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宇
位于廣東中部、珠三角西翼,一座擁有“六林一水三分田”景觀的制造業城市——佛山市高明區,正從容堅守“生態優先”的發展初心,奮力開創“綠色崛起”的先行路徑。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這座工業城市綠色轉型升級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生態文明建設收獲更為豐碩的成果。
2019年11月14日,高明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立足新起點,高明區正圍繞打造“灣區西部綜合交通樞紐、珠西先進制造新高地、嶺南田園城市新樣本”目標,全速駛上生態文明建設快車道。
提升生態品質,守護環境之美
高明區至今仍保存著相對完好的大地園林景觀特質,轄區內自然資源豐富、環境質量優良,擁有17.5公里西江黃金河道,“一江五河”為主體的水系交錯棋布;被人民日報專題報道為“珠三角的塞罕壩”的云勇林場坐落其中,2019年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9.24%,是珠三角重點林區之一。得天獨厚的自然饋贈和生態稟賦,更堅定了高明人民尊重和珍愛自然、守護和提升環境的決心。
為豐富森林景觀資源,高明區投資3.2億元實施城市生態綠心群建設、濱水河道生態廊道建設等九大重點生態工程,積極構建“三屏六楔、兩脈兩環、藍綠成網”自然生態格局,全面鞏固并提升生態品牌優勢。今年進一步圍繞“美麗高明”建設目標,從全域層面系統實施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美麗山林“六個美麗”專項行動,立足高明良好的生態本底,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大力度提升全域景觀面貌,深入改善高明區域形象和區域價值,提高了人民群眾對生態品質和生活環境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2014年以來,高明區環境空氣質量穩居佛山市五區首位,五項主要污染物(SO2、NO2、CO、PM10和PM2.5)年均濃度均優于國家二級標準,而近兩年PM2.5總降幅更達到30.77%,助力佛山實現PM2.5歷史性連續達標。高明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100%,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均穩定達到Ⅱ類、Ⅲ類目標。2020年,市控斷面水質改善率更達到百分百,區內已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并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以秀麗河為代表的一批內河涌已成為環境再造新地標,城市碧道新景觀和市民休閑新去處。
寫好產業文章,激活綠色動能
高明區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守“綠色發展”初心,將“生態優先”理念貫穿于改革發展的全過程,讓經濟社會建設成果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近年來,高明區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加快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動能轉換,加速推進全域要素整合和城鄉環境提升,把綠色發展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推動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發生變革,努力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融并進。
實施產業生態化
據統計,2016年以來,高明已累計否決了100多個貢獻值低、環境不友好的產業項目,但招商引資總額不降反升,從2016年的100多億元提高至2019年的400多億元,每年招商引資的規模效應和質量效益大幅提升。
高明區內的傳統制造業企業,也在產業生態化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創新,趕超前進。“要我治污”到“我要減排”的觀念深刻轉變,已成為高明企業的行動自覺和具體實踐。作為高明陶瓷行業的骨干企業,貝斯特公司堅持生產全過程資源節約和能耗控制,堅持清潔生產與智能制造有機結合,通過廢氣除硫脫硝系統、廢水循環利用處理系統和廢料分類回收循環利用系統,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廢氣和粉塵排放穩定達標,近年累計節省煤耗約30%;被貼上“綠色智能工廠”標簽的順成陶瓷集團,通過引進大批創新技術及裝備,建成了行業極為先進的智能制造系統和綠色生產系統,實現工業廢水循環利用零排放,除塵、脫硫、脫硝一體化處理智能化,達到超低排放要求。另一重點行業中,溢達紡織公司自2005年以來,在環保和能源管理方面累計投入超1億美元。得益于不間斷的環保改造提升,過去十年企業產量和產值即使增長數倍,但水資源單耗和能源單耗卻分別降低了67%、49%。
