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金融行業深度融合基礎上產生的新型金融形式。在當前的經濟結構中,互聯網金融最大限度地節約了金融活動的時間和成本,進一步激活了金融市場原有的活力。但是,受現階段互聯網信息技術水平的安全性問題和金融行業的“信用”問題的影響,尤其是新型金融信用風險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導致互聯網金融市場始終存在“高風險”問題,嚴重影響其發展的速度。基于此,本文將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從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和可能的風險來源入手,找到管理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不足,并據此提出完善對策,以期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長遠穩定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金融市場;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7246;F8325??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16-0148-03
互聯網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金融產品的需求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互聯網金融的高效、便捷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金融活動方式,目前,P2P網貸、在線理財產品等廣受關注,使用客戶激增,市場前景廣闊,但是仍舊面臨著不小的信用風險問題。互聯網金融是一個新事物,其發展必然面臨傳統金融模式的信用安全問題,對此,必須要認識到,重視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問題并針對信用風險本身構建起科學的管理體系是降低風險的根本途徑。
一、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相關概念
1互聯網金融概念及其主要類型
互聯網金融是指運用數據分析、云存儲、云計算、移動支付等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手段完成傳統金融行業相關活動,如存款、貸款、證券投資等。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之處在于金融交易方式是線上交易,其交易形式是以抽象的數據信息為基礎的線上市場。相較于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所依托的金融行業信用也是“線上信用”,其金融服務不再需要辦公機構、紙質資料等硬件業務設備,也不再受到地域、區域、交易對象等方面要素的限制,而金融主體審核、金融業務操作合規性等問題頻發,金融服務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時也帶來了信用風險問題。目前,互聯網金融可分為P2P、第三方支付、眾籌融資、互聯網理財等常見類型,其中P2P網貸是指借貸雙方通過“在線一對一”交易完成的借貸活動,第三方支付是依托于移動手機等客戶端進行的在線支付交易活動,互聯網理財就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在線進行投資理財,而眾籌融資則是利用互聯網的龐大數據發動投資者的力量,最大限度爭取到籌資。
2金融市場信用風險概念
一直以來,金融行業都是一個高風險行業,根據金融活動的主要內容,常見的金融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其中信用風險是金融行業所特別存在的風險類型,而金融市場信用風險既包括信用風險,也包括市場風險的內容。信用風險特指在金融活動過程的參與者在未能履行交易合同中規定的義務或是交易者產品信用狀況發生改變,對金融產品的原有價值產生的影響[1]。狹義上的信用風險就是指信貸風險,而廣義上的信用風險則是指所有因一方違約而導致的未能履行合同的風險。無論是以往的金融行業活動,還是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都必然存在,是構成金融活動的要件,是金融行業本身不可避免的問題。而互聯網金融市場“高信用風險”是在于線上互聯網金融的信息具有不對稱性,交易帶來的不確定損失可能性增加[2]。
二、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現狀
1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的現狀
互聯網金融因其獨特的交易方式和技術優勢,在金融市場上引起廣泛關注。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易支付手段,同時,起源于網絡在線購物的支付寶、財付通等支付平臺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伴隨著移動支付技術走向成熟,第三方支付已經將業務拓展到生活繳費、航空旅行等領域,金融交易規模不斷增長。2019年,我國第三方支付交易總額是3723萬億元,較2018年3124萬億元增長了191%。
而P2P網貸模式自2005年成立第一家平臺以來,其平臺數量和網貸規模都實現了連續高速增長,尤其是2012年以來,2015年和2016年的交易增幅達到50%左右。但是由于這種網貸模式信用風險較高、市場監管機制不足和平臺清理政策的出臺,近幾年來,P2P網貸交易量有所下降,2019年的交易量同比下降了5318%左右。
2011年我國第一家眾籌企業成立,互聯網眾籌模式正式建立,這種新型的互聯網金融技術與公益事業的有機融合,引起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眾籌模式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眾籌金額的增長,更表現在眾籌項目和平臺類型的多樣性上。現有的眾籌平臺包括獎勵類眾籌、公益類眾籌、混合類眾眾籌等,而眾籌項目包括非公開融資眾籌、公益眾籌等。
在互聯網金融理財市場上,余額寶一直占有絕對領先地位,因其靈活、快速、便捷等特點充分彰顯了小額理財的優勢[3]。余額寶一經推出,其高收益率、低風險率具有很強的市場吸引力,而根據市場變化,目前余額寶的收益率雖然偶爾略有回升,但是收益率較之銀行的年化收益率還是比較低,這也是其未來發展必須要面臨的首要問題。
2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來源
