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雯?張海艷
南山,地處珠三角大灣區黃金入海口,擁有“生態區、大灣區、自貿區、高新區、科教區”五區疊加優勢,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地帶,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數十年來,南山一直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了“生態與經濟齊飛,碧水共藍天一色”的景象,已初步探索出超大城市發達中心城區“兩山”轉化路徑。
在推動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南山努力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水平,在產業發展、環境治理、生態建設和制度建設等領域形成了具有典型性和轄區特色的“兩山”實踐案例和成果,走出了一條依托優質生態環境資源,不斷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產業,從而發展“金山銀山”并進一步反哺“綠水青山”的高水平“兩山”轉化路徑。
降低資源能源消耗,
推動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南山區轄區內多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企業,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大。1993年,全區“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和“補償貿易”)企業有330家,總產值2 億元,占工業企業總量59.67%,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大幅增加了區域污染物排放總量。
隨著工業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山區果斷提出由“工業立區”向“生態立區”轉變的發展思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玻璃制造、印染、電鍍線路板、印刷等高污染產業全部清退,逐步淘汰“三來一補”企業。與此同時,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推動月亮灣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蛇口工業區建成“南海意庫”、醫療器械產業園,南油工業區成功改造為動漫基地,華僑城工業區轉型升級為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位于南山區內的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全國面積最小單產最高的高新區,成為全國高新產業的典范代表。
南山區深入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大力實施“科技創新+總部基地”雙輪驅動發展戰略,依托“五區”疊加優勢,建設貫穿南北的科技創新軸和橫跨東西的總部經濟帶;建設以前海、大學城、科技園、留仙洞為核心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四大新高地,打造綠色一帶一路的“科技智源”;同時,鼓勵企業對標國際先進生產水平,推進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綠色制造,推動產業向“技術、知識、資本”密集型和綠色低碳型轉變,推廣復制“蛇口工業區4.0”綠色進階模式。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打造美好生態環境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南山區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為此,近十多年以來,南山區大力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實施“三線一區”鐵桶保護。1992年,南山區率先劃定水源保護區“鐵線”,明確界定西麗水庫一級、二級和準級保護區域;2005年,將水源保護區、自然山體等在內的北部片區全部納入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2016年,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研究,框定26.18平方千米土地擬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占全區總面積的13.96%;建成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示范保護區和全市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華僑城濕地公園。
全力保障飲用水源最優水質。十多年前,建成長達30公里的環庫截污工程,近年來實施國內最高的30毫米截流標準,進一步升級庫區初期雨水和污水截排系統。在全國率先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地塊的土壤環境狀況調查,將土壤環境風險評估結論作為土地安全移交封閉管理的前置條件,實現 “凈土移交”。
實施大氣污染全來源治理。媽灣電廠建成全國首套海水脫硫系統,全國首家實施低氮燃燒器改造,如今SO2、NO2等污染物排放水平全面優于歐盟、美國標準,全球最低。強化清潔能源推廣,南山熱電廠實施全市首個“熱電聯產”項目;全國率先實施碼頭岸電上船工程,全區公交車100%純電動化、工業鍋爐100%完成清潔能源改造,大型餐飲企業100%安裝餐飲油煙凈化設施。
強力推動水環境綜合整治。總投入約60億元,累計完成993個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南山、蛇口、西麗三大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70 萬噸/天,污水收集處理率97%;推動大沙河、后海河等河流綜合整治工作,大力整治桂廟渠、鏟灣渠、雙界河等黑臭水體,完成全域黑臭水體治理。
嚴厲查處非法排污行為。鐵腕整治水源區違法建設項目,強力拆除288宗歷史遺留違法建筑、37棟違建別墅;建立水源地環境風險常年排查機制,每年出動巡查人員3千余人次,巡查路徑超過10萬公里;實施“雨季行動”專項執法常態化管理,開展“利劍系列”行動高壓打擊違法排污。
建設更高生態環境品質,
匯聚智力資源
南山區不斷加大污染治理及社會民生工程投入,積極建設現代化宜居宜業城市,優質清新的空氣質量和舒適宜居的生活空間是吸引高端人才及高端產業的重要因素。
建設品質城市“惠”民。實施全域織“綠”,持續提高城市“含綠量”,公園總量達154個,綠化覆蓋率達53%,每萬名常住人口擁有一個公園,全面釋放綠色福利。
建設“三大精品”工程。在風光迤邐的深圳灣畔建設深圳最美海岸帶——16.2公里深圳灣濱海休閑帶;在后海金融商務總部基地,建設全國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公園——深圳人才公園;在大沙河沿岸建設13.7公里的大沙河生態長廊,一帶、一園、一廊實現空間串聯,構建山水相依、水城共融的城市最美景觀。
打造宜居城市“利”民。對全區32個城中村實施“整舊、改破、清臟、治亂、增美、添綠”改造,“南園模式”獲評全國社會治理優秀基層示范點;創新打造特色精品社區,全區101個社區中四星級宜居社區總數達99個。
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以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留仙洞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部基地、高新區北區、后海中心區、蛇口自貿片區共5個重點片區為載體,打造深圳特色的高密度海綿城區。
運行更優綠色管理機制,
打造“兩山”轉化樣板
一直以來,南山區勇于改革創新、先行示范,始終堅持對標世界一流,著力推動建立科學合理、運轉高效的體制機制,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發展需求。
“巧”用生態文明考評機制。堅持用好“市考核”和“區考核”兩個抓手,將生態建設、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納入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關鍵票”,嚴格實施“一票否決”制度,樹立良好的“綠色”政績觀。
“活”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機制。成立區水污染治理指揮部、區大氣辦、區海綿辦等專門治理機構,全方位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創新“互聯網+河長制”監管模式,形成“全面監管、巡辦分離、智慧管控”河道管理新格局;創新推動環保主任制度,率先推行“環評備案制”,促進環境監管重心向環境影響大、居民關注度高的方向偏移,集中精力查處污染重、影響大、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
“善”用資源綜合利用制度。嚴格產業準入,對達不到能耗和排放準入條件的“兩高”項目一律不予審批、立項、備案、開工建設;建立健全節能減排資金鼓勵制度,不斷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推進節能項目建設;嚴格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合同節水,開展居民區、重點企業、機關等節水載體創建活動;完善綠色建筑激勵制度,全區新建建筑100%達到綠色建筑標準。
加強政策制度保障,
凝聚生態環境管理合力
在污染防治攻堅、推廣綠色新理念和新舉措的過程中,離不開政策制度保障,南山區堅持剛性約束和彈性激勵并行,建立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
率先實施生態文明考核,建立健全綠色發展制度,堅決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每年制定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行動計劃,將生態破壞、大氣污染、黑臭水體治理責任分解落實到各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定期督辦、會商,任務完成情況及考核結果將作為黨政領導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參考。率先建立大氣治理街道轄區責任制、環境質量周報制,實施“一周一通報、一月一講評、一年一考核”全周期強化管理。創新設立水源三村生態補助機制、建立健全節能減排資金鼓勵制度,通過政策驅動,全面加強政府—企業—公眾的綠色發展意識。
未來,南山區將繼續完善綠色發展制度,強化環境質量監控與考核,壓實各部門、各街道環保責任,凝聚生態環境管理合力,激發居民和企業積極參與水源區保護的內在動力,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