高明把綠色發展作為一場全方位的變革扎實推進,不僅通過行業污染治理來治標,更通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廣來治本。全國首個以氫能源為動力的有軌電車示范項目2019年在高明正式運營,標志著高明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進入新的里程。早在2011年,高明已一次性全區替代使用LNG公交車,在全省縣域城市率先實現新能源公交全覆蓋,2019年繼續不遺余力實現全區公交車純電動化。今年區兩會期間,“加快構建以氫能供應、燃料電池整車、涉氫裝備制造等為重點的氫能產業鏈條”納入到區政府工作報告之中。高明對綠色發展的追求,已不再局限于經濟活動中,而是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行業各領域。據統計,2008年到2017年十年間,高明天然氣用量增長了43倍,由原來的700萬立方米增長到2017年的3.1億立方米,常住人口僅占佛山5.7%、企業數量僅占佛山2.7%的高明,天然氣用量早已位居全市第二。
推動生態產業化
依托良好生態基礎,高明堅持以“全域整治+全域旅游+全域發展”思路引領城市環境再提升和生態產業再活化,不僅讓山更青水更綠,更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成果和福祉。近年來,高明區重點圍繞“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等工作推動生態產業化走向深入,力爭加快建設嶺南特色鮮明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加快實現全域環境改善和城鄉一體化,形成生態宜居助推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助力生態宜居的良性循環。得益于鄉村美麗資源不斷向美麗經濟轉化,高明的生態經濟發展漸入佳境,逐步呈現“農旅提升、文旅做大、村旅做旺”的產業融合局面,“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正加快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發展優勢。
截至去年,高明區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已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帶動全區第三產業加快提速增效,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從2010年的14.8%提高到2018年的22.8%,初步實現GDP的“綠色轉型”。
高明現有大小村莊約700條,很多保留著原生態的資源環境和古樸的鄉村韻味。近年來,高明區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鄉村建設,廣大鄉村正成為高明“綠色發展”的熱土。通過以點帶面策略,優先抓好8條示范區、9條重點村建設,著力打造出一條串點成線、以線帶面的鄉村振興示范帶。今后,高明也將堅持農村環境整治成果由村民共享,引導農民利用鄉村優美生態環境發展鄉村生態產業,推動鄉村“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化。
深化制度建設,走出高明路徑
高明區立足制造業城市實際,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以建立權責清晰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為突破口,積極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機制,嚴格落實生態文明方針政策。
2013年起,高明區已高規格成立區委書記、區長任雙主任的區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面統籌協調轄區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體系,破除監管分散、多頭管理、推諉扯皮等弊端。通過制定生態文明建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密切聯動河長制湖長制,實施“提醒、通報、督辦、區委書記區長督查令”四級督辦機制和全覆蓋式督查,實施更科學、全面的考核。通過強有力的考核督辦機制約束,各級各部門生態環境責任不斷得到壓實,形成了全區污染防治攻堅“一盤棋”格局。
與此同時,高明區始終堅持環境監管治理機制創新和監測預警、風險防控機制強化。抓好“兩法銜接”,鞏固和深化環保警察制度,構建起快速響應、共同調處的“要明鶴興”跨區域聯動執法模式。創新實施“區域環評+清單式管理”審批改革,今年改革試點已從滄江工業園擴大至全區,2020年至今已有6個符合條件的項目實現環評降級,環評審批所需時間由“3個月”縮短到僅需“十幾分鐘”,8個非重大變動項目實施備案管理,從原審批流程35個工作日減少為備案流程的3個工作日以內。此外,積極構建高明一街三鎮空氣監測網絡體系和污染防治攻堅“一張圖”作戰系統,建立基于氣象條件為基礎的大氣污染分級預警管控體系,健全全區環境風險防控長效機制。
高明已在綠色發展的征途上昂揚前行,牢牢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雙城聯動”和廣佛全域同城,以及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加速推進的歷史性機遇,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明路徑上為各地提供更多可供參考、值得復制的成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