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金融企業價值增值的來源可知,其主要通過資產類業務、中間業務、理財類業務而獲得,所以由這些業務所帶來的價值增值部分便成為了征收對象。與實體企業不同的是,金融企業在計算增值稅時缺少抵扣項目,所以根據“銷項稅-進項稅”的計算方式,金融企業面臨著稅務風險。在對稅務風險做出分析的基礎上,應對策略可從合理規劃應收賬款的回籠時間、加強企業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以財務信息化監督供應商資質、實施開放式納稅籌劃人才培養四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 “營改增”;金融企業;稅務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F812.42;F275.4?? 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15-0148-02
梳理現階段的有關文獻可知,目前針對金融企業“營改增”背景下的稅務風險問題,仍未能引起學術界和實務界的足夠重視。2016年隨著“營改增”全面落地,關于實體經濟納稅籌劃問題的探討可謂是汗牛充棟。眾所周知,“營改增”的目的在于以增值稅替代傳統的營業稅,進而消除過去重復征稅的這一弊端,在政策層面也在于降低企業的納稅負擔。增值稅作為流轉稅,是針對企業經營所獲得的價值增值征收的稅種。聚焦金融企業價值增值的來源可知,其主要通過資產類業務、中間業務、理財類業務而獲得,所以由這些業務所帶來的價值增值部分便成為了征收對象。與實體企業不同的是,金融企業在計算增值稅時缺少抵扣項目,所以根據“銷項稅-進項稅”的計算方式,金融企業面臨著稅務風險。本文將對金融企業的稅務風險進行分析,并在分析基礎上給出對策。
一、金融企業稅務風險分析
1.金融企業納稅成本較高
根據經濟學原理可知,金融企業的利潤來自于實體經濟所創造利潤的一部分,由于我國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且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發展受制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轉型升級所困,使得金融企業經營中的價值增值難度變大,其主要反映在金融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指標之中。在“營改增”之前金融企業根據5%的稅率上繳營業稅,在“營改增”之后則按照6%的稅率上繳增值稅。由于金融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且增值稅是針對金融企業價值增值部分所征收的稅種,這就在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下導致金融企業的納稅成本較高。納稅成本較高所形成的稅務風險,將制約金融企業服務創新能力的形成。
2.金融企業抵扣能力較弱
“銷項稅-進項稅”構成了增值稅繳納額度的確定方式,筆者認為,這一計算方式似乎是為實體經濟、傳統服務業所準備的,而對于金融企業而言則難以獲得有效的抵扣額度。在實體經濟中所發生的采購活動、勞動力投入活動等都可以在稅制框架下進行抵扣,然而金融企業的資本循環為:G—G′,這就使得金融企業的經營活動所外呈現的特征便是“資本自行增殖”。因此,在金融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難以獲得稅制規定下的抵扣權限。由于金融企業在進項稅方面抵扣能力較弱,便直接導致了增值稅納稅負擔較重的局面,該局面與納稅成本較高形成疊加效應,將使得金融企業難以獲得“營改增”所帶來的稅制紅利。
3.金融企業納稅籌劃缺位
當前,諸多金融企業都將工作重心放置在了開發理財業務,以及基于互聯網平臺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因此,這就促使金融企業的決策層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流程銀行打造,以及構建自己的P2P運行生態。筆者認為,由經濟學原理可知所有這些努力都需轉換為實體經濟的投資資本,最終需依靠實體經濟所形成的盈利能力來獲得投資回報。上文多次提到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現狀,這就意味著諸如開發理財業務主要體現為單方面的“攬儲”,其將為金融企業帶來顯著的資金管理成本。同時,對“營改增”背景下的稅務風險則缺乏足夠的認識,更缺乏專門人才全方位地去管控稅務風險。
二、應對稅務風險的思路
1.深入研究增值稅的繳納方式
隨著“營改增”的全面落地,陸續出現了部分企業納稅負擔不減反增的現象,該現象也得到了決策層的重視,但預計在短期內增值稅制度不會進行調整。這就要求金融企業需要在直面現象的同時,深入研究增值稅的納稅方式。以“銷項稅-進項稅”作為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繳納計算方式,在無法獲得足夠抵扣額度的情況下,則只能從降低銷項稅的額度上下功夫。增值稅需按月度繳納,所以降低銷項稅額度的重點便在于降低月度繳納額度。此時,這就涉及到金融企業對價值增值部分的分期工作了。實踐表明,金融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存在著周期性,該周期性與實體經濟發展的周期性之間存在著聯動效應。
2.積極提升金融服務智能水平
我們在降低金融企業稅務風險的同時,還應將該項工作導向金融服務的供給側管理中去,進而獲得最大化的創新紅利。由“銷項稅-進項稅”的計算方式可知,積極提升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必然存在著采購專用性資產的需要,也存在著員工崗位培訓的要求,提升金融服務智能化水平將助力金融企業在行業競爭中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構建,也能形成更為高效、精準的金融服務質量。從中可得,這就為進項稅的扣除提供了客觀條件,也為金融企業的發展奠定了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基礎。
