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幸明
【摘要】 ?提起興趣,一靠“內容”,二靠“加分激勵模式”。筆者的課堂就鎖定這個“骨肉相連” 的風格——生活地理作主線,盡量挖掘與教材相關的生活地理的內容,是“肉”。“五步課堂加分激勵模式”,充分調動課堂氣氛,發揮“小組合作”的功效,家校聯系,淡化“考試決定命運”的傳統做法,就是課堂內外的基本“骨”架。
【關鍵詞】 ?微課 微視頻 語言 藝術 思維導圖 威信 魅力教師 安全感 榮譽感 助教 記憶力 動手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5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066-02
0
“生活地理”作主線
每節課用“生活地理”引入,學生絕不走神。我還賦予這些內容“生動”的外衣——視頻、微課。學生習慣了,對地理課是“盼星星,盼月亮”的渴望之情,自然用“靜靜凝聽”“積極參與互動”的狀態全身心地投入進來。
一、案例一《非洲》
我的獲獎作品《非洲(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主角是我的上初中的兒子,情節就是他在圖書館搜索關于“非洲”的各種資料的各種有趣的問題。同齡人更容易溝通。果然,微課是我兒子的錄音,學生們的新鮮感,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學得特別認真。
提出的思考包括:
1.非洲的運動員為什么經常在長跑比賽中獲勝?2.都是在非洲,為什么地區不同,動植物都不一樣?3.草原上的動物們每年的兩次的大遷徙,它們趕著往哪里跑啊?4.為什么非洲被譽為“富饒大陸”,卻也被稱為“貧窮大陸”?5.為什么赤道上也有“雪山”?
二、案例二《山地地形部位的判別和應用》
學習目標:要掌握使用等高線地形圖,判斷出山地地形部位:山頂(居高臨下),山脊(陡坡/緩坡),山谷(河流,激流)陡崖(瀑布、懸崖),鞍部(地面較平,農業開發,宗教、商業用地。)
生活地理:展示本人在南海西樵山和韶關丹霞山的照片,引出五種山地地形部位(山頂、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的旅游開發現況。
南海西樵山有“索道纜車、峰頂觀佛、飛瀑千尺、河湖蕩舟、農家小院、廟宇、書院”;韶關丹霞山也有“索道纜車、峰頂日出、飛瀑千尺、錦江船游、漂流探險、農家小院”。
學生看著照片里老師熟悉的身影,歡呼雀躍。同時發現景點極大的相似度,順理成章的得出結論:山頂(居高臨下多用于俯瞰觀全景),山脊(陡坡和緩坡,用于登山運動),山谷(河流用于開發漂流項目)陡崖(瀑布、懸崖是自然景點),鞍部(地面較平,農業開發,宗教、商業用地。)
于是,提出生活地理的提高版:佛山第一高峰:高明區皂幕山擁有同樣甚至更多的旅游設施有待開發。告訴學生,我們要到實地考察,還要規劃景點,成果畫圖紙上,就要使用等高線。學生興趣盎然,蠢蠢欲動了。
五步課堂出奇效
一、微課激趣
播放約5分鐘左右的音視頻或“微課”,了解本節課程的重點難點。從“鼓勵好奇心”角度考量,微視頻,音頻是最震撼人心的,利用“課堂導入”時段,讓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回歸,而不需使用硬性的紀律手段。例如講到《美國》農業區域化,機械化,商品化,可以播放節選的大型紀錄片《透視美國》的相關片段,學生在目瞪口呆的同時,輕而易舉的理解了專業術語“區域化、機械化、商品化”。從“內容信息量”角度考量,微課集中了最簡練的音頻視頻、微小結、微測試等,是超濃縮型的新課學習方法。當微課一開始播放,幾十雙眼睛就會齊刷刷的聚集到屏幕區,學生的耳朵、眼睛都閑不住了,大腦刺激程度達到最高境界。而且堅持每節課都用“微課”,學生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對于每周兩次的機會非常珍惜。另外,微課可多次收看,下課前重播一次,或讓學生在課后重看,還可在期末復習再播放,利用率很高。最關鍵是,播放同時,教師可以走到學生身邊進行監督、輔導。
二、先學后教
本人制作的囊括初中四本教材的《導學案》,分成一頁一頁,課前發到學生手上,讓他們貼在相應的地圖冊的那一頁上。學生課前完成當中的“預習案”部分,課堂討論之后,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檢測預習效果。老師隨機抽取每個小組一名代表的“預習案”,在“實物投影”機上展示,在全班同學的監督下評分。每班至少五六個小組,在批改過程中,知識點得到了反復,自然而然的背下來了。(小組積分開始,每個小組獲得基本分5至10分不等。)