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風險根本上是來源于金融市場的信用問題,而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則導致了信用風險加劇,但不同的互聯網金融內容金融模式存在差異,其金融價值產生方式不同,主要風險來源也是不盡相同的[4]。第三方支付是為買方、賣方提供“中介性”交易的平臺主體,本質上是提供一定的信用保障,而其信用風險在買方和賣方信用風險基礎上,還有支付機構和銀行的信用風險,如支付機構的服務能力不足、銀行的非正常資金劃撥等。互聯網理財的信用風險主要是來自于基金平臺的經營管理和基金管理人兩個方面,如果理財平臺違規引發商業信用問題或者是基金管理人惡意操縱基金,那么對理財投資人來說,其投資風險就會上升。P2P網貸金融模式是特殊的信貸金融,其主要的風險包括傳統借貸行為產生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風險和投機風險[5]。道德風險存在于任何借貸行為,而后兩種風險主要是來源于互聯網平臺的信息不對稱、平臺漏洞等。眾籌金融風險來源與P2P網貸信用風險來源基本相同,但是還表現為突出的眾籌項目風險,比如項目收益真實性、項目預期性、項目更新等。
三、當前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1互聯網金融市場制度缺失
互聯網金融市場制度缺失主要表現為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監管職能劃分不清,導致了互聯網金融市場失信行為成本過低,影響市場信用體系的構建。一直以來,《銀行法》《證券法》等都對金融信用風險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范管理,但是其內容適用性與互聯網金融市場嚴重不符,有效性不足[6]。而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個體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規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繼頒布,對進一步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及其金融活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從法律法規的實效性上看,其在信用風險的監管方面還存在不足。比如,在現有的法規條文中,對于眾籌業務項目的范圍、融資方式的信用控制上未能加以明確規范,對于P2P網貸中互聯網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問題應如何解決等無法律規范可參考。另外,在監管制度上,我國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呈現“多頭監管、各自監管”的格局,如第三方支付是央行監管,互聯網理財是證監會監管,但是現階段互聯網金融的融合趨勢明顯,信用業務之間存在深度關聯,信用風險來源點存在交叉,因此監管工作就會出現“真空區域”。
2互聯網金融市場交易把控不力
互聯網金融市場交易的把控問題與監管問題不同,它更側重的是監管的過程和職能的發揮,即監管方式上存在力度不夠的問題。一方面,不同金融業務的監管方未能對金融活動參與方合規性進行有效把控,加劇了金融交易風險問題。在現有的互聯網技術階段,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信用風險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而參與方主體參與資格合規性強,那么就會很大程度上降低信用風險[7]。然而,監管部門對參與方的交易目的、身份信用等不做全面的分析,并不能阻止信用低的人進入金融市場中,網貸風險、理財風險、眾籌風險都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金融的資金流動上,參與方在互聯網開設賬戶并實現資金流轉的功能主要是銀行來辦理,在金融資本流動時,第三方支付平臺會將資本留置一定的時間,而由于外部對資金情況無法識別,那么就使得虛擬賬戶任意轉移資金的問題無法被發現,從而帶來很大的金融風險。
3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管理手段缺乏
傳統的金融風險主要是依靠金融監管部門的監察加以管理,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但是目前針對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的各種風險問題,即使做出有效的風險識別和把控,但是針對性管理手段的缺乏也導致了風險的加劇。例如,互聯網金融企業作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主體,其金融信用的評價體系就未能與銀行的征信系統進行有效關聯,企業難以憑借自己的力量來解決信用風險問題,缺乏有效的手段也就不能做出有效的風險管理。針對互聯網金融所依托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海量信息數據帶來的不穩定性和外部風險對金融交易往往有直接決定性影響,但是對此問題,還未能有有效的技術手段進行數據的分析和篩選,給金融活動帶來風險。
4互聯網金融市場非預期應對不足
互聯網金融市場存在著各種不確定性,因而也存在著各種不確定的信用風險問題,如黑客攻擊、數據泄露等,金融交易的數據損失,將給各方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8]。互聯網金融的安全問題本質上就是信用風險問題,對此,我國在現有的互聯網環境下,未能建立起完備的非預期應對方案和規范,即使加強了互聯網安全技術的保障、網絡線上運營監管等,但是系統性方案的缺失很可能引發黑客攻擊導致瞬間的交易損失,金融市場也將會出現明顯的波動。
四、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的對策
1加強法規和監管制度體系建設
在制度體系建設中,首先要不斷健全完善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管理的政策性法律法規,按照金融市場活動的特點及其風險要素建立全面的、符合金融活動實際要求的風險管理規范。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在法規中對互聯網金融參與主體的資格、信用等標準進行明確規范,嚴格審核參與主體的資質,例如網貸模式的借款方的信用情況、放貸方的收款方式等要設立明確的進入標準,避免失信問題帶來的金融風險。二是要對過程風險管控進行明確規范,如應該盡快出臺一部過程監管的法規,可以按照金融交易的流程完善法規內容,對風險實現實時跟蹤[9]。三是要完善相關的懲罰性法規,可以將互聯網金融的惡意違規行為納入到刑法等國家性法律體系中,加大犯罪懲戒力度,提高違規成本,降低互聯網金融風險。
其次,要在制度建設中明確監管主體的分工,在既有的金融管理體系的基礎上針對互聯網金融交易的參與主體類型明確監管職能責任,如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監管可以明確工信部門、商務部門的相關職責,并在銀保監會、央行等部門之間暢通信息溝通共享機制,擴大監管的覆蓋面。
