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道
摘要: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拓展了信息傳播渠道,尤其小視頻領域在移動端的廣覆蓋,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重要特征。電視新聞作為傳統媒體的代表之一,在新時期與網站、APP和微信、微博等存在密切關聯,一度成為網絡視頻的重要來源。但隨著自媒體的崛起,視頻生產不再是電視新聞的專長,視頻APP、視頻網站等對電視新聞帶來嚴峻挑戰,導致電視新聞節目的觀眾大量流失,收視率收到明顯影響。本文結合新媒體環境下視頻領域的發展特點,探索電視新聞轉型的機遇和挑戰,并為電視新聞轉型開展可行性研究,提出一些創新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信息化轉型;資源
在傳統媒體時代,電視新聞是視頻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相比于廣播、報紙和雜志更具有內容優勢,觀眾對圖像和聲音的青睞是電視新聞做好信息傳播的受眾基礎,也是對新聞事實開展更詳盡報道的重要手段。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制作周期長、技術水平要求高等特點也表露出來,成為制約電視新聞轉型的障礙。對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采用更豐富的新媒體手段、創新策劃思路來推動電視新聞更加適應受眾需求,快速融入傳媒融合的浪潮中,讓電視新聞重新換發活力,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具體來說,電視新聞的記者編輯要了解當前的機遇和挑戰,研究新媒體、善用新媒體、融合新媒體,不斷拓寬電視新聞的傳播渠道,提升媒體影響力。
一、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發展契機
1.新媒體技術優勢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概念,紙媒視域下的電視媒體曾被視為一種新媒體形式,因為電視節目較多地運營新媒體技術,實現電視新聞的現場錄制、轉播或直播,數字化技術是電視新聞節目的內涵所在。但相對于互聯網,電視媒體被看做是傳統媒體,這說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推動力媒體形式的不斷深化,也讓電視節目的技術優勢得以發展。
在傳媒融合中,電視新聞節目能夠實現迅速轉型,得益于電視臺對新媒體技術的敏感度,在節目的制作和傳播中,新媒體技術和傳播渠道應用都十分普遍。電視新聞節目的新媒體技術優勢,有利于其獲得傳媒融合環境中的發展優勢。
2.播出渠道多樣化
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播放已經不再局限于電視,還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網站、APP等進行播放,尤其是移動端的技術發展,各類應用軟件讓平板電腦、手機成為播放終端,讓觀眾能夠隨時隨地看新聞、發布評論。播出渠道的多樣化,為電視新聞節目的高效率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傳播載體更加豐富,不拘泥于媒介形式、播放平臺和時間。
3.資源存儲路徑
新媒體技術獲得普及以前,電視新聞的存儲路徑面臨較大的局限性。當前,電腦和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電視新聞的存儲路徑開拓了“數字化空間存儲”路徑。不管有多少電視新聞資源,都可以上傳到媒資系統等虛擬空間中,使電視新聞的保存更快捷便利,視頻存儲的安全性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電視新聞轉型面臨的挑戰
電視新聞雖然相比于紙媒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傳媒融合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不得不遭受互聯網的沖擊。多元化的新媒體環境,讓長期以來單一化的電視節目難以適應新的傳播思維,從根本上養成互聯網思維,是電視新聞節目轉型面臨的巨大挑戰。
1.電視新聞節目缺乏互動性
電視新聞的傳播模式是單方向的,這一點與紙媒類似,節目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只能借助其它渠道,比如手機短信、線下活動、電子郵件等。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機構則具有十分強的互動功能,通過自身所帶的交流功能,將受眾與媒體緊密相連,成為忠實的粉絲。電視新聞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一是從業人員的習慣性思維,習慣單方面的信息傳播,將互動活動當成額外的工作量;二是缺乏互動平臺,電視節目以視頻的形式傳播,但電視臺往往缺少一個綜合性傳播平臺,而是力量分散在各個頻道或節目上,無法實現綜合性的互動。
2.采編形式缺乏創新
對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而言,創新采編形式一直是難以解決的難題。民生新聞、訪談新聞、“中央廚房”等采編模式各有利弊,但都無法解決電視節目采編和表現形式的創新問題。電視新聞的觀眾之所以轉向移動手機端,與新聞缺乏創新也有內在聯系,導致電視節目收視率下降,傳播效果遠遠不如新媒體視頻節目。
3.新聞時效性不強