三、翻轉課堂
與傳統的教師“一言堂”,轉為“教師做導演,學生是演員”的模式。“劇本”就是“思維導圖”。作為最“可視化學習工具”,地圖則是地理學科的“肉體”和“生命”,思維導圖則是“靈魂”。微課已經為課堂贏得了時間,因此,教師的課件以讀圖分析,歸納概括為主要內容,就能夠精簡課件的頁數,每節課控制在10頁以內。具體用法:看圖說話,比圖明理,探圖索理、畫圖尋理、鑒圖記理……另外,思維導圖也可以作為板書內容,調動學生一起來完成。精講精練,最后以不多于10題的選擇題、讀圖填空題作為檢測,讓學生自信心,喜悅感,成功感滿滿地結束課堂。
四、讀背圖冊
要求把課堂筆記記在地圖冊相應位置,并把“導學案”貼在圖冊上,即包含每節課的重難點,記憶點,思維導圖,典型題目,并要求朗讀課文,背誦知識點,家長簽名。
五、測后收益
大測,小測不斷,嚴格要求在評講試卷過程中做好筆記,獨立開設一本“錯題本”,在上面把錯題訂正n次(n的計算方法基本由分數決定。)
當然,評價系統也要升級換代:
1.小組積分加入到每個成員的個人積分;因此,每一節的教材課程最多給一位學生帶來30分的“個人積分”,“測后收益”的積分基本是按照每一章的課程學完了進行一次測驗,獲取一次積分。學期末統計,平時也把分數張貼在公布欄,形成你追我趕的氛圍。
2.個人積分作為平時分,在學期總評中占40%;
3.把期中考和期末考分數比重調整為20%和40%;
實踐推敲出真知
我的課堂內外基本是“五步曲”,把初一(4)班作為實驗基地,實踐了一年的時間,初見成效。在2016年一月禪城區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查(區統考)中,班平均分排在全區150多個班級中的第26名。
目前,實踐快三年了,回頭思索,這種活躍而有效的地理課堂以及取得的成績,正是遵循了以下的規律所得出的結果: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講過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1.滿足學生的“安全需求”。估計大部分教師都使用過“加分”手段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操作一段時間,發現積極回答問題的來來去去就幾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麻木了,失望了,總體參與度不高。本人嘗試逆向操作,每位學生都是100分(課堂表現底分),教師逐個走到學生跟前,“開火車”式的提問,只要回答不出來,就會扣分。果然個個打起精神,生怕丟分。回答成功,他們就“警報解除”了,得到“安全”了。培養的是記憶力、理解能力。
2.滿足學生的“社交需求”。在解題競爭中利用“學力均衡小組競賽”,“男生軍團、女生軍團對決”。由于小組內成員之間的親密感,組內產生巨大的團隊合作能量,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3.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如果學生被扣分了,我會創造“補救”的機會,如讓這位“戰神”當“站神”,搶答其他題目,三題正確,可以用“戰功”補過。還有一部分能力的確不適合回答問題的學生,我會讓女生“帶讀”課文,男生到屏幕前當“助教”,幫教師指圖,讓他們在同學面前“保住顏面”,培養動口和動手能力。
4.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對于能力強大的學生,在競賽中我會鼓勵他們“為榮譽而戰”,標榜這次比賽是“勇敢者的游戲”,不要成為“豬隊友”……教師語言的力量在此時就發揮到極致了。培養的是好勝心和榮譽感。
感謝導圖微課微視頻、網絡、多媒體……地理課堂的大舞臺是炫麗的。作為“導演”的教師,課前精心“策劃”制作“劇本”;課堂上完美飾演“管理、控場”的角色;課后狠抓作業檢測,創立“校本教程”。如果慢慢成長為語言藝術跨界高手,威信就會與日俱增,地理教學變得有效高效。
【注:本文系2019年廣東省中學地理學科“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地理實踐力的佛山鄉土地理校本課程開發”成果(課題編號:GDDL190008)】
[ 參 ?考 ?文 ?獻 ]
[1]張敬培.《教會不如慧教》(小學高年級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