最后,針對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法規建設的現狀來看,應該進一步充分發揮出行業組織協會的“補充性”功能,行業協會作為專業組織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風險識別行業優勢,完善法規監管的內容。根據英國、美國經驗,行業協會能夠很大程度上優化行業發展的氛圍,提高創新管理能力,在法規頒布之前以行業規范的形式對參與主體和金融活動進行規范,從而降低互聯網金融市場參與風險。
2根據市場風險內容設計管理手段
風險管理手段的設計需要嚴格根據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類型來進行,即針對不同的風險來源設計不同的管理手段。對于第三方支付平臺,應該加大對平臺資質、平臺技術、銀行等方面加強管理,如對銀行的非正常人為失誤性資金劃撥,可以加大懲戒監督,對于平臺技術和資質,可以加大技術安全的保護監管和資質審核等,在根源上控制風險[10]。對于眾籌和網貸金融模式的風險,可以在現有的信貸風險管理基礎上,加強對借貸人的資格審查和信用評估,也要加強對眾籌項目的管理審查。對于互聯網理財,其風險主要是來源于平臺的違規或者基金管理人的惡意操縱,那么就應該對平臺的金融行為加大過程監管,明確違規管理責任,建立從監管部門到企業的監管職責,對基金管理人,也要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提高行業準入標準門檻。
在以上的管理手段基礎上,相關部門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的數據信息優勢,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尤其是征信信息體系,要加強信息的共享關聯建設,為具體的金融活動監管奠定基礎,此外,還可以利用投訴管理手段來降低信用風險。如美國政府已經成立了互聯網金融投訴中心,專門負責對相關活動的投訴受理、投訴處理等工作,并在投訴信息的基礎上形成信用風險評價,作為市場準入和市場監管的重要標準。
3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標準
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標準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既包括互聯網技術的行業標準,也包括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行業標準,只有明確了標準,各參與主體才能有效認識到違約的風險問題,從而提高避免風險的意識。對此,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建立行業組織的基礎上就要明確相關標準,規范行業行為,整頓行業秩序。另外,更要注重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的行業標準建立,要在參考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提高技術的自我創新研發能力,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是對金融服務、互聯網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征信等于一體的新型金融模式,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是我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互聯網金融因其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和金融市場前景優勢必將會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主要目標。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其信用風險問題也是影響其未來發展方向的關鍵性問題,其信用風險來源于金融交易活動的各個環節,而我國在信用管理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針對其金融業務和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制度建設不足、針對性管理手段缺失、金融交易把控不力和非預期應對不系統等問題。對此,要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就要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利用靈活多樣的管理手段解決風險問題、設立行業標準,讓互聯網金融在不斷的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中逐步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慧宜論基于PTP行業分析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J].時代金融,2019,09(29):23~27
[2]王智毅我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識別及防范對策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8
[3]丁雪,呂婷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影響因素分析[J].內蒙古統計,2018,06(02):46~50
[4]李瀚祺,趙富蘊,熊厚淺談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04(19):243~243
[5]杜明鳴,劉司墨我國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控制及監管研究——以P2P網絡借貸模式為例[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04):9~15
[6]李國義互聯網金融中的信用風險形成機理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0(03):38~45
[7]潘一豪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及規制[J].北方金融,2017,03(04):53~56
[8]韓宏穩基于二元論視角分析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共同發展問題[J].現代管理科學,2017,09(02):118~120
[9]姚國章,趙剛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5(02):8~21
作者簡介:
徐小葳,供職于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華北分公司,中級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