業中對行業的偏向性,就業范圍更窄。貧困大學生面臨的就業成本大也成為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問題,在就業擇業中,往往要耗費大量的就業成本,包括時間、精力和金錢等,在簡歷的制作、自我職業包裝、通訊費、交通費、食宿費等都成為不可回避的就業成本,這也間接限制了一些貧困大學生的擇業范圍,錯失了好的工作機會。
就業資源獲取度較差,就業渠道面窄。目前高校畢業生獲取就業資源首先是各大就業招聘網站,其次是一些校內外舉辦的“雙選會”等人才招聘現場,其中還有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來源于自己的社會關系。許多學生的家長或者親朋在社會上積累了一些社會工作經驗的同學也積累了相當的社會人脈資源,與社會方方面面關系比較廣泛,在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這些人脈關系和資源,往往也是他們找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
畢業生家庭背景包括了父母的經濟能力、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職業關系等,對于貧困大學生來說,家庭背景無法讓他們獲取更多的就業資源,在就業時他們更多是面臨自己一個人“孤軍奮戰”的局面,在就業擇業時顯得更為被動。
就業質量不高。貧困大學生因為家庭環境因素,經濟壓力較大,就業對他們而言是改變家庭經濟狀況和個人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在大學學業期間,他們專注于學習和各種考級考證,想通過學習成績來證明自己,很少參加學校的社團、學生會等學生團體,也很少參與學校為了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舉辦的一些技能比賽、創新創意大賽等社會實踐活動,在人際溝通和交往方面還比較自卑,缺乏自信,也缺乏團隊中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等。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偏向于綜合素質全面性人才的需求,成績并不能代表全部,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貧困大學生僅僅只是通過成績方面來證明自己是遠遠不夠的,這也導致他們常常與自己心儀的企業或行業失之交臂,錯失好的工作機會。
就業心理不成熟。很多貧困大學生由于受到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和教育理念的影響,對自己認識和定位不準確,常常因為消極自卑、不自信而影響了求職面試中的發揮,面試中不能自信地展示自己,求職過程中也缺乏與人溝通的主動性,甚至害怕競爭,逃避競爭,這些不成熟的就業心態,會影響其潛能發揮,對未來職業發展也是相當不利的。
另一方面,就業心理不成熟還表現在求職心理波動大,一旦求職受挫,往往把原因歸結為自身的家庭背景因素,認為自己遭遇了不公平對待,抱怨社會不公,認為求職過程中外界的人脈決定了一切,不能正確對待競爭。其實這也是一種對自我認識不清晰的表現,正確而全面地認識自我,辯證地思考問題,才是心態成熟的標志。
求職定位不準。很多貧困大學生把進入大學讀書當成“知識改變命運”的一塊跳板,也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的辦法,于是大學畢業后一心只想進入一些大單位、公務員、政府機關等工作穩定性較高的單位,而排斥去一些基層、鄉鎮和回鄉就業,一方面是因為虛榮心作祟,另外一方面也是缺乏安全感,內心缺乏自信的表現,這種不成熟的就業心態往往會導致他們與一些未來發展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行業失之交臂。
提升求職競爭力,建立素質檔案數據。要全面提升貧困生大學生的求職競爭力,除了從學業成績、專業知識技能方面入手,還應該建立貧困生素質檔案,從每個人的個性特點、專業特長、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全面的素質評價體系,幫助他們走出課本,走向社會實踐,通過素質評價體系,全面考核和衡量每個人的綜合能力。通過學生會、社團、校內競技比賽和活動競賽等方式,挖掘個人潛力,積極培養與人溝通和交往能力、協調和組織能力,讓他們敢于去自我表達、積極去自我發現,從而提升自信心。
加強對貧困生精準就業指導服務。貧困大學生作為畢業大學生中的一類特殊群體,我們應該要實施精準化就業指導服務,而不是針對全體畢業生“一刀切”的方式來處理和對待,因為他們的就業難度更大,更需要精準化幫扶來提高他們的就業率。
除了通過就業指導課程設計、專家知識講座等傳統方式,我們更應該加強針對貧困生的“一對一幫扶”的導師工作制,通過一對一的指導和幫扶,再結合前期建立的貧困生就業素質檔案大數據平臺,更能夠深入了解每一位貧困生的家庭背景、求職心態等個性方面的情況,也更方便我們開展一對一的就業指導和幫扶工作,做到“因人而異”的求職指導,幫助他們克服自身短板,開發求職潛力,從而為他們量身定做職業規劃和求職行動,引導他們積極將經濟壓力轉化為就業動力。
構建貧困生的求職“綠色通道”。通過構建貧困生的求職“綠色通道”,消除貧困大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對他們造成的心理負擔和影響,讓他們在求職道路上沒有后顧之憂,克服困難,積極求職。通過提供一些減免就業政策,和精準的救助體系,為貧困生降低求職成本,可以通過設立“就業基金”等方式提供經濟援助。就業指導中心可以與用人單位積極溝通,努力打造就業信息交流平臺,通過遠程招聘面試,遠程簽約等方式,解決地域障礙,同時也減少了學生的就業成本,擴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就業機會。
動態監控,實時調整。針對貧困大學生求職定位不準,自我認識不客觀的問題,我們要建立精準的就業動態監控,并實時進行調整。從他們進入大學起,所有的就業信息數據檔案就開始建立,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時間短,因此應該盡早引導他們建立起職業規劃方案,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引導他們注重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能力,鼓勵參加社會實踐,通過一些專業的求職技巧培訓,積極引導他們克服自卑心態,挑戰自我,自強不息。
[1]林蘇紅.新形勢下高校貧困生就業困境與就業對策研究[J].理論觀察,2015(11).
[2]馮振敏,潘金秋.高職院校貧困生就業困境解決路徑探析[J].就業,2017(13).
[3]崔征. 關注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 重視貧困大學生就業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4]宋慧捷. 貧困生就業困境及途徑的探析[J].職教探索.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