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懷強?賴志剛
“酒香不怕巷子深,沒想到頭一次搞特色水果直播帶貨就引發這么多人關注……”河源市東源縣雙江鎮父母官笑得合不攏嘴,“做好東江源生態鏈文章,雙江必成網紅打卡地。”言語間,流露出干事創業的自信與激情。
萬綠湖畔好山好水,千年古道煥發新機,萬畝果園碩果累累,美麗鄉村游人如織。其實雙江鎮只是東源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創新實踐的一個縮影。
“綠色是河源最鮮明的底色,綠水青山是河源最大的發展優勢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河源要做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生態排頭兵,走出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的新路。”正如河源市委書記丁紅都所言,作為省委、省政府劃定的“生態發展區”,近年來,坐擁新豐江水庫——廣東省最大飲用水源保護區、粵港4000多萬人重要飲用水源區的東源縣首當其沖,積極探索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發展,堅定不移看好“大水缸”,因地制宜打造“聚寶盆”,2017年東源縣獲得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初步探索出了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東源模式”。
堅持高水平保護
堅定不移守住綠色青山
思路決定出路,擔當才能有為。東源縣立足于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依據不同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特點,構建縣城都市經濟片區、燈塔盆地、東部資源經濟片區、萬綠湖生態保護核心區“四大功能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實行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分類考核,以功能區引領推動區域分類綠色發展,加強點上集約發展,面上科學保護,推進“兩個河源”思路在東源成功實踐。
規劃引領,源頭治理。東源縣先后制定《東源縣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工作方案》《中共東源縣委 東源縣人民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行動方案(2019—2021年)》《東源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等一系列的環境保護規劃、方案,初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為40.36%,比全市高出12.73%。三年來,全縣否決有污染企業12個,涉及投資額18億元。
持續發力,合力攻堅。三年來,東源縣共投入整治資金約3000萬元,強力開展萬綠湖、禽畜養殖污染、礦產資源、桉樹林整治、河道采砂、水浮蓮、臨江臨湖餐飲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專項整治,共清理關閉非法養殖場2165戶,清理生豬約28.5萬頭,拆除欄舍約44.26萬平方米。萬綠湖累計拆除非法養殖網袋789個、燈光網2178張、網箱215個、攔河網籠92張,拆除庫區“兩違”建筑設施133宗,拆除總面積15243平方米。全縣對35個持證礦山進行全面摸排和埋設礦區界址樁,打擊新發現非法開采礦點15個,整治歷史采礦點205個,完成治理復綠面積9公頃。
全面辦結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交辦案件22宗及省環保督察交辦案件42宗,突出解決了部分河流水質不達標問題,出臺不達標河流“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投入整治資金約5000萬元,大力推進木京河水系連通工程、木京河排污口分類整治工程及徐洞河污染源分類整治工程建設;船塘河由原來劣V類水質直接提升為III類甚至II類水質。全縣已建成鎮級污水處理設施15座;村級污水處理設施74座;全縣村莊污水終端處理設施完成1124個自然村,完成率為63.46%,正全力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及省定貧困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EPC項目。
近三年,東源縣空氣質量常年維持在國家一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分別是97.8%、97.2%和97.6%,中度及重度污染天數比例均為0,環境空氣各項污染物指標全面達標 。新豐江水庫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境內東江干流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省考核斷面達標率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地表水水質、跨界河流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無黑臭水體,森林覆蓋率持續保持在70%以上,生態經濟基礎不斷夯實。
力推高質量發展
因地制宜轉化金山銀山
東源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藏富于綠,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全縣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省市級研發機構73家,2019年來共推動36家企業開展技術升級改造,共計完成技改投資13億元。深圳鹽田(東源)產業轉移工業園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現代物流為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園區規模以上企業38家,2019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87億元,同比增長32%。
