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數學是中職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基礎文化課,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幼兒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達到一定的讀、寫、聽、說能力和一定的組織能力、教學能力以及一些動手操作的能力。目前的中職教學過程中,數學和專業課被明確地劃分開,學生的能力受到制約。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融合專業特點,加強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關鍵詞】 ?中職數學 學前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208-02
0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數學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校里數學教材與生活、專業缺乏聯系,學前教育專業對數學要求的程度與其他專業不同,但是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一樣的,內容和形式上基本也是一致。教材的主要內容有集合、不等式、函數、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列等,起點較高,難以適應。
大部分學生是為了能夠順利畢業而被動地學習數學,并不知道數學與其專業的聯系。而且,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較差,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數學甚至是沒有信心和興趣的。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因而厭倦數學課,出現上課睡覺、玩手機、說話等不正常的學習狀態。
數學是一門很重要的文化基礎課,對中職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她們未來職業的需要,也是提高她們素養、思維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需要。如何上好數學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數學素養,讓數學更好地為專業服務,是本人一直思考和探究的問題。
二、結合專業特色,完善數學教學課堂
1.創設專業特色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氛圍。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啟發思維、開發智力。了解專業教學中所需要的相關知識,創設與專業相關的教學情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例如,本人在《等差數列的概念》一課,創設以下情境:
讓學生學習單雙數兒歌:拉大鋸、扯大局,1、3、5去看戲,7也去,9也去,就是不帶雙數去。雙數寶寶不生氣,2、4、6來演戲,8也去,10也去,羞得單數不看戲。1、3、5、7、9單數好朋友;2、4、6、8、10雙數好朋友。
課前兩分鐘,學生輕松愉快地一邊唱兒歌,一邊生動、活潑地引出數列1、3、5、7、9和2、4、6、8、10是等差數列。
又如,《函數的奇偶性》一課,講課前發給每個小組一張正方形薄紙,讓學生對折、畫、剪一些軸對稱圖像。
這個過程學前教育技能訓練與數學課堂教學相融合,促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對發現問題進行思考。然后逐漸過渡到函數圖像,進入偶函數的學習,引出偶函數的圖象是以y軸為對稱軸的軸對稱圖形。創設學生曾經熟悉或者即將面對的情境,讓學生處在一個專業教學氛圍中,誘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歌唱、繪畫、手工是幼兒教師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針對學生對專業課比較感興趣的特點,創設情境盡量吸引多數學生參與,學生一開始有了趣味,就愿意全身心投入學習課程。
2.根據專業的特點,合理調整教學內容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容必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教學內容沒有針對專業做出合理的安排,實用性并不強。教學內容應從學生專業出發,需要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充分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專業融合和學生未來職業的需要,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
例如,性質1(傳遞性)如果a>b,b>c,則a>c.
證明:因為a-c=(a-b)+(b-c),
又由a>b,b>c,即a-b>0,b-c>0,
所以(a-b)+(b-c)>0.
因此a-c>0.
即a>c.
教材內容理論性強,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比較枯燥。本人結合學前教育專業調整教學內容,將證明過程比喻為:小明的個子比小力高,小力的個子比小天高,你說小明與小天的個子誰高?學生馬上恍然大悟,明白了這一思維過程。
又如,《角的概念的推廣》中,教材上的例子是2008年張文秀在北京奧運會女子鏈球決賽中的照片,本人則是播放了一小段本班學生進行舞蹈訓練的視頻。鏈球的旋轉和學生舞蹈中的旋轉都是說明很多角的大小都超過一個周角的范圍,旋轉方向也是既可以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又可以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教材上的例子比較陳舊,并沒有向學生身邊的例子出發,學生不感興趣。而她們的舞蹈訓練視頻,動態地展示了她們親身經歷的事情,又展示了她們專業技能。
將教學內容滲透到學生身邊的情境,理論結合實際案例,既將學生的能力提升落到到行為訓練當中,又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都能落到實處。這樣的教學內容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模擬課堂,培養職業能力
三尺講臺是教師的地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就是未來的教師,從事幼兒教學。她們要在課堂上學習各種數學知識,將來要將所學知識授給幼兒園的孩子們。本人會把講臺讓出來,提前讓學生走向講臺,展示自我。
當學生每學完一課的內容時,本人都會安排課堂小測。我采取的做法:
(1)小組各個成員根據所學,先獨立完成小測,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查漏補缺。
(2)完成小測后互評,互改,學生學會發現問題。
(3)小組合作討論,核對答案,完善小測答案,學生學會解決問題。
(4)小組派代表投影小測答案,指出疑難點,易錯點,并解釋疑問,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膽量。
(5)教師有針對性地點評,講透疑難點,點撥明確學生還存在的問題并解決
這一環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互評、互改,走向講臺“講”,轉換角色,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口,講解解題思路,嘗試課堂教學,并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其次,學生要走向講臺,必須提前“備課”,是一個思考、探索的過程,激發學生動腦,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得學生的膽量、口頭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緊扣專業,學生能學以致用,體會到學有價值的數學樂趣
學生經過課堂上的學習,對知識點已經初步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因此,教師應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會制定特定的作業。例如,《集合的運算》一課的作業是:設計出一個游戲,用在課堂上幫助小朋友感知集合。將你們的設計方案或在A3紙上。(如果你所采用的元素不會畫,可以用文字代替圖案。)要求:1.游戲能夠讓4到6歲的兒童找出兩個集合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2.請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和興趣設計問題,例如:“請小朋友們找出兩個呼啦圈里一樣的圖形”。
幼兒感知集合的教育要求:一是體驗事物的共同屬性;二是掌握求同和分類的技能。幼兒話語體系中,“共同屬性”是“一樣”。兩種含義:一種是大小和形狀都一樣;另一種是指事物的某一屬性或特征相同(如顏色、大小、形狀)。作業緊扣幼兒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分類與包含》中的指導思想,讓學生體驗幼兒園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
又如,在課外活動要求學生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設計幼兒數學游戲,有學生設計的游戲:請幼兒在下圖中尋找:在圓形和正方形中所有的數字;既在圓形中又在正方形中的數字;在圓形中但不在正方形中的數字。
考慮到專業的需要,添加一些數學游戲,通過讓學生創編數學游戲,可以知道學生已經知道集合的交、并、補的概念,并能理解當中的數學思想。并督促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反思,促進對知識的運用。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目的是為了能在課外用上知識。像這樣的作業達到了目的,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她們學好數學的欲望,學以致用,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能力及數學素養。
四、結語
總之,將中職數學融合于學前教育專業中,讓數學不再枯燥無味,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樂于學習,愿意學習,學有價值。
項目課題:廣州市增城區東方職業技術學校校本課題”中職數學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實踐研究“(主持人:郭雪儀。編號:KT201903)
[ 參 ?考 ?文 ?獻 ]
[1]韓金學.幼兒師范學生數學學習現狀及教學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08.
[2]郭新艷.淺談中職數學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N].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2:12-14.
[3]王鋒.專業知識融入中職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1(08):32-34.