3.重視培養納稅籌劃人才隊伍
金融企業應將納稅籌劃作為自身價值創造的途徑,而且面對當前宏觀經濟環境和實體經濟發展現狀,金融企業應重視培養納稅籌劃人才隊伍。由目前相關文獻所反饋的信息可知,若是不配合以一定的授權,金融企業納稅籌劃人才也難以對稅務風險開展全面防范。為此,金融企業決策層應在財務管理信息化平臺的支撐下,為企業財務人員履行崗位職責制訂內部財經章程,并賦予財務人員對各部門的考核權限。
總結以上的思路可得,其需要根據“銷項稅-進項稅”的計算方式合理分配利潤,并通過提升企業金融服務的資本有機構成增強進項稅抵扣能力,并著眼于打造專門的納稅籌劃人才隊伍。同時,金融企業決策層應為此提供制度保障。
三、對策
1.合理規劃應收賬款的回籠時間
金融企業需要合理規劃應收賬款的回籠時間,并對價值增值部分進行分期劃撥處理,這樣才能在月度增值稅繳納中降低銷項稅額度。由于金融企業的利潤來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而且在流程銀行的運行模式下各利潤來源渠道存在著相互獨立的趨勢,這將影響金融企業對利潤的統籌安排。這就要求金融企業需要提高財務部門的職能地位,應使財務部門成為企業的利潤監管中心。為此,金融企業決策層應在內部財經制度設計中完善財務部門對利潤的監管機制,并根據月度進項稅額度動態制訂月度利潤分配數量,這樣就能通過納稅籌劃降低增值稅的繳納數目。
2.加強企業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
金融企業不僅需要針對傳統經營模式開展流程再造,還需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加強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這就要求企業以信息化、智能化作為推動金融服務的驅動力。上文已經指出,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金融服務目標將大量引入專用性資產,以及對員工開展與之相關的崗位培訓,這些都構成了企業進項稅的組成部分,并為減少增值稅加納繳度和降低稅務風險產生積極作用。在實際操作中筆者建議,企業財務部門應嚴格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工作,并為企業決策層提供資產采購的財務分析報告,進而管控由此所可能形成的資金風險。
3.以財務信息化監督供應商資質
在開展專用性資產采購工作時,需以財務信息化去監管供應商的資質。提出這一要求在于,若是供應商屬于小規模納稅人時其不具備開具增值稅發票的資格,這樣就無法滿足金融企業獲得進項稅抵扣的要求。在采購工作實踐中,會因采購人員的人為因素而與小規模納稅人身份的供應商保持業務往來關系,隨著采購數量的累積和增大勢必會對金融企業帶來財務風險。筆者建議,財務部門應依托財務信息化平臺首先對供應商資質進行審核,并在采購人員與增值稅發票相分離的情況下完成專用性資產的采購活動。
4.實施開放式納稅籌劃人才培養
金融企業應增強自身的納稅籌劃能力,并根據主營業務特點有效管控稅務風險。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看,則需實施開放式的納稅籌劃人才培訓。所謂“開放式”是指,金融企業可以與稅務師事務所合作聯合培養本企業的納稅籌劃人才,聯合培養的方式包括:(1)定期開設專題講座,向財務人員詳細解析我國“營改增”的核心要義,并從納稅籌劃的技術角度啟發財務人員的工作思路。(2)稅務師事務所委派專人與金融企業財務人員一同對企業稅務風險進行調研和分析,在工作實踐中培養財務人員的稅務風險防范意識,并在問題意識的驅動下建立符合金融企業需要的納稅籌劃思路。
綜上所述,金融企業防范稅務風險不僅需從探析增值稅計算方式上下功夫,為合理避稅形成思路,還需要從納稅籌劃人才的培養入手。需要強調的是,目前的“營改增”政策并不一定會減輕金融企業的稅負,但金融企業在此時仍需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對資金風險進行有效管控,這樣才能進一步消減稅務風險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四、小結
聚焦金融企業價值增值的來源可知,其主要通過資產類業務、中間業務、理財類業務而獲得,所以由這些業務所帶來的價值增值部分便成為了征收對象。當前,金融企業的稅務風險主要反映在納稅成本較高、抵扣能力較弱、納稅籌劃缺位等三個環節,這些都將對金融企業的資金管控帶來挑戰。在對稅務風險做出分析的基礎上,應對策略可圍繞合理規劃應收賬款的回籠時間、加強企業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以財務信息化監督供應商資質、實施開放式納稅籌劃人才培養四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王桂芬,程敏.建筑業“營改增”后的稅務風險及對策建議[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20(1):55~57.
[2]高喜臣.“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稅務風險控制影響研究[J].山西農經,2016,(10):86~87.
[3]崔麗燕.“營改增”背景下事業單位存在的稅務風險及其對策解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0):321+323.
[4]范增山.“營改增”后金融企業的稅務風險及應對措施[J].經貿實踐,2017,(21):108~108.
[5]王瑛.金融企業開展“營改增”工作后存在的稅務風險及應對措施[J].財會學習,2016,(12):162~162.
作者簡介:
鞠威女,供職于華夏銀行杭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