發展生態旅游,拉動民宿經濟。東源縣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健康休閑生活需求,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2019年東源縣共接待游客1037.19萬人次,創旅游收入73.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46%、12.63%。萬綠谷休閑度假旅游區已成為綠色發展典范,游客接待量從2008年的3萬人次增至2019年的25萬人次;旅游收入從2008年的300萬元增至2019年的1320萬元。穩定帶動村民就業約500人,幫扶資金近百萬元,帶動旅游區周邊有農家餐館13家,住宿旅館5家,藍莓、火龍果等規模性水果種植基地8個。
坐落在青山翠屏中的雙江鎮“萬綠人家·梨花屋舍”堪稱世外桃源,是一間藏在萬綠湖畔深山果園里的民宿,田園風格清新自然,鄉村風情淳樸休閑,被評為廣東省鄉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獲得“嶺南十大精品民宿”稱號。目前年營業額達200多萬元,提供固定就業50多人,臨時工100多人,每年直接與間接帶動鄉村經濟效益數百萬元。
發展綠色農業,力促產業融合。東源扎實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和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工作,全縣建立板栗、茶葉、靈芝、綠竹、水果、畜牧水產等特色農產品基地10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鎮2個。船塘鎮以板栗為支柱產業和龍頭產品,2018年被列為廣東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興村強縣示范鎮。全鎮共有板栗種植面積約10萬多畝,種植農戶有1.2萬多戶,年產量5000多噸,年產值9730多萬元,成為全省最大的板栗種植生產基地。
上莞鎮圍繞“茶”元素,做大“茶”文章,入選2019年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全鎮茶葉種植面積18800畝,每年產出403噸,產值1.35億元,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其它專業合作社共171家。“東源仙湖茶”申報國家地理標志。
實施精準扶貧,推動鄉村振興。東源縣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示范創建為抓手,成功探索出了“全域推進、綠富雙贏”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與新模式。投入貧困戶脫貧增收產業扶貧項目資金4.3億元,引進農業企業52家、培育合作社260家、發展鄉村農家樂126家,建立長效農業特色產業197個,帶動貧困戶4230戶實現戶均年增收6500元,貧困村集體增收10萬元以上;有勞動能力貧困戶5114戶20921人全部達到年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上,無勞動力貧困戶3797戶5427人全部落實政策兜底,貧困人口100%達到2019年脫貧標準,50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20.62萬元,100%達到出列指標要求。
燈塔盆地田園綜合體于2017年8月入選國家首批試點項目,是廣東省首批國務院批準的田園綜合體試點示范項目之一,隨著大坪村古樹公園等一批項目的竣工,田園綜合體試點示范項目已初具規模,“看得見水,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近在咫尺。
創建美麗鄉村,打造美好人居。 東源全域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以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專項行動為總抓手,共拆除破舊泥磚房 68.5萬平方米,完成廁所建設126座,村莊保潔覆蓋面達到100%,省定貧困村完成雨污分流的自然村356個,已鋪設暗渠化管道258公里;完成2019年農村公路村道硬底化建設任務239公里,完成投資1.3億元。
仙坑村逐步形成了“赤南公路—農田水渠—四角樓—八角樓—登云書院”的民俗展示與生態旅游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路線,帶動了茶葉種植園、研學旅游、萬家旅社、民宿、農家樂等項目的發展。
目前,仙坑村年吸引外來游客超過7萬人次,隨著“萬家旅社”項目的落成,預計可為開辦民宿的群眾每戶年均增收2萬元。下屯村確定“以紅色為底色、以綠色為支撐、以古色為依托”發展思路,強治理、促脫貧,助推革命先驅阮嘯仙家鄉紅色振興、綠色發展,該村被評為“2019中國最美鄉村”。
2016—2019年,東源縣GDP由104.69億元增加到140.9億元,年均增長10.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8.31億元增加到10.22億元,年均增長7.1%;旅游人次由727.94萬增加到1037.19萬,年均增長12.5%;旅游收入由48.2億元增加到73.18億元,年均增長14.9%。
單位國土面積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居民人均生態產品產值占比,綠色、有機農產品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生態加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生態旅游收入占服務業總產值比重,生態補償類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均有所提高。
接下來,東源縣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鞏固生態環境核心競爭力,同時進一步健全機制,逐步打通“兩山”轉化路徑。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護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嶺。完善綠色生態發展約束機制,加快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精準化勘界落地,建立東源縣生態保護紅線數據庫,實行生態保護紅線分類治理和精細化管理。推動綠色生產方式,開展生態發展區產業空間清理整治,推動藍口鎮、柳城鎮石英砂加工企業等工業集中進園。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綠色發展財政獎補機制,建立綠色發展基金,設立縣級水環境綜合整治專項獎補資金,轉移支付優先向水質改善、森林覆蓋率提升鄉鎮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