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院,江西 新余,338025)
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腎結石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性腰腹絞痛以及血尿。臨床治療主要通過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微創治療,其中藥物治療主要針對非鈣性結石實施治療,可直接進行溶石,或起到預防性治療的作用;而手術治療一般取石效果較好,但給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1]。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逐漸普及臨床,其是一種通過B超X線進行定位,并通過高能的沖擊波進行碎石,結石碎裂后經尿液排除,雖然效果得到證實,但還是有很多失敗的案例,以下是針對導致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失敗的因素分析的詳細內容: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進行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的120例腎結石患者最為本次研究的調查分析對象,回顧性分析本組患者臨床資料,有81例手術成功,其中男性51例,女性30例,年齡23—66歲,平均(43.89±4.78)歲,病程在1—4年不等,平均(1.98±0.05)年;39例失敗,其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齡25—67歲,平均(44.67±5.89)歲,病程在1—5年不等,平均(2.13±0.0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過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患者仰臥位,對于肥胖者使用腹帶,首先采用較小的電壓進行沖擊治療,待患者適應后再增加電壓至12-18kv,治療30min左右,平均沖擊次數在1000-1500次。針對腎積水嚴重的患者應首先對邊緣以及腎盂輸尿管交界處開始。術后3天內患者臥床休息,增加以水量,同時予以抗生素治療。
1.3 療效判定 術后3個月采用腹部超聲或X線復查,并對腎功能、血常規以及尿常規等指標進行測定,若結石完全排出,或殘余結石直徑在0.4cm以下者則判定為成功;若結石未完全排出,會殘余結石直徑在0.4cm以上者判定為失敗。
1.4 統計學分析處理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本資料比較 120例患者中有81例手術成功,39例失敗,兩組患者基本情況比較如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2.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經分析發現,結石的密度以及結石到皮膚之間的距離是兩個影響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成功與否的獨立危險因素,詳細分析結果見下表2:

表2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腎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患者的排尿功能障礙,已經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的威脅,若不及時予以有效治療,任由疾病發展,最終很有可能導致患者的腎功能嚴重受損,可能導致尿毒癥以及腫瘤的發生,所以早期臨床治療對于腎結石患者臨床預后至關重要,臨床對于本病的治療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藥物治療具有一定局限性,其僅對非鈣性結石有效[2]。伴隨醫療技術的發展,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其已經被臨床廣泛應用于各種結石的治療,其碎石效果十分顯著。但其治療效果還是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研究者表示導致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失敗可能與患者的年齡、結石的部位和直徑以及患者是否伴發腎積水等有關。所以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醫生越來越重視影響因素的觀察,繼而提高效率[3]。
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憑借其創傷小、無需麻醉、操作便捷以及術后并發癥少等優點備受關注,其對于結合直徑在20mm及以下的治療效果較好,而對于較大的結石則需要反復多次的治療,并且碎石后的殘渣難以排除[4]。本次研究中考慮在內進行分析的可能導致碎石失敗的相關因素有患者的年齡、結石大小、結石部位、是否存在腎積水等,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導致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主要是結石的密度以及結石到皮膚之間的距離。有研究調查顯示,體外沖擊波碎石成功的腎結石患者的結石大小明顯較失敗組患者的結石小,并且還發下結石直徑在100mm以上的患者,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的碎石效果顯著降低[5]。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進一步推斷出影響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本次研究結果中,變量結石的密度以及結石距皮膚之間的距離能夠預測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成功與否。綜上所述,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用于腎結石臨床治療效果較好,但術前首先了解患者的基本狀況,如患者的年齡、結石大小以及是否伴有腎積水等。同時還應特別監測結石密度以及結石到皮膚之前的距離,進一步預測手偶數成功率,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