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效率具有即時性的特點,以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為例,一條信息的生產時間十分短,幾分鐘的時間便可發布一條簡訊;信息發布后的幾分鐘后,便很快在新媒體環境中傳播,并被轉發和評論,形成二次傳播甚至多次傳播。電視新聞節目在時效性方面雖然優于傳統紙媒,但固有的現場采訪、剪輯制作、內容審核和播報的流程,導致新聞事實從發生到信息發布,存在較長的時間差,尤其在一些重大新聞發布方面,新媒體的快速跟進讓電視節目的落后更加明顯。由此可見,如何提高電視新聞的時效性,通過新媒體渠道加快傳播效率,是電視從業人員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電視新聞節目實現新媒體轉型的建議
1.加快電視新聞節目的渠道轉型
傳媒融合為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媒體的融合首先要從補短板開始,渠道限制是電視新聞的最大短板,應當通過開辟新媒體渠道,在社交平臺注冊自媒體賬號,實現電視新聞的多渠道傳播。
一是要打破在電視機播放的傳統模式。不論是衛視還是地方頻道,電視節目要在通過發布新聞APP、建立專屬網站的方式,將電視新聞節目搬到互聯網,觀眾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載體觀看,實現新聞發布模式的渠道多樣化,同時觀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往期的新聞節目,提高新聞的閱讀量和影響力。
二是要將播放平臺延伸到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網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實現網絡生活的絕大多數功能。電視節目應該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及百度等社交平臺注冊專屬賬戶,并根據平臺特點有選擇性對電視節目進行剪輯發布,生產適合網民需求的新聞節目或小視頻。
三是要將不同類別的新聞進行詳細分類,建立有特色的新聞傳播站點,吸引不同需求的觀眾給予關注。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等均可作為核心的新聞分類,以此為基礎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建立客戶集群,提升不同屬性新聞的關注度和傳播力。
2.優化電視新聞的采編形式
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和公眾反饋,是讓節目得以長遠發展的生命線。新聞從業人員應該擴大信息來源,關注民眾最關心的新聞時間和民生政策,通過第一現場、專家訪談、政策解讀、回頭看等方式,多角度報道新聞的發生過程和影響情況,實現觀眾對新聞事件的基本訴求。
電視新聞的采編應該體現現場和幕后兩方面的價值。一方面,新聞記者要及時深入到新聞現場,采訪到一手資料,向觀眾傳遞新聞事實最真實的一面,并將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發展過程和影響一一解讀,全面展現新聞的個個角度。另一方面,新聞采編除了圍繞事件本身,還要拓展到周邊,讓受到新聞事件影響的市民表達自己的刊發,同時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新聞進行剖析,探索新聞背后的焦點。
3.構建電視新聞節目的社群環境
新媒體的熱點在于社交媒體,諸多新媒體傳播工具都是機遇社交媒體而存在的,包括各類小視頻軟件以及微信、微博、百家號、頭條號等各類商業網站。社交媒體的根本屬性在于“社交”,傳統媒體的單向信息傳播完全不適用于新媒體環境。新時代的觀眾通過網絡賦權,不僅僅是新聞的受眾,更是新聞的參與者、評論者和傳播者,迫切地希望參與到新聞傳播的每一個環節,對電視節目而言也是如此。
構建電視新聞節目的社群環境,要求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在構建新媒體平臺后,應該通過新聞互動、觀眾反饋、二次傳播等多種方式,搜索節目和新聞的熱心觀眾,并通過線上線下活動建立起交流平臺,比如微信群、QQ群等,并在討論中達成對新聞事件一致觀點,或者求同存異。通過社群環境的建立,電視節目可以借助龐大的粉絲群體實現新聞的多次傳播,并將觸角伸到各類形勢的網絡平臺。但僅僅有社群還是不夠的,從業人員更要通過粉絲福利、觀點采集等方式,讓觀眾獲得一定的認可,產生足夠的參與感和榮譽感,進而產生對新聞節目的依賴性。
構建社群環境還應該關注電視節目的未來觀眾,也就是青少年群體,這也是媒體機構實現媒介素養教育和引導的重要職責。電視節目通過組織媒體開放日、媒體課堂或小記者團,邀請青少年了解新聞的生產流程和技術基礎,讓他們了解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正確認識新聞傳播對社會的影響。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轉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媒體形式,電視新聞節目應當揚長避短,及時開辟各類新媒體傳播平臺,將新聞節目與互聯網密切關聯,實現高效率的信息傳播。同時,電視新聞要重視粉絲經濟,通過互動和福利,提高觀眾對電視節目的依賴性,獲得穩定的社群環境。對電視新聞從業人員來說,通過自我素養的提升,實現新聞理念的創新提升,為電視新聞注入更多新思想、新內容,才能更好地推動電視新聞節目的轉型。
參考文獻:
[1]高祥君.淺議電視新聞的新媒體拓展[J].新聞采編,2020(02):40-42.
[2]黃穎.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如何實現轉型升級[J].西部廣播電視,2019(22):37-38+41.
[3]劉娟.媒體融合視野下電視新聞記者角色轉型之道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9